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试验
结构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3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会议论文81篇、专利文献1934815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实验技术与管理、高等建筑教育、教育教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68种,包括第九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第十三届称重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暨汶川地震五周年工程抗震设计与新技术应用研讨会等;结构试验的相关文献由15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华、肖岩、吴斌等。
结构试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34815篇
占比:99.98%
总计:1935167篇
结构试验
-研究学者
- 李建华
- 肖岩
- 吴斌
- 尚耀星
- 杨勇
- 焦宗夏
- 郑愚
- 郭宏磊
- 刘斌
- 刘若鹏
- 季春霖
- 张志强
- 易翔
- 王琦
- 翟新康
- 赵阳
- 钟绵新
- 李炳生
- 王涛
- 王长陶
- 纪金豹
- 陈以一
- 陈廷国
- 乔书庆
- 于哲峰
- 冯建民
- 史治国
- 周惠蒙
- 夏峰
- 布鲁诺.布里斯杰拉
- 张子新
- 张小书
- 张超
- 曾德荣
- 朱叶艇
- 朱雁飞
- 李振宝
- 杜星
- 林健辉
- 林家祥
- 毛江鸿
- 王建东
- 王征
- 王新波
- 王贞
- 秦谚
- 胡敬礼
- 薛俊青
- 赵一飞
- 郑建军
-
-
雷道红;
郭晓冬
-
-
摘要:
国内大型客机试验的测量规模越来越大,这对测量效率和应变片管理提出了较大挑战。为此,本文以某大型民机全机静力试验为应用背景,研究应变片分区、分组、接线方法,提升应变测量效率和试验效率,在某大型民机全机静力试验中对本方法进行验证和应用,并推广到其他大型全机试验中去。
-
-
胡泊;
白玉星
-
-
摘要: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兼具普通支撑和金属阻尼器双重功能的支撑形式,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主要由支撑内芯,外围约束构件组成,在耗能减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防屈曲支撑的构造及受力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进展与成果,并总结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王征;
郭瑜超
-
-
摘要:
针对某飞机后机身的结构特点和受载形式,分析了试验加载及承载,设计了集结构约束支持、加载于一体的自平衡框架试验承载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和强度、刚度分析,实现了试验载荷在后机身结构上的施加,顺利完成了后机身强度试验,极大提升了试验实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
安志刚;
梁志新;
罗九林;
朵君泰;
万鹏;
周衍领;
雷大臣
-
-
摘要:
以我国首台高速铁路1000 t运架一体机昆仑号架桥机为研究对象,在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总体结构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昆仑号架桥机的结构试验研究.试验基于40 m简支箱梁运架全过程的主要技术工况,对架桥机结构应力、变形等参数进行详细的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结构受力及变形与理论计算分析基本符合,满足设计要求.本试验研究成果对昆仑号架桥机及同类设备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以及操作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郑植;
耿波;
袁佩;
李嵩林;
胡正涛
-
-
摘要:
针对复合材料防撞装置易出现连接失效从而丧失防护性能,提出一种新型连接结构.首先确定连接结构在静力与冲击荷载下最不利受力状态;进而对组成结构的材料开展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定义正交各向异性本构;分析连接结构最优构造参数;最后进行拉伸强度试验,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并确定结构破坏方式与破坏荷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现为各向异性,横向平均拉伸强度为332 MPa,拉伸模量为2.99 GPa,纵向平均拉伸强度为350 MPa,拉伸模量为3.32 GPa;在拉、压、剪静力与冲击作用下连接结构均表现为受拉最为不利,变形特点为插槽边齿板转角增大,插销有拨出趋势;插槽齿板根部宽度与插销齿板宽度比取0.8,插槽齿板内转角取6°~8°,连接性能最优;最优构造下单销连接抗拉能力为1 290 kN,最大应力为341 MPa;缩尺试验模型整体抗拉刚度为428.5 kN/m,拉伸破坏荷载有限元计算值为22.5 kN,试验值为22 kN,破坏方式为齿板根部撕裂,插销被拨出.
-
-
王鑫涛;
夏龙;
刘兴科
-
-
摘要:
在全机结构试验中,通常采用起落架三点悬挂方式支持飞机,常规的支持装置为“撬杠-立柱”模式,该装置同时具备起落架垂向加载功能.在考核起落架连接区结构时,起落架在航向和侧向载荷作用下会产生一定变形,由于常规“撬杠-立柱”的撬杠支撑点固定,变形会引起垂向加载力线偏差,导致加载不准确.采用平面随动原理,将常规的撬杠固定支撑点改进为滚珠式随动平台,依靠随动平台的被动移动补偿起落架变形,减小垂向加载力线偏差.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改进后的“随动撬杠-立柱”支持装置能够明显降低垂向加载误差,提高加载精度.
