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相互作用
动力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03845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4年辽宁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十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等;动力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由478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义、姜忻良、钱德玲等。
动力相互作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3845篇
占比:99.88%
总计:204081篇
动力相互作用
-研究学者
- 黄义
- 姜忻良
- 钱德玲
- 陈国兴
- 张玉红
- 林皋
- 孙惠香
- 庄海洋
- 夏禾
- 杜修力
- 何芳社
- 刘立平
- 庄一舟
- 张崇祥
- 徐亮
- 李建波
- 李英民
- 沈蒲生
- 蒯行成
- 许金余
- 雷文军
- 魏德敏
- 黄福云
- 余璐庆
- 刘海龙
- 国振
- 孟坤
- 宰金珉
- 崔春义
- 左熹
- 张嘎
- 张路
- 文波
- 曹彩芹
- 李亮
- 李庆
- 李杰
- 李玲玲
- 李辉
- 杨小卫
- 梁志孟
- 汪越胜
- 王克成
- 王本龙
- 王立忠
- 田洁
- 程俊峰
- 程绍革
- 罗兰芳
- 胡伟
-
-
汪国良
-
-
摘要:
为研究线性设备连接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规律,建立简化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及参数分析。首先,针对变电设备连接体系的结构特点,提出考虑弹簧-阻尼连接单元的2E-KC简化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得到设备自振频率及动力响应计算公式。然后,针对此类变电设备连接体系进行影响参数分析,研究其动力相互作用,考察设备频率比、质量比、连接单元刚度、阻尼比等不同参数对连接体系中设备动力响应放大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供工程应用参考。
-
-
-
-
摘要:
《海洋-大气微波辐射:边界热与动力相互作用》Alexander G.Grankov著杜华栋等译该书讨论了利用卫星被动微波辐射遥感资料,分析海气界面上热力学变量和动力学过程的方法,并给出了大量新颖和有启示性的结论。分析的变量和过程所针对的时间范围覆盖了中尺度、天气尺度、季节性尺度以及年际变化。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海洋专业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卫星遥感资料在大气海洋科学中应用的教科书,也可为从事海气相互作用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了解和掌握利用微波遥感资料研究边界层热与动力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
-
邱滟佳;
张鸿儒;
于仲洋
-
-
摘要:
为了在结构设计中能综合考虑周边场地及上部结构对建筑地下室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建筑地下室抗震设计方法.首先将地上结构对地下室的影响简化为地震力,并基于动态平衡分析及抗震设计中往往关注结构响应峰值的特点,将地下室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平衡方程简化为拟静力方程;然后根据拟静力方程推导出新的抗震设计方法.采用数值模型试验验证新方法的正确性并探究其计算精度.结果表明:由于反应谱法和反应位移法未考虑场地和地上结构的作用,其计算结果一般偏小,部分位置内力最大误差达到-95%,设计偏于危险;新方法综合两者的优点,其变形和内力误差能分别控制在5%和15%以内,是更加精确的建筑地下室抗震设计方法.
-
-
张季;
谭灿星;
许开成
-
-
摘要:
地铁隧道往往紧邻地上建筑而建,地震作用下隧道、土、地上建筑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对隧道或地上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是值得探究的课题.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软土-地铁隧道-地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模型,综合考虑隧道与框架结构间距、隧道埋深、框架结构动力特性、输入波幅值等因素的影响,分析地震作用下隧道与地上建筑间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规律.研究表明:①地上建筑将显著加重"下穿型"地铁隧道的地震损伤;②浅埋地铁隧道地震响应受地上建筑的影响较深埋隧道更大;③当隧道紧邻而非下穿地上框架且隧道与框架间距不大于50 m时,隧道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缩小;④地铁隧道对地上建筑地震响应的影响可以忽略.
-
-
梁潇;
向湘林;
彭也也;
赵春发
-
-
摘要:
为了评估中低速磁浮列车在U型梁上的走行性能,建立了考虑比例-积分-微分(PID)反馈控制的磁浮列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轨排和梁高1.7m、跨度25m的U型轨道梁有限元模型.利用开发的磁浮交通分布式协同仿真平台,计算了20~100 km·h-1速度下磁浮车-轨-桥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结果 表明:U型梁跨中挠度、电磁铁悬浮间隙变化量、车体和U型梁梁体的竖向加速度随车速提高变化不大,U型梁跨中挠度不超过3.00 mm,跨中F型导轨最大竖向位移约3.81 mm,悬浮间隙波动量小于1.00 mm,车体质心最大竖向加速度为0.13 m·s-2;梁端和跨中接缝处轨排的竖向加速度随车速提高先减小后增大,最大加速度达到5.0g.中低速磁浮列车在U型轨道梁上能够稳定悬浮和安全平稳运行.
