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半定量RT-PCR

半定量RT-PCR

半定量RT-PCR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分子生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2426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昆虫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等;半定量RT-PCR的相关文献由1547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以真、王桂荣、李兵等。

半定量RT-PCR—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7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2426 占比:99.66%

总计:112813篇

半定量RT-PCR—发文趋势图

半定量RT-PCR

-研究学者

  • 汪以真
  • 王桂荣
  • 李兵
  • 沈卫德
  • 陈尚武
  • 马会勤
  • 刘军
  • 刘杨
  • 单体中
  • 周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琴琴; 任静; 成俊丽; 李鹏飞
    • 摘要: bta-miR-377与下丘脑分泌的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 peptide,CART)存在靶向结合关系。为分析bta-miR-377在牛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后续探讨bta-miR-377与CART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牛卵泡发育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经Trizol法提取牛下丘脑总RNA,采用茎环结构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克隆bta-miR-377,观察不同条件琼脂糖凝胶电泳后Marker和目的条带的分离情况,其中凝胶浓度为2.0%、2.5%;电压为100、80 V;时间为40、60、80 min;同时通过Image J软件对不同条件下获得的bta-miR-377条带进行灰度值分析,结合电泳结果确定最佳分离条件。结果显示,利用茎环结构法能够达到延长bta-miR-377片段的目的,且特异性强;凝胶浓度为2.5%、电压为80 V、时间为80 min时,bta-miR-377条带分离效果好且表达量高,该条件下条带的灰度值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与电泳分析结果一致,说明低浓度凝胶的分辨率低,长时间高压会导致DNA降解进而使条带弥散,而适当电压下电泳时间过短会使DNA分子无法聚集而使条带过宽,说明适宜的电泳条件是鉴定目的 miRNA表达的关键。综上可见,bta-miR-377在牛下丘脑中有表达,丰富了动物生殖生理学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内分泌调控理论。
    • 高志鹏; 冯霞; 杜玉箫; 李亚男; 陈大清
    • 摘要: 【目的】研究AtCpNifS基因的作用机制,为培育富硒油菜品种提供实验参考。【方法】运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拟南芥中的AtCpNifS基因克隆并经过酶切连接形成重组转化子转化到油菜植株中,通过PCR检测以及GUS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表达验证。并采用硒酸钠对转基因油菜和非转基因油菜进行胁迫处理,比较转基因油菜和非转基因油菜叶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对AtCpNifS基因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通过检测引物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转基因植株的扩增结果与阳性对照扩增结果一致,阴性对照扩增结果呈阴性,说明转基因油菜植株构建成功。GUS组织化学染色处理下,仅在转基因植株中观察到蓝色的GUS表达位点,证明AtCpNifS基因成功转化蜀杂9号油菜植株并表达。在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浓度硒酸钠的处理下,转基因油菜叶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随着硒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而升高,且均比同期处理的非转基因油菜植株的酶活力高。转基因油菜叶片在用20 mg/L硒酸钠处理4周时有最大酶活力值380.18μmol/(g FW·min),同期处理的非转基因油菜酶活力值为329.93μmol/(g FW·min),显著低于转基因油菜植株。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在0~20 mg/L硒酸钠浓度范围内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转基因植株的相对表达量在没有硒酸钠处理时为0.755,20 mg/L的硒酸钠处理时为1.545,增加了2.05倍。【结论】成功构建转AtCpNifS基因蜀杂9号油菜,在硒酸钠胁迫下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强,AtCpNifS基因表达量也随硒酸钠胁迫而上调。推测AtCpNifS基因在蜀杂9号油菜的硒耐受性提升中发挥作用。
    • 刘彦君; 王云鹏
    • 摘要: 紫杉醇是一种具有高效抗癌特性的二萜类物质,其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金锡杉'是南方红豆杉变种,相较于原种含有更加丰富的紫杉醇,因此是一种重要的遗传资源.本研究以'金锡杉'为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紫杉醇合成途径中两种关键酶基因GGPPS(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mRNA)和TDC1(taxa-diene synthase mRNA)的序列结构,并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它们的时空表达模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基因GGPPS全长为1889 bp,其编码的蛋白质GGPPS是一种不稳定的亲水性胞内酶.基因TDC1全长为2700 bp,其编码的蛋白质TS是一种不稳定的脂溶性胞内酶.时间表达分析结果显示,GGPPS和TDC1在春季和夏季时期都有表达且均在春季表达量最高,该结果表明GGPPS和TDC1的表达受到季节更迭的影响.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GGPPS和TDC1在'金锡杉'的树叶、树皮、树枝和果实中都有表达且两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呈现不同表达趋势.GGPPS在树叶中表达量较高,而TDC1在树皮中表达量较高,这些结果表明GGPPS和TDC1的表达同样具有组织特异性.该研究为寻找提高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的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张进兵; 沈春修; 王舸泓; 廖建平; 却志群
    • 摘要: cqvip:低温寒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特别是苗期对低温胁迫尤为敏感,早春时期的水稻秧苗暴露于低温胁迫下,幼苗发育变缓、变黄、枯萎,最终导致水稻产量下降[1]。受低温逆境胁迫的影响,东南亚和南亚共约有7.00×106 hm 2土地无法种植水稻[2]。在中国,除了纬度较高的东北水稻耕作区易受低温影响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春时期的“倒春寒”常导致水稻烂根、烂秧,对水稻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据统计,每年中国稻作区均有低温冷害发生,平均4~5年发生1次严重冷害,造成水稻灾年年均减产5.0×109~1.0×1010 kg[3]。挖掘水稻自身的耐冷相关基因,培育强耐冷性水稻品种是解决当前生产上这一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
    • 杨丽萍; 王悦; 徐亚男
    • 摘要: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稳定遗传转化技术已经在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一种由农杆菌介导的新型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发芽种子真空侵染法.应用此方法将表达载体pBI121-HC-Pro转化到烟草植株中,并优化了农杆菌的浓度及真空侵染的条件.半定量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这种转化方法可以使HC-Pro在烟草中表达,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吴金妃
