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耐冷

耐冷

耐冷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化学工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6788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现代化农业、种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农学会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等;耐冷的相关文献由797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永彩、党佳佳、刘凤霞等。

耐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6788 占比:99.95%

总计:146867篇

耐冷—发文趋势图

耐冷

-研究学者

  • 付永彩
  • 党佳佳
  • 刘凤霞
  • 孙传清
  • 朱作峰
  • 李岿然
  • 李辉
  • 潘英华
  • 白洁
  • 谭禄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红运; 刘禹夫; 于晓明; 杨祥波; 曲一格; 张振宇; 王晓航
    • 摘要: 香菇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菌,温度是影响香菇菌丝生长的重要因素,每年有大面积的香菇遭受到寒冷温度的威胁,导致其产量下降。OsICE1是水稻中的一种冷调控关键蛋白,在水稻抗寒种质创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日本晴水稻的芽中提取了RNA并克隆得到OsICE1的编码区序列,构建pCsV1300-OsICE1的表达载体,并成功完成香菇菌丝体的遗传转化,获得了2个转基因系。本研究为OsICE1在耐冷真菌种质创制中的潜在作用提供参考,也为香菇菌丝体抗寒冷的分子育种方面奠定基础。
    • 李君霞; 樊永强; 代书桃; 秦娜; 宋迎辉; 朱灿灿; 王春义; 翁鸿燕
    • 摘要: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干旱、高盐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伤害,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对于作物而言会降低产量和品质,危害农业生产发展,因此植物抗逆育种研究已经成为保障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是一条优于传统育种途径的快捷有效的途径。bHLH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多种非生物胁迫反应(干旱、高盐、低温、缺铁等)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研究者发现,很多bHLH转录因子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文全面系统阐述了植物bHLH转录因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抗旱、耐盐、耐冷、耐缺铁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bHLH转录因子的利用及植物抗旱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
    • 王桂艳; 王健; 蒋昆炜; 李殿平
    • 摘要: 冷害是限制粳稻高产、稳产主要障碍之一,为筛选抗寒资源,本试验对来自北方的42份粳稻新品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相比,冷水处理后粳稻的穗长降低6.0%~33.9%,每穗总粒数降低1.9%~54.4%;结实率降低5.5%~82.2%;千粒重降低2.6%~42.1%;产量降低13.9%~88.1%。综合来看,辽粳2107、新疆21-4、北粳N1、2021NX-4抗寒性较好,减产13.9%~18.2%,为粳稻耐寒育种提供重要利用价值。
    • 孙平勇; 张武汉; 张莉; 舒服; 何强; 彭志荣; 邓华凤
    • 摘要: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培育氮高效水稻品种是减少氮肥使用量、发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要途经.水稻OsGRF4基因编码生长调节因子蛋白,编码区第487和488碱基由TC变异为AA,导致丝氨酸突变为赖氨酸,使得水稻具有氮高效利用、高产和耐冷的特性.为了提高OsGRF4基因在育种中的选择效率,本研究根据功能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设计和筛选出等位基因特异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功能标记PF+DMR+PR和PF+XMR+PR.利用此功能标记对不同品种(品系)和川大粒/巨穗稻的F2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结合测序分析验证,能准确快速鉴定OsGRF4的纯合显性、纯合隐性和杂合基因型,且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特点.本研究开发的功能标记为通过MAS方法利用OsGRF4基因培育氮高效、高产和耐冷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 孙东雷; 卞能飞; 王幸; 邢兴华; 沈一; 徐泽俊; 齐玉军; 王晓军
