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速度脉冲

速度脉冲

速度脉冲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95315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地震学报、震灾防御技术、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第二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速度脉冲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军、温增平、朱晞等。

速度脉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5315 占比:99.90%

总计:95412篇

速度脉冲—发文趋势图

速度脉冲

-研究学者

  • 李小军
  • 温增平
  • 朱晞
  • 谢俊举
  • 贺秋梅
  • 陈波
  • 赵晓芬
  • 顾强
  • 周宝峰
  • 李亚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宁; 刁泽民; 李忠献
    • 摘要: 近断层高风险条件下的结构安全性日渐受到重视,该文建立了一种考虑震源特性的近断层竖向地震动人工合成方法。建立了以断层类型、震级、断层破裂顶部埋深、断层距、场地剪切波速为参量的地震动预测模型,考虑模型参数相关性并保留其变异性,使模拟的地震动可反映实际近断层地震动的最不利效应(强度与频率非平稳、模型参数的变异性);绘制残差图分析了统计效果,验证了回归所得参数的显著性;对比分析了所提模型与前人成果的模型参数差异,以及人工合成地震动与实际地震动时程、反应谱的吻合程度,验证了所建立的方法的准确性、合理性。该文所提方法参数少(仅7个参数,可考虑强度和频率非平稳性);与乘系数法相比,该文方法模拟的地震动特性更符合竖向记录统计规律;可与目前已有的水平分量地震动模拟方法联合构成三维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用于地震风险等级高的结构抗震设防分析与设计,也可在匮乏实际地震动记录的地震风险相近地段替代使用。
    • 韩璐; 陶正如; 曹泽林; 陶夏新
    • 摘要: 以1979年M;6.5帝王谷地震为例,比较了小波变换法、峰点法(PPM)和零点法(ZVPM)识别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强震记录的能力,三种方法识别出的脉冲峰值基本一致,脉冲周期略有差别.为分析速度脉冲的产生机制,包括产生时间、位置以及凹凸体的影响,借助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法(FK法)合成近断层宽频带地震动,采用峰点法逐步识别各子源地震动叠加过程中产生的速度脉冲.通过时频方法分析叠加过程中子源地震动频率成分的变化,分析凹凸体和台站的空间关系对脉冲产生的影响,初步探讨近断层速度脉冲的产生机制.
    • 雷虎军; 刘伟
    • 摘要: 相比中远场地震,近场地震含有高能速度脉冲,会激发结构显著的位移响应。为研究该速度脉冲对高速铁路简支梁桥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采用三角函数法模拟速度脉冲,并与无脉冲的远场地震叠加,合成不同脉冲类型、脉冲周期和脉冲幅值的脉冲型近场地震动,以跨径32 m的典型高速铁路简支梁桥为例,采用自编的车轨桥地震分析程序TTBSAS进行仿真计算,详细探讨脉冲参数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场地震速度脉冲会显著增大高速铁路简支梁桥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在近场区域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中,不能忽略速度脉冲的影响;脉冲类型、脉冲周期和脉冲幅值对简支梁桥位移的影响远大于桥梁加速度和桥上列车的行车安全性指标,在选取速度脉冲参数时可不考虑桥上列车的影响;在本文计算条件下,双半波脉冲和三半波脉冲近场地震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幅值明显大于单半波脉冲,且当脉冲周期为2.0 s时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最大。
    • 吴国盐; 钟杰; 聂桂波; 王健泽; 戴靠山; 蒋玉川
    • 摘要: 为量化近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网壳-支承结构地震响应的放大效应,以典型的双层柱面钢网壳-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承结构为研究对象,以一组20条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震动及另一组与之对应的20条剔除速度脉冲成分的残余地震动作为输入,分别对其进行IDA分析,并对下部支承结构和上部网壳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场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双层柱面钢网壳-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承结构的节点位移、层间位移角、构件轴力和构件屈服比例等响应均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具体而言,不同强度的地震动作用时,对于下部支承结构,最大节点位移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6~2.1,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6~2.0,最大构件轴力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0~1.6,最大基底反力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1~1.5;对于上部网壳结构,最大节点位移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6~2.0,最大杆件轴力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2~1.6,上下部结构连接处最大支反力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0.8~1.1。文中结论可为近场高烈度地震区双层柱面钢网壳-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承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 雷虎军; 陈奕涵; 孙昱坤
    • 摘要: 为探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及减震控制措施,基于Makris速度脉冲模型,通过Matlab软件人工生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利用OpenSees建立某高速铁路(82+146+82)m连续刚构桥线桥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速度脉冲类型、脉冲周期、脉冲幅值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参数液体黏滞阻尼器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的减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速度脉冲会显著增大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长周期谱值,长周期反应谱幅值出现在脉冲周期对应的反应谱周期附近。对于本文算例,当速度脉冲周期Tp为1 s时,单半波速度脉冲为最不利脉冲类型;当速度脉冲周期Tp>1 s时三半波脉冲为最不利脉冲类型;速度脉冲会导致桥梁的墩顶位移大大增加,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桥墩破坏甚至桥梁倒塌。液体黏滞阻尼器可有效降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连续刚构桥的动力响应,减震效果良好。在阻尼系数C为1000~9000(kN∙s)/m,速度指数α为0.1~0.9范围内,阻尼系数越大、速度指数越小、液体黏滞阻尼器对墩顶位移和墩底内力的控制效果越好,对于采用液体黏滞阻尼器进行减震控制的高速铁路连续刚构桥建议采用大阻尼系数和小速度指数的参数组合。研究成果可为近断层高速铁路连续刚构桥的减震控制提供参考。