    • 摘要: 猪蛔虫病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发展,通过研究在感染期的表达基因来研究其发育繁殖机制,以达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目的已成为猪蛔虫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β-actin为内参,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鉴定分析猪蛔虫微管蛋白α-链基因(13E09)丰度随不同阶段虫体在虫体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该在感染期幼虫呈高丰度表达外,肠四期即(L4)幼虫也有多量表达,在雄虫、虫卵期也有少量表达,但在雌虫和肺三期幼虫均未检测出该基因的表达,该基因是在感染期幼虫呈高丰度表达的基因,可能在感染宿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 黄诚梅; 杨翠芳; 魏源文; 邓智年; 吴凯朝; 曹辉庆; 李杨瑞
    • 摘要: 为探讨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简称SPS)对甘蔗糖分代谢的重要影响,以4个甘蔗品种桂糖28号(GT28)、果蔗Badila、新台糖20号(ROC20)、新台糖22号的+1、0叶(最高可见肥厚带的第1张完全展开叶为+1叶,自下而上位于+1叶之上的为0叶)、幼嫩叶鞘、幼茎等部位为材料,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甘蔗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简称SPSⅢ)在工艺成熟期不同部位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工艺成熟期间,SPSⅢ在4个甘蔗基因型的+1、0叶、幼嫩叶鞘和幼茎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因基因型及测定部位与时期不同而不同;在工艺成熟初期,以GT28的4个部位较其他3个品种的低,而在果蔗Badila的4个部位中表达较稳定,在ROC20中以嫩叶鞘表达最高,而在ROC22中以幼茎表达最高,在工艺成熟中期,SPSⅢ在4个甘蔗基因型中的+1、0叶、幼嫩叶鞘和幼茎中的表达较初期没有明显差异;在工艺成熟后期,SPSⅢ在4个甘蔗基因型中的+1、0叶、幼嫩叶鞘和幼茎中的表达较前2个时期迅速提高,均达到了较高的表达水平.
    • 王莉; 刘晓辉; 马静怡; 罗媛; 李志民
    • 摘要: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genes(KCS,KCR,HCD and ECR gene)involved in bio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of nervonic acid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in high and low nervonic acid-yielding 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using semi-quantitative RT-PCR technology. Thi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understanding molecular mechaisms of bio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of nervonic acid in X. sorbifoli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four genes were highest in embryos of two lines at the 40 days after anthesis compared to that of other developmental stages,and then the expression levels decreased or was very low during the subsequent embryo developmen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KCS gene was higher in HNA line than LNA line at 40 d,but its expression level was lower in HNA line compared to LNA line at 54,68 and 81 d. In contrast to the KCS gene,the expression level of HCD gene was lower in HNA line than LNA line at 40 daa,whereas its expression level was higher in HNA line compared to LNA line at 54,68 and 81 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KCR gene was relatively low in HNA compared with LNA.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ECR gene in HNA was higher compared with LNA at 40 and 81 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40 d was a critical stag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nervonic acid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KCS and ECR genes mainly regulate the biosynthesis of nervonic acid in the early stage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at 40 d). The HCD gene regulates the biosynthesis of nervonic acid in the medium and late stag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比较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种子发育过程中神经酸合成相关基因(KCS、KCR、HCD和ECR基因)在文冠果高神经酸(HNA)、低神经酸(LNA)品系的表达模式,旨在为解析文冠果神经酸合成与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4个基因在两个品系花后40 d的种胚中表达量最高,在随后的种胚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呈下降趋势或表达量极低.在花后40 d时KCS基因在HNA品系中的表达量高于LNA,但花后54、68和81 d时在HNA品系中的表达量低于LNA.与KCS基因不同的是,HCD基因在HNA品系花后40 d种胚中的表达量低于LNA,而在花后54、68和81 d时HNA品系中的表达量高于LNA.KCR基因在HNA品系种胚中的表达量均低于LNA.ECR基因在HNA品系花后40和82 d种胚中的表达量高于LNA,表明花后40 d是种胚发育过程中神经酸积累的关键时期.KCS和ECR基因主要在种胚发育的早期(花后40 d)调控神经酸的合成,HCD基因在种胚发育的中期和后期调节神经酸的合成过程.
    • 姜晓东; 李新凤; 郝艳平; 赵靓; 吕晋慧; 贾举庆; 张春来
    • 摘要: 为了探明藜麦皂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试验以藜麦品种陇藜1号为材料,利用已有的转录数据,通过RT-PCR技术鉴定参与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基因编码蛋白保守结构域、蛋白二级结构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并利用半定量RT-P C R方法进行了目的基因在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和植株不同部位(根、茎、叶和籽粒)表达水平的研究.试验克隆得到三萜烯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编码基因CqSS1、CqSS2和CqbAS的cDNA全长序列.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表明,CqSS1和CqbAS在叶片、籽粒中表达量最高,各基因在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对藜麦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探明藜麦皂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及发掘影响藜麦皂苷含量的关键基因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