    • 摘要: 为筛选高油酸花生萌发期耐冷鉴定指标,构建高油酸花生萌发期耐冷性综合评价体系,挖掘高油酸花生耐冷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56份高油酸花生种质资源进行耐冷性综合评价及耐冷种质筛选。结果表明,11个耐冷鉴定指标按贡献率大小依次为露白萌发因子、发芽时间因子及子叶鲜重因子,发芽指数及萌发耐冷指数可以作为高油酸花生萌发期耐冷性的最优鉴定指标,高油酸花生种质资源萌发期耐冷性强弱受多指标影响。高油酸花生萌发期耐冷性状综合评价D值范围为0.080~0.754,均值为0.497,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萌发期耐冷性存在较大差异。56份高油酸花生种质资源分为5个耐冷级别,筛选到萌发期耐冷较强材料1份、中等耐冷材料20份、耐冷较差材料29份、耐冷差材料5份及冷敏感型材料1份。本试验筛选到的耐冷种质可以作为高油酸花生耐冷育种和耐冷机理的研究材料。本研究为探明高油酸花生种质资源耐冷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 郭震华
    • 摘要: 为促进水稻新品种龙粳3033的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龙粳303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及佳木斯龙粳种业有限公司在2007年以龙花00835为母本、垦稻6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19年4月正式由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稻20190038).龙粳3033分蘖能力较强,秆强抗倒,耐冷性强、米质优、产量高、抗稻瘟病性强等特点,适宜在黑龙江省≥10°C活动积温2150°C区域种植和推广.
    • 刘振雷; 潘家荃; 周桦楠; 刘冠求; 于涛
    • 摘要: 甘薯为喜温短日照作物,起源于热带地区,对低温较敏感.低温冷害对甘薯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甘薯的耐冷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总结了低温对甘薯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表观危害症状及对甘薯生理生化方面造成的影响;列举了近年来甘薯耐冷组学和耐冷microRNA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为甘薯耐冷基因的挖掘及从分子层面揭示甘薯耐冷机理奠定了基础;介绍了目前基因工程在甘薯耐冷研究中的应用,有效加快了耐冷分子化育种进程.同时,文章提出以加强甘薯抗冷性的QTL分子标记定位研究、推进甘薯冷信号分子传导研究、深入开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3个方面为未来甘薯耐冷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甘薯耐冷研究及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
    • 朴雪梅; 柳洪良; 韩云哲; 徐伟豪; 白学峰; 程正海; 金峰; 王亮
    • 摘要: 低温条件下对不同地区的多个优质水稻品种进行分蘖盛期冷害鉴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龙稻18和通育269品种耐冷性表现强,上育397、通35等3个品种耐冷性表现中.分蘖盛期耐冷性表现优异品种其保护酶活性(SOD、POD)增加明显,多数品种酶活性与其耐冷性表现成正相关.
    • 李明源; 王继莲; 姚拓; 王振龙; 张惠荣; 柴加丽; 刘晓婷; 李青璞
    • 摘要: 耐冷的植物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PGPB)对于研制在低温环境下应用的微生物菌肥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具有耐低温能力的PGPB资源,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在15°C下从祁连山高寒草地2种优势豆科植物扁蓿豆(Melissitus ruthenica)和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根际和根内筛选固氮、解磷菌株,并定量分析菌株的固氮、解磷、分泌吲哚-3-乙酸(IAA)、合成铁载体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l-aminocyclopropane-l-carboxylic acid,ACC)脱氨酶等促生特性.结合16S rR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技术(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与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挑选促生性能突出的优良菌株接种祁连山退化天然草地补播主要牧草品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幼苗,验证其对垂穗披碱草在低温下生长的影响.结果共筛选到87株PGPB,其中45株在4°C仍有促生活性,所有菌株分属5个菌属,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绝对优势,兼具2种以上促生功能的占63.22%.接种不同功能特性的PGPB对垂穗披碱草的地下部分(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根尖数,根干重)和地上部分(株高,茎粗,茎干重)均表现出一定促生效果,接种固氮菌株和分泌IAA菌株的促生效果最突出.本研究筛选到的耐冷PGPB菌种资源具备在高寒地区农牧业生产中开发应用的潜力,对研制适用于青藏高原退化草地修复的微生物菌肥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