    • 冯俊; 赵伯明; 赵天次
    • 摘要: 基于Butterworth非因果低通滤波器和零点法提取地震动速度时程中的脉冲信号,并以脉冲信号中的极值点数量确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选取666条速度峰值大于30 cm/s的近断层地震记录作为训练数据,以脉冲信号的相对能量和幅值作为量化指标,给出了单脉冲型和双脉冲型地震动的识别标准;提出了以最显著脉冲信号的持续时间为依据的脉冲周期计算方法。通过与既有方法比较表明:基于Butterworth非因果低通滤波器和零点法的脉冲提取方法的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提取非对称脉冲信号和双脉冲信号;提出的定量识别标准可以有效地识别单脉冲型和双脉冲型地震动;所提的脉冲周期计算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单脉冲型和双脉冲型地震动的脉冲周期。
    • 李祥秀; 王瑶; 谭平; 张颖; 刘爱文
    • 摘要: 为了研究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巨-子结构体系的动力性能,制作了巨-子结构抗震体系及隔震体系的试验模型,首先,选择2组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实际地震动记录及人工合成的具有相同加速度反应谱而无速度脉冲的地震动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分别对巨-子结构抗震体系及隔震体系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其次,利用SAP2000对试验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振动台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仿真分析与试验实测结果具有一定的误差,但结构响应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不论是理论计算结果还是试验实测结果,近断层地震动速度脉冲作用下巨-子结构抗震体系及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要大于无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与巨-子结构抗震体系相比,隔震体系在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降低明显,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 孙亚琪; 李小军; 刘旭晨; 王晓辉; 陈苏; 邓小芳
    • 摘要: 为了研究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对核电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建立了核电厂清洗转运间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4条具有速度脉冲的地震动记录及其对应的不含速度脉冲特性的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结构响应分析的地震动输入,对比分析了有、无速度脉冲特性的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差异。研究表明有无速度脉冲的地震动作用下清洗转运间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大致相同,而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响应明显比无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大,展现出了即使结构处于弹性状态,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核电工程清洗转运间结构抗震仍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相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的人工合成地震动不同样本的结构响应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建议清洗转运间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关注地震动速度脉冲特性影响,同时还应重视地震动的相位谱、持时等特性的影响问题。
    • 赵晓芬; 温增平
    • 摘要: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研究对揭示建筑结构的破坏机理、开展抗震设防以及抗震设计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对速度脉冲成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探讨了区分方向性效应速度脉冲和滑冲效应速度脉冲的思路;其次,系统地介绍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识别方法,评述了各种脉冲识别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基于速度脉冲特性,探讨了前方向性效应对速度脉冲特性的影响以及速度脉冲对反应谱的放大作用;最后,对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输入方法以及对结构响应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探讨了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输入的关键问题。基于丰富的理论研究,未来对于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研究工作应当充分结合实际工程需求,推进理论成果的规范标准化与工程实践。
    • 王珮瑜; 陈鑫; 刘涛; 孙勇; 还毅
    • 摘要: 校舍是保障师生生命财产的重要载体,其抗震安全是城市抗震防灾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围绕不同特性地震动对不规则校舍加固前后抗震性能的影响开展研究。首先,阐述了近场地震动的基本特征,据此选择具备不同特性的地震动记录。随后,根据某小学教学楼检测结果,提出了综合采用增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和粘贴碳纤维法的加固方案,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了加固前后结构动力特性。最后,进行了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从结构和构件层次对比分析了不同特性地震动对加固前、后某校舍抗震性能和可恢复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固后,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的最大衰减率分别可达78.25%和86.67%,关键薄弱构件的侧向变形平均减少了71.24%,加固方案能显著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震后恢复能力;近场脉冲型地震下结构响应大于其他类型地震作用,罕遇地震作用时,近场脉冲型地震下薄弱层残余层间位移角平均为远场地震的2.76倍和近场无脉冲型地震的2.79倍,速度脉冲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既有不规则校舍抗震加固设计与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