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大系数

放大系数

放大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5315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地震学报、条码与信息系统、低温建筑技术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全国功率超声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建筑结构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等;放大系数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贺西平、丁海平、张宁宁等。

放大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5315 占比:99.61%

总计:65573篇

放大系数—发文趋势图

放大系数

-研究学者

  • 贺西平
  • 丁海平
  • 张宁宁
  • 林书玉
  • 于彦彦
  • 谢强
  • 张海岛
  • 严碧歌
  • 刘勇
  • 刘月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原
    • 摘要: 以西南地区某二级公路均质路堑边坡为例,设置三种不同的边坡模型,耦合输入EI-Centro地震波,利用ANSYS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三种边坡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台阶数的增加,边坡各参数放大系数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由此可见增加台阶可以使边坡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更加均匀,有利于控制边坡位移,分台阶处理边坡可以降低边坡的地震动反应,提高边坡的动稳定性,同时随着地震动的输入,各种模型的塑性区出现顺序也有所不同,总结了各种模型的危险点和安全点,提出了与之相应的治理建议。
    • 于彦彦; 田浩; 韩天成; 丁海平
    • 摘要: 采用谱元法模拟了盆地模型和一维水平成层模型的地震动强度和放大系数的分布特征,探究了直下型断层与盆地的相对位置对盆地地震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盆地地震动受断层位置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当断层邻近且平行于盆地边缘时,盆地地表地震动的边缘效应更加明显,强烈地震动区域的位置随断层位置的移动而改变明显;不同分量放大系数的分布特征差别显著,平行断层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显著放大区域主要分布于断层地表迹线两侧或紧邻迹线的盆地边缘,而垂直断层分量主要位于盆地内部,其放大系数最小;断层沿盆地短边边缘破裂时的地震动强度和放大系数最大,为最危险情况.
    •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课题组茅瓅波副研究员等人,从生物矿物的残余应力增强机制中获得启发,提出一种新的仿生增韧方法,可显著提升仿珍珠母陶瓷的韧性,韧性放大系数达16.1±1.1,优于最先进的仿生陶瓷。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对于先进陶瓷材料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范浩; 王新; 董卫国; 温四清
    • 摘要: 目前,对于一般情形,结构工程师缺乏简便可靠的手段计算钢结构构件的二阶效应,采用大挠度大变形的直接分析法成为唯一选择。该文从一般情形的等截面等轴力压弯构件平面内受力的基本方程出发,证明了其屈曲模态的正交性以及各种可能平衡状态的稳定性,并首次采用屈曲模态分解法,得到了构件二阶效应的屈曲模态级数解。更进一步,结合构件屈曲荷载的分布规律,给出了实用的构件平面内二阶弯矩的估算方法,对典型受力状态的构件进行了算例验证,并对极端情况下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该文提出的屈曲模态分解法用于计算构件的二阶效应时,仅需利用其一阶分析结果、一阶屈曲模态和一阶屈曲荷载,简便可靠,可供工程师在计算钢结构构件平面内二阶弯矩时参考。
    • 李波; 方俊杰; 冯志国
    • 摘要: 以西南地区某二级公路均质路堑边坡为例,设置三种不同的边坡模型,耦合输入EI-Centro地震波,利用ANSYS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三种边坡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台阶数的增加,边坡各参数放大系数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由此可见增加台阶可以使边坡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更加均匀,有利于控制边坡位移,分台阶处理边坡可以降低边坡的地震动反应,提高边坡的动稳定性;同时随着地震动的输入,各种模型的塑性区出现顺序也有所不同,总结了各种模型的危险点和安全点,提出了与之相应的治理建议。
    • 林基艳; 林书玉
    • 摘要: 针对大尺寸楔形变幅杆辐射面振幅分布不均匀、放大系数较小的问题,采用近周期声子晶体异质位错结结构设计了振幅分布均匀、放大系数较大的新型变幅杆。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对优化前、后的变幅杆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近周期声子晶体异质位错结结构能有效抑制大尺寸楔形变幅杆的横向振动,大幅提高辐射面纵向振幅分布均匀度,增加放大系数。该方法为大尺寸楔形变幅杆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韩流涛; 苏幼坡; 葛楠