-
-
冯忠居;
关云辉;
赖德金;
董芸秀;
孟莹莹;
张聪
-
-
摘要:
为研究强震区跨断层桥梁桩基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特性,依托海文大桥实体工程,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桩-土-断层相互作用模型,分析0.20~0.60g地震动强度下断层上下盘桩基加速度响应、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身剪力响应情况。结果表明:覆盖层土体对桩身加速度放大作用明显,且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放大作用逐渐减弱;覆盖层对地震波的滤波作用显著,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滤波作用逐渐减弱;上盘桩基达到桩顶峰值加速度的时刻滞后于下盘;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上、下盘桩的桩顶产生的永久位移和水平位移峰值逐渐变大,上盘桩顶产生的永久位移和桩顶峰值位移均大于下盘,产生显著的“上盘效应”;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断层上、下盘桩基弯矩均在上部土层界面处达到峰值,剪力均在基岩面处达到峰值,下盘桩基弯矩和剪力峰值大于上盘桩基,呈现出显著的“下盘效应”。在桥梁桩基抗震设计时,应着重考虑断层上、下盘桩基的差异和不同强度地震作用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
-
-
张季;
谭灿星;
黄源;
黄玲慧;
许开成
-
-
摘要:
地震作用下地铁隧道与临近建筑物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已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是针对软土场地方面的动力相互作用认识还不充分.以天津软土场地为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围绕隧道与地上框架结构间距、隧道埋深、隧道上行线与下行线间距、框架结构自振频率等参数,对隧道-软土地基-地上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响应问题进行了参数化分析.研究发现:地铁隧道会对其下穿的地上框架地震响应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以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计量这种扰动,影响程度在10%左右;地上框架结构可能会放大临近地铁隧道的动应力响应(特别是下穿型地铁隧道),也可能会削弱其动应力响应,就本文模型而言,地上结构对衬砌动应力峰值的放大倍数最高可达80.7%.建议软土场地工程设计中考虑地上建筑对下穿型地铁隧道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
-
-
李旭民
-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基础到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的压缩机基础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压缩机动力机械基础被用作粘弹性体以反映基础的变形,有限元程序ANSYS用于分析压缩机基础的动力响应.通过实例计算,考虑了地基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动力设备地基与周围土壤的实际工作机理.
-
-
巴振宁;
吴孟桃;
梁建文;
喻志颖
-
-
摘要:
高山峡谷地形作为一种常见的复合场地,其对地震波散射相干效应十分复杂,然而,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为此,提出了一种用于求解平面内多域弹性波散射的多域间接边界元法,研究了高山峡谷地形对平面P-SV波的散射问题.该方法充分利用全空间Green函数与半空间Green函数在构造独立闭合域和半空间开口域中散射波场方面的优势,结合辅助函数法给出了高山峡谷场地的地震波场解答,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求解效率.该文通过与已有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以半空间中Gauss型高山峡谷为例,分别在频域和时域内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研究表明:高山峡谷地形附近地表位移幅值的分布非常复杂,山体与峡谷之间存在显著的动力相互作用,频域响应依赖于入射波的频率和角度;地震波垂直入射时,山体的存在对峡谷地震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显著改变了峡谷内部的加速度峰值及反应谱特性;高山峡谷地形两侧山体高宽比的改变将引起地震效应的改变,基岩的存在也将显著放大地形的地震效应.
