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55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文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538篇;相关期刊445种,包括老年世界、风景名胜、中国国家地理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2011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等;呼伦贝尔草原的相关文献由1008位作者贡献,包括安宁、朱立博、杨殿林等。
呼伦贝尔草原
-研究学者
- 安宁
- 朱立博
- 杨殿林
- 艾平
- 辛晓平
- 吕世海
- 哈斯
- 宗璞
- 张靖
- 李墨田
- 李政海
- 王帅
- 鲍雅静
- 乌力吉
- 刁兆岩
- 单之蔷
- 吴宏军
- 张德平
- 张志海
- 张萍
- 王旭
- 蔡高敏
- 韩广
- 乌云格日勒
- 冯朝阳
- 刘丽
- 姚广
- 姜凤友
- 孙启忠
- 张桂芳
- 张泰湘
- 斯琴
- 曲学斌
- 李俊生
- 王忠范
- 胡连义
- 董恒宇
- 许卫国
- 赵欣
- 闫瑞瑞
- 阿来
- 陈鹤龄
- 乌仁其其格
- 乌热尔图
- 乔欣
- 伟军
- 佚名
- 俞敏洪
- 刘恒宝
- 刘长庆
-
-
黄标
-
-
摘要:
辛丑深秋,去了阔别30余载的八面山——土家人的神山!我收获了其"良"和"善".多年前就知道船形的八面山有"南方呼伦贝尔草原""空中草原"美称,平均海拔1200多米,是一高山台地,自然原生态与人文景观交织着独特气韵!1926年,《现代评论》连载了沈从文小说《在别一个国度里》:"此地古为八蛮之地,是土家族神山."
-
-
无
-
-
摘要: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中部,是中国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数千公里内唯一的大泽。历史记载其最大水域面积(1964年)曾达到2339平方公里。以呼伦湖为中心的呼伦贝尔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治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
-
耿国彪(文/摄)
-
-
摘要:
盛夏的呼伦贝尔草原,绿草茵茵,牛羊成群。一阵风吹过,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诗意场景让来到草原的人如醉如痴。在有着“中国最美草原”之称的呼伦贝尔草原,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法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为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新路子。
-
-
袁立敏;
杨制国;
薛博;
高海燕;
韩照日格图
-
-
摘要:
风蚀坑是沙质草原常见的一种风蚀地貌,是草地沙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对草原植被破坏性强。本文选择呼伦贝尔草原处于活跃发展阶段的风蚀坑为研究对象,并以周边草地为对照,对风蚀坑内外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风蚀坑造成草原土壤水分的“破口”效应,导致其周边近20 m范围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且在沙坑边缘0~3 m范围内形成了一条“干燥带”,其土壤含水量比对照低45.15%;(2)沙坑内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降低44.44%,但沙坑下风向积沙区土壤含水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风蚀坑的沙坑及积沙区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异质性较大,变异系数C_(V)可达到50%以上,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4)经过雨季,风蚀坑的积沙区有一定的“储水”作用,而沙坑及边缘区却呈现出严重的“失水”效应,土壤处于极度干燥状态,为沙坑的风蚀扩张提供了条件。
-
-
安宁
-
-
摘要:
在夏日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急雨冲刷着大地。常常,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突然而至。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一个奇特的雨柱,仿佛天空被谁无意中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瞬间倾泻而下,重重地砸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遂地接纳着瞬息万变的草原,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
-
-
韩煜;
肖能文;
赵伟;
史娜娜;
王琦;
高晓奇;
郭志强;
温建忠;
全占军
-
-
摘要:
为研究采煤沉陷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以呼伦贝尔草原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沉陷区与对照区不同坡位〔坡顶(地表沉陷边界附近)、坡中(沉陷边缘区)、坡底(沉陷中心区)〕设置样地进行土壤性质和植物群落的调查测试,对比分析沉陷干扰下土壤水分和养分、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土壤性质与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沉陷区和对照区土壤-植物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采煤沉陷后,沉陷区土壤体积含水量(简称"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区下降了4.8%(P坡顶>坡底.研究显示,受沉陷干扰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发生损失,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土壤-植物系统退化趋势明显,坡中部位(沉陷边缘区)退化最严重.
-
-
高巧艳;
布日古德
-
-
摘要:
一、“科尔沁”社会文化背景,“科尔沁”属蒙古族地域文化,原为成吉思汗长弟哈撒尔的领地,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呼伦湖、海拉尔河--带,当时成为雄踞一方的一支强大部.落。16世纪中叶,科尔沁部迁至嫩江流域,史称“嫩科尔沁”。1636年,顺治年间,科尔沁被编成10个札萨克旗。由此,“科尔沁”一词从最开始的血缘部落概念,逐步演变成特定区域划分的地缘概念,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地理学范畴一“文化区”的概念。从目前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科尔沁文化大致包括了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各旗县及赤峰市东南部各旗县,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的区划。
-
-
赵百秋;
阿拉腾敖德
-
-
摘要:
蒙古草原的游牧到定居以圆形蒙古包向方形定居住居转变为主要特征。学界如何科学评价定居住居关乎草原传统住居文脉的延续和牧民安居乐业。基于此,以牧民住居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量化评价分析。研究发现:一、牧民住居平面布局正在从多元化向单一方向发展,而对此定居住居牧民普遍持有较高满意度;二、传统[蒙古式]室内空间氛围正在向[现代式]方向转变中;三、物理量与质的心理评价尺度间具有线性相关性;四、心理评价与空间物理尺度、住宅性能、行为便利度间具有线性相关性。这一结果对草原定居点建设与实践提供可参考资料。
-
-
程朝贵(文/摄影)
-
-
摘要:
萨满,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艺术、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萨满文化。从现实上看,萨满信仰作为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就是源于自然又回到精神世界的特殊产物,其中包含了古代先民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信仰自然,与自然相和谐的深邃内核,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
-
赵艳芳
-
-
摘要:
哈克文化是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镇三处古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三处新石器时期遗址位于海拉尔河畔草本沼泽湿地的二级台地上。此类遗址在大兴安岭西北侧森林地带逐渐向呼伦贝尔草原过渡的蒙古高原上,面积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达280多处。哈克文化的内涵,是以细石器为生产、生活工具,这说明哈克人处于森林狩猎及草原游牧经济形态。遗址中的墓葬,没有葬具,都是二次葬,是处于人类社会刚进入精神文明的标志。
-
-
-
-
-
-
-
-
-
王建革
-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17世纪以来,呼伦贝尔草原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汇,以游牧业为主的地区.近代以来,呼伦贝尔草原历经各种政治环境,但现在仍是内蒙最好的草原.20世纪上半叶,受农业北进的影响,内蒙古大多数牧区的游牧业形态都发生了改变,但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传统游牧业形态却基本上没有改变.所以,民国时期这里的游牧业形态仍代表着过去千百年间的游牧业形态.复原近代呼盟的游牧业形态对历史学者和民族学者极有意义.这一阶段的调查资料很多,主要集中于1940年左右,其中主要是日占时期伪满一些行政机构对呼伦贝尔的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的调查和统计.本文便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对1940年左右的夏营地游牧形态进行全面的复原分析.使学者能够通过这一个剖面,了解传统的游牧业生态,进而理解蒙族游牧社会一些基本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