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包辛格效应

包辛格效应

包辛格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力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83954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焊管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焊接钢管学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等;包辛格效应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宏、田鹏、刘小宁等。

包辛格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3954 占比:99.95%

总计:184043篇

包辛格效应—发文趋势图

包辛格效应

-研究学者

  • 孙宏
  • 田鹏
  • 刘小宁
  • 康永林
  • 李光耀
  • 牛涛
  • 宗秋丽
  • 杜伟
  • 严奉林
  • 冯钊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启权; 王镇柱; 董文正; 卜根; 黄巾珊
    • 摘要: 对于不可淬火的双相钢(DP钢),温热成形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其回弹量,引起其弹性和非弹性回复降低的力学参数与温度有强烈的相关性,尤其是在循环变形条件下。本文对DP980钢板在25~500°C温度下进行了单轴加载和循环加载-卸载试验,研究温度相关流变应力、非线性弹性回复和包辛格效应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DP980钢板的弹性模量和包辛格效应均随预应变的增大而呈指数型演化,并随成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于动态应变时效效应的影响,该演化行为会出现反弹现象。同时,在不同温度下,包辛格效应与非弹性应变呈线性关系演化,且包辛格效应在总应变中的权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在较高的温度下回弹逐渐以线弹性回复为主。此外,还进行了U形拉深-弯曲的工艺试验,以阐明维氏硬度分布和马氏体尺寸效应对回弹行为的影响。
    • 崔雷; 彭畅; 刘冬; 杜丽影; 李利巍; 邹航; 岳江波
    • 摘要: 采用压-拉和拉-压两种加载模式的单轴拉压试验模拟了管线钢的包辛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加载模式下管线钢均存在明显的包辛格效应,且压-拉模式时的包辛格效应更大;不同加载模式下,初始阶段的应变大小对管线钢最终的屈服强度影响规律不相同;在压-拉加载模式下管线钢出现永久软化特征,而在拉-压加载模式下则出现瞬态软化特征。
    • 董浩; 杨露; 林钢; 赵威中; 白国明
    • 摘要: 汇总了OpenSEES中所提供的材料本构模型参数设置,然后针对既有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进行有限元模的构建,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别讨论约束混凝土、包辛格效应、钢筋滑移对结构滞回的影响,为准确简单地预测结构滞回提供对比。
    • 袁晓鸣; 武利平; 王少炳; 谷海龙
    • 摘要: 采用热模拟压缩试验和热膨胀试验研究了X80M钢奥氏体高温变形行为和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制定了控轧控冷参数,进行了工业生产.研究结果表明:控轧控冷工艺中末道次变形量大于25%可发生完全再结晶,晶粒尺寸显著细化,冷却速率在20~25°C/s时,获得比例合适的针状铁素体+贝氏体.钢带屈强比为0.86左右,-20°C冲击功不低于370 J,-15°C落锤剪切面积不小于95%,夏比V型冲击韧脆转变温度为-45°C,保证焊管后具有低包辛格强度变化、低韧脆转变温度和优良的抗屈曲失稳特性.
    • 李金泽; 谢克非
    • 摘要: 研究了水轮发电机组阻尼绕组连接片材料在不同压缩变量和反向应变量下所导致的应变抗力减小的现象(称为包辛格效应,简称BE),并探讨了不同压缩应变量对阻尼绕组连接片BE的影响,通过不同压缩应变量压拉实验,找到阻尼绕组紫铜连接片的最优包辛格值.结果 表明:较大压缩变量对BE存在影响,随预变形量的增加,包辛格效应值变化,预变形量为3%时,包辛格效应值达到极值.再增加变形量,包辛格效应值减小,3%为最优变形量,即阻尼绕组失效界限值.
    • 孙照阳; 胡学文; 张永青; 杨森; 余宣洵; 方政
    • 摘要: 海底管线钢管强度是包辛格效应和形变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MTS材料试验机、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预压变形量下X65MO海底管线钢的包辛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预压变形量在0~0.85%时,包辛格效应占据主导作用,X65MO钢管的屈服强度较原料带钢的低,当预压变形量约为0.30%时,屈服强度下降值达到最大约30 MPa;预压变形量在0.85%~1.50%时,形变强化效应占主导作用,X65MO钢管的屈服强度较原料带钢的高.随着预压变形量的增加,X65MO钢晶粒内部形成的稳定位错亚结构增多,并且第二相粒子对位错钉扎作用更加显著,导致了宏观上钢管屈服强度的增加.
    • 杜冰; 郭亚洲; 李玉龙