-
-
文波;
杨金熹;
张路
-
-
摘要:
为研究城市地下变电站结构及其内部电气设备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规律,以西安市快速轨道交通二号线张家堡地下变电站为工程背景,依据黏弹性人工边界理论及有限单元法,建立考虑土体-结构-设备动力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首先通过半空间自由场模型验证了地震动输入方法的有效性,继而开展地下变电站系统的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该类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上覆土体及电气设备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惯性力是结构构件应力增长的主要原因,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地下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明显超出规范要求,需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
-
于卉;
聂振刚
- 《2014年辽宁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在动力作用下土体与结构物是耦连相互体系,应作为整体系统来研究其动力反应.本文介绍了常用的土体与结构物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求解方法.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原型观测(包括场地调查和足尺试验)、模型试验(主要是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和数理方法。常用的解方法则有解析法、数值法、杂交法和集中质量法。土体与结构物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不能脱离土体动力反映分析和结构动力反映分析的发展水平,动力相互作用分析能否有效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取决于对具体计算对象的模型化是否合理。概括地说,需要处理好以下关键问题:评价土与结构物系统初始状态;地震波输入机制及随机地震动参数时空分布特性;土体与结构物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及方法;土与结构材料的静动本构模型、土体一结构物接触面静动本构模型以及模型参数的确定;考虑非线性的动力分析方法及技术。土体与结构物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改进和发展物理概念正确、数学模型严密、计算方法可靠的高精度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发展计算模型简单、参数便于确定、易为工程师所接受的实用性强的分析方法,以满足具有不同抗震设计标准及要求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实际需要。
-
-
-
李同春;
朱寿峰;
赵兰浩;
胡继刚
- 《第三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针对拱坝坝体与坝肩动力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动摩擦接触问题,提出了坝肩稳定分析的动接触降强算法.该方法在传统有限元动力时程降强法的基础上,将坝肩滑块体、地基、坝体和库水作为一个统一体系进行动力分析计算,能更为准确的考虑坝肩滑块体与坝体的动力相互作用,并且根据接触问题局部非线性的特点,将作用在接触体上的力系分解为外力和接触界面上的接触力,以接触体的位移为基本未知量,而以接触区域局部坐标系下的结点接触力为迭代变量,将非线性接触迭代收缩在可能接触面上进行,把复杂的摩擦接触非线性反映在接触力的变化上,使得迭代计算变得简单易行.
-
-
-
张高明;
颜锋;
钱基宏
- 《第十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作为车辆—桥梁—站房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两部分工作中的第一部分,本文通过把站房结构的刚度、质量作用以简化形式凝聚到桥梁构件节点上,形成一个新的车辆—等效桥梁结构系统.然后采用迭代方法对该车辆—等效桥梁结构系统进行动力相互作用计算,得到列车轮对对轨道梁各节点力的激励力时程。
-
-
陈国兴;
左熹;
杜修力
- 《第三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0年
-
摘要:
基于Penzien提出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集中质量模型,考虑等价土体的层间剪切刚度与阻尼效应,提出了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简化分析方法,选取具有不同地震动特性的Taft波、汶川地震什邡八角波和松潘波作为基岩水平向输入地震动,采用该简化方法和二维有限元法对土-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体系的地震加速度反应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简化方法计算的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峰值加速度反应大于二维有限元法计算的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峰值加速度反应,两者的差异与输入地震动特性有关,但其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高度变化的总体趋势较为一致;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其差异程度也有所加大.该简化方法可合理反映土-地下结构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可作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一种辅助方法.
-
-
胡伟;
韩建刚;
郭娟
- 《第七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引入饱和黄土的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结合通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桩-土-结构体系的有限元-无限元耦合模型,分别考察了水平地震作用下土体结构性和超孔隙水压力对桩身截面剪应力、水平位移、水平加速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结构性、超孔压没有改变桩身各曲线的分布形态,但对其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土体结构性系数的增大,桩身截面剪应力及桩顶水平位移均先增后降,存在一个峰值点;考虑超孔压时,桩身水平位移最大值、桩截面剪应力最大值和桩身水平加速度最大值都有所增大,其中后两者的分布具有反相关性;不考虑超孔压力的影响总体上是偏于不安全的.
-
-
张毅;
陈少林
- 《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动力基础设计以及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子结构分析方法中,确定基础阻抗函数是关键环节.本文应用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方法结合局部透射人工边界.通过给基础输入脉冲位移,得到基础的反力时程,然后应用FFT求得基础阻抗函数.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在工程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内与Mita等给出的数值解符合较好。另外,该方法可适用于复杂土层情形。
-
-
-
谢开仲;
韦良;
李海
- 《第二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研究在坝体—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基础上研究库水对混凝土拱坝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三种动力相互作用模型,研究考虑库水的可压缩和不可压缩效应对坝体地震反应的影响,不可压缩性采用Westergaard附加质量方法模拟,可压缩性效应的作用通过流固耦合的方法模拟,采用时程分析法得出库水对地震反应的影响,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拱坝的设计和同类工程的动力分析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