    • 摘要: 为研究Ⅱ、Ⅲ类场地下土与结构(井塔和井筒)相互作用对井塔抗震分析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两种方法,系统研究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Ⅱ类及Ⅲ类场地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井塔地震动力反应的影响,提出并建立体系在时域内的理论运动方程,利用MATLAB语言编制Runge-Kutta法的求解程序,结合有限元软件建立体系的数值分析模型。以某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井塔为例,得出Ⅱ、Ⅲ类场地下考虑体系相互作用对井塔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建立的理论分析模型与数值分析模型吻合较好,对应理论解与数值解的最大差值为9.8%,验证了彼此的准确性;Ⅱ、Ⅲ类场地下3条地震波地震反应平均放大系数分别为1.8、2.4倍。工程设计中,Ⅱ、Ⅲ类场地下应该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井塔抗震分析的影响,并且土体越软,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井塔抗震分析的影响越大。
    • 李龙; 王海云; 姜伟平; 张潇男
    • 摘要: 相对于基岩的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可以作为地震小区划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研究区建(构)筑物差异抗震设防的可靠依据。使用2021年2月13日福岛地震期间日本KiK-net台网120个台阵记录的地震动数据,根据18种地震动参数的定义和《中国地震烈度表》中中国仪器地震烈度的算法,分别计算了相对基岩的、土层上的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和这些地震动参数的放大系数,然后用一元、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1)一元回归分析中,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与持时超过0.3秒的加速度阈值(a_(0.3))的放大系数的相关系数最高且为0.918,与峰值地面加速度(PGA)、水平向最大谱烈度(SI)的放大系数的相关系数均在0.870以上;(2)从中国规范的II类场地到III类场地(或美国规范的C类场地到E类场地),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的均值逐渐增大;(3)相比于一元回归结果,二元回归分析中的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与18种地震动参数放大系数两两组合的相关系数普遍有所提高,其中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与PGA和SI放大系数组合的相关系数最高且为0.9261。
    • 刘昇; 刘启方
    • 摘要: 本文基于谱元法,模拟三种深度的点震源下,四种倾角的三维单一小盆地模型和盆地-子盆地模型的地震动,通过盆地模型和基岩半空间模型的傅氏谱比分析三维盆地-子盆地模型的共振频率和放大特性。结果表明:(1)盆地-子盆地模型下,外部大盆地的存在导致子盆地共振频率下降约5%,盆地倾角的增大导致子盆地的共振频率略微减小。三维子盆地的共振频率约为二维模型的1.5倍左右。(2)子盆地模型相对于基岩半空间的放大倍数随着盆地形状比降低而增加。形状比由0.88降低至0.5,子盆地的放大系数增大1.3-1.8倍左右。(3)盆地-子盆地模型相对于单一小盆地模型的放大随震源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震源深度由2 km增加到18 km,由2.3降至1.3。
    • 吴国盐; 钟杰; 聂桂波; 王健泽; 戴靠山; 蒋玉川
    • 摘要: 为量化近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网壳-支承结构地震响应的放大效应,以典型的双层柱面钢网壳-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承结构为研究对象,以一组20条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震动及另一组与之对应的20条剔除速度脉冲成分的残余地震动作为输入,分别对其进行IDA分析,并对下部支承结构和上部网壳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双层柱面钢网壳-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承结构的节点位移、层间位移角、构件轴力和构件屈服比例等响应均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具体而言,不同强度的地震动作用时,对于下部支承结构,最大节点位移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6~2.1,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6~2.0,最大构件轴力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0~1.6,最大基底反力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1~1.5;对于上部网壳结构,最大节点位移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6~2.0,最大杆件轴力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2~1.6,上下部结构连接处最大支反力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0.8~1.1。文中结论可为近场高烈度地震区双层柱面钢网壳-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承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