    • 摘要: 金属材料在复杂载荷条件下的动态力学行为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受限于实验设备,金属材料的动态包辛格效应响应一直都难以获得.为了探究金属材料的包辛格效应与应变率效应之间的关系,本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电磁霍普金森杆(electromagnetic split Hopkinson bar, ESHB)的非同步加载实验技术,为测试金属材料在高应变率加载下的包辛格效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非同步加载装置的主要特点,即可以用两列由脉冲发生器产生的应力波对受载试样进行连续的一次动态拉-压循环加载,且加载过程保证了应力波的一致性.分析了应力波对试样加载过程中的波传播历程,确保了加载过程的连续性.随后介绍了动态加载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和波形分离手段,并对动态加载过程进行应力平衡性分析,论证了实验装置的可靠性.最后采用该方法测试了5%预应变下6061铝合金动态压缩-动态拉伸的包辛格效应,并与准静态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单轴压缩没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但其包辛格效应具有应变率依赖性,高应变率下材料的包辛格应力影响因子由0.07增大至0.17,具有显著的提升,这对传统意义上铝合金材料应变率不敏感的结论提出了挑战.
    • 尹航; 高云凯; 都业实
    • 摘要: 以2 mm板厚的地板加强梁为研究对象,实验材料为DP590高强钢板.采用数值模拟和冲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数值模拟中验证了包辛格效应对回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与实验件的测量结果对比,发现在材料模型中考虑包辛格效应能够显著提高回弹预测的准确性.基于全工序回弹模拟结果制定回弹补偿策略,在零件的整形工序进行了回弹补偿,结果表明补偿方案有效,补偿后的地板加强梁零件匹配面公差均处于±0.5 mm公差带之内.
    • 马晓彬; 张杰; 李洪波; 周一中; 胡伟东; 张中伟
    • 摘要: 基于弹塑性弯曲基本原理,以板材进入矫直机后经历的第2次弯曲为例,建立考虑包辛格效应影响程度(KBa)的辊式矫直复杂弯曲力学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KBa对第2次弯曲时M-C关系和 ξ-C关系及残余应力的影响,证明辊式矫直过程中经历多次弹塑性弯曲的截面反弯特性受材料包辛格效应的影响,而且随着材料强化系数的增大,截面弯曲特性所受影响越显著.最后计算相同矫直工况下,KBa不同的材料的残余曲率,得到材料KBa对于残余曲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强化系数较大(η>0.01)的材料进行矫直仿真时应考虑包辛格效应,在实际生产中确定工艺参数时需要首先确定材料的KBa.%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lastic-plastic bending, a mechanical model of complicated bending process of the section under different degrees of Bauschinger effect (KBa) was built by taking the second bend of the plate bears after bited into the leveler as an example. The effect of KBa on the M-C and ξ-C relation and residual stress distribution could be gotten through the model calculation, which could prove that the reverse bending behavior of the elastic-plastic bending section, after experiencing several times of deformation during roller leveling process, was affected by the Bauschinger effect of the material. And more pronounced was gotte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ength coefficient of the material. Finally, the residual curvatures of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KBa under the same process condition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effect of KBa on it were gott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uschinger effec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roller leveling with the coefficient of the material is big(η>0.01) and KBa of the material needs to be firstly determined when process parameters in actual production are determine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