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名称
动物名称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汉语、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2292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现代特殊教育、湖南教育(上旬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文字与信息”学术研讨会、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动物名称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安晓杰、冯玲萍、刘锴等。
动物名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292篇
占比:99.56%
总计:42479篇
动物名称
-研究学者
- 安晓杰
- 冯玲萍
- 刘锴
- 张文娟
- 徐毓
- 徐纯军
- 朱晶
- 李海蛟
- 江声皖
- 玉指红颜
- 缪小春
- Andreas Dress
- Ipke Wachsmuth
- Square
- Tom White
- ZENG Zhenbing
- 万青青(摘)
- 东生
- 任民
- 伯廷
- 何平
- 何蓉
- 保艳梅
- 元硕
- 克劳德
- 兰品之
- 冯桂群
- 刘亚军
- 刘先中
- 刘兴亮
- 刘声然
- 刘娟
- 刘婧怡
- 刘朝
- 刘桂荣
- 刘芳
- 刘金荣
- 单育辰
- 南雅莉
- 双翼
- 古田朱美
- 史玲玲
- 叶才林
- 吴裕成
- 周华芳
- 周振华
- 哈斯其木格
- 唐家鸿
- 喻云根
- 喻伯军3
-
-
陈效卫
-
-
摘要: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涉及动物名称的错误主要有三类:错译、臆造、混淆.涉及国外动物的有关报道,需要做足功课,溯清源头,对相似的物种进行辨析,避免以个人喜好进行主观臆断.
-
-
-
-
-
-
谢竞贤;
史玲玲
-
-
摘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死隐喻复活的探究多集中于理论,实证研究甚少.本研究尝试从Metalude隐喻语料库中收集13个动物名称死隐喻,借助于COHA语料库进行检索,统计后发现,所有的动物名称死隐喻都能够复活,但是复活时间不一,少数野生类动物名称死隐喻比家养类复活得早.分析结果显示,语境是死隐喻复活的重要因素.死隐喻复活的机制是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二度映射,语境是激活、整合以及形成新隐喻义的关键因素.
-
-
-
-
-
王建凤
-
-
摘要:
《识字6》是看图读"词串"识字,把表示动物名称的词语集中放在一起让学生认读.文中四组排列整齐的词语都是动物的名称,有凶猛的狮子、老虎,有长鼻子的大象,还有孔雀、鹦鹉等珍稀动物.这些动物名称连起来读,押韵上口,节奏鲜明,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增长知识.文中插图直观、形象,与文中表示动物名称的词语一一对应.
-
-
-
李侠
- 《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汉语成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同一成语中有两个动物名称以对举的形式出现,且动物名称相邻或相隔出现在四字成语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正是两个动物名称之间的关系,以及成语中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成语中动物对举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隐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成语中动物词语对举的形式和文化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两相对本身就是汉民族尚偶和对立统一思维观念的体现。除外,“龙”与其他动物词语对举出现时,一般要居于其他动物词之前,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笔走龙蛇”等,都是“龙”置于“凤”、“虎”、“蛇”之前,虽然也有用“虎跃龙腾”的形式,但那不过是成语的变式,不是成语的常态。这一形式正是汉民族“龙”崇拜文化观念的具体体现,对“龙”的崇拜是任何其他动物无法超越的,同时汉民族有“首位大,首位为尊位”的观念,故此,“龙”与其他动物对举一般置于前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