-
-
王亮;
廉秀铭
-
-
摘要:
本文基于工序前移思想,将码头阶段进行的机舱舱室结构试验提前至干船坞阶段,研究分析了这种方式对结构强度、建造效率等各方面的影响.结合实船项目,采用了一系列模拟计算方法进行评估,经验证是安全有效的.
-
-
陈松;
陈真;
郭骞;
冯博雅;
孙路平;
刘晓洲
-
-
摘要:
为了掌握常规设计方法下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桥面连续的开裂特征和破坏模式,从而优化结构设计,对此类结构开展足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常规设计方法下桥面连续构造抗裂性能差,在较低荷载下便会出现开裂;裂缝分布集中在桥面连续区域1.2 m范围内,裂缝数量少;试件破坏模式是剪力钉被剪断随后连接板钢筋屈服.基于试验结果,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滑移的梁相比,考虑滑移的组合梁的开裂荷载将提高,极限荷载取决于剪力连接件抗剪强度;栓钉间距、连接板厚度的增加能提高桥面连续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栓钉直径对桥面连续的开裂荷载影响不大,但对其承载力影响较大;连接板底部与钢梁做无粘接处理可以大幅提高桥面连续开裂荷载.
-
-
张志佳;
张卫
-
-
摘要:
为了解决邮轮部分燃油舱及溢流舱在进行结构试验时,理论试验压头高于舱室设计压头高度的问题;基于邮轮燃油舱溢流和透气系统的特点分析按规范要求的选取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并论证改进后的选油舱结构试验压头选取方法,首制极地探险邮轮燃油舱结构试验证明,当燃油舱及溢流舱的透气管高度超过舱室设计压头高度时,应当以油舱实际的溢流高度作为试验压头高度.
-
-
王萱
-
-
摘要:
"结构试验"作为一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新工科"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结构试验"课程的内容及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构建了验证型、应用型、创新研究型多层次教学体系,实践探索了与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相结合的"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线上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技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
-
李炳生;
李斌;
曹文清
- 《第二届“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暨结构实验教学”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电阻应变测试是结构试验中应用最早且十分普及的测试技术之一,但是由于直接粘贴式工艺复杂,防潮密封技术措施困难,影响到其长期稳定性,不宜进行动态测试,为此我们试制了类似于国外三向动态力传感器,研发了可重复使用的工具式表面应变传感器,高灵敏度(S≥1000με/mm)位移传感器,砼内埋式应变和温度复合传感器,大六角高强螺栓和Φ15.24 mm预应力钢绞线用串芯压力传感器等,经过在有关试验项目中的应用,如在我校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上的实际使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
-
李炳生;
汤海林;
张其林
- 《第二届“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暨结构实验教学”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加载检测新技术的发展概况,大致将其分为:从解放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复兴时代,从1978年~1999年的振兴时代,2000年到现在的发展时代三个阶段.对三个时代用文字和列表等方式,分别介绍了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加载检测设备、测试系统、测试技术水平的深刻变化过程,同时例举典型的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的应用实例,评述结构试验的发展.文章最后论述了今后对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加载检测新技术发展的真切期待和展望.
-
-
-
尹福炎
- 《第十三届称重技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电阻应变片在国内外应用十分普遍,无论在结构试验的应力测量还是在制作各种物理量传感器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人们十分关注其现状与发展.为了便于加深对其本质的认识,以及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就电阻应变片结构、各种特性等方面的某些名词、术语进一步做些解释,以供参考.
-
-
-
-
-
-
-
-
-
-
-
-
-
-
- 武汉理工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4-01
-
摘要:
基于试验子结构恢复力修正的不完整边界条件混合试验方法及系统,属于结构工程试验技术领域。为解决混合试验中的不完整边界条件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试验子结构恢复力修正的不完整边界条件混合试验方法及系统。在常规混合试验划分数值子结构和试验子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对试验子结构建立两套代理模型,两套代理模型和数值子结构模拟方式相同,均在计算机中模拟完成。第一套代理模型设置为完整边界条件;第二套代理模型设置成和试验子结构具有相同的边界条件,属于不完整边界条件。利用两套代理模型对试验子结构的恢复力修正:RE,i+1=RExpSub,i+1+RSurmodel_1,i+1‑RSurmodel_2,i+1,RExpSub,i+1为试验子结构的恢复力,RSurmodel_1,i+1、RSurmodel_2,i+1为两套代理模型的恢复力,RE,i+1为修正后的试验子结构恢复力。本发明主要用于混合试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