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震动记录

强震动记录

强震动记录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90183篇;相关期刊26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学报、震灾防御技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等;强震动记录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温瑞智、李小军、任叶飞等。

强震动记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0183 占比:99.84%

总计:90327篇

强震动记录—发文趋势图

强震动记录

-研究学者

  • 温瑞智
  • 李小军
  • 任叶飞
  • 崔建文
  • 田秀丰
  • 徐钦
  • 李世成
  • 冀昆
  • 卢大伟
  • 杨黎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梓荣; 王宏伟; 陈学良; 范志凯
    • 摘要: 以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所获取的漾濞台强震动记录作为输入,对不同高度(低层、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一低层砖混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探讨不同高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特点,对比砖混结构与低层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不同,并对结构进行性能评定.主要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结构的楼层加速度响应中,竖向加速度放大效应显著,尤其是低层框架;框架结构Y方向楼层傅里叶幅值谱峰值主要在1~2.5 Hz频率范围;多层框架的层间位移角响应更大;所有框架结构以及设防的砖混结构层间位移角均未超过中等破坏限值;与低层框架结构相比,基本周期更短的砖混结构水平向楼层加速度放大效应更为显著;设防的砖混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可为灾区震害评估和震后修复提供指导,同时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 程庆乐; 熊琛; 田源; 许镇; 廖文杰; 陆新征
    • 摘要: 地震对区域建筑的破坏力对震后应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为满足地震应急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地震破坏力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强震动台网的记录数据,清华大学等13家单位共同编制了T/SSC 1—2021《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标准。标准是在国内外100余次基于强震动的地震破坏力评估的成功经验上制定的。标准基于强震动记录和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充分利用了当地强震台网的观测数据,可以更好地考虑当地地面运动特征,能更好地反映不同结构动力学特性和地震动特性,制定了更加丰富的评估内容。同时,标准建议了评估区域的建筑属性数据确定方法,可以更好地体现本地建筑特征。本文对标准的编制背景、标准用户、标准主要内容、标准特色、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标准的实施将为震害评估、应急救援和地震工程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姚鑫鑫; 任叶飞; 岸田忠大; 温瑞智; 王宏伟; 冀昆
    • 摘要: 强震动记录一直以来被用于工程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地震动输入,其由仪器观测获得,需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工作。中国台网目前已累积了大量强震动观测记录,但始终缺乏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给使用者造成了诸多不便,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科学应用价值。该文针对我国观测数据现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面向工程应用的强震动记录数据处理流程,给出了高通滤波截止频率的选取原则,包括:记录的傅里叶振幅谱低频段须符合w^(2)震源模型、信噪比须大于3、确保与物理分辨率一致。研究了因果滤波与非因果滤波对记录时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滤波方式具有各自特性,因果滤波会引起记录相变、而非因果滤波则会引起信号前干扰震动;针对芦山地震数据集及2017年部分观测记录,研究了这两种滤波方式对伪加速度反应谱(PSA)的影响,结果表明因果滤波引起的相变会对有效周期范围内的PSA造成计算偏差,因此建议面向工程应用的强震动记录选用非因果滤波方式。此项工作有助于指导和规范强震动记录的合理使用。
    • 李萍萍; 江鹏; 李同林; 马康熙; 温瑞智; 苏金蓉; 姜维松
    • 摘要: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震中附近的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了1320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对有效记录进行常规处理后计算出地震动相关参数,并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得到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拟加速度反应谱的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极震区与中远场的长轴方向有较大差异,地震动表现出沿断裂走向衰减较慢的特性。通过与常用衰减关系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了PGA和多个周期的拟加速度反应谱随距离的衰减特性,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PGA相比衰减关系预测值偏小,拟加速度反应谱相比各经验预测值呈现周期越大衰减变慢的特点,体现出川东南地区特有的衰减规律。最后分析了本次地震获得的最大加速度记录,进一步验证了局部地形和场地对地震动有显著影响。
    • 曾维顺; 杨漾; 陈江; 田轶
    • 摘要: 2015年11月22日07时43分广东省徐闻县发生M_(L)4.2地震,海南省强震动台网中心记录到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这是海南强震动台网建成后首次记录到强震动地震波形,常规处理后得到9条零基线校正后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PGA)。对3个台站的加速度记录进行分析,绘制校正后的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及加速度反应谱,为中国南部工程震害调查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此次地震记录到的强震记录PGA介于0.8-10.2 cm/s^(2)之间,距离震中位置最近的火山口台(HSK)记录到最大PGA值。
    • 胡进军; 王中伟; 张辉; 靳超越; 胡磊
    • 摘要: 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和传播路径有较大差异特征,因而实际观测的地震动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在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时,虽然人工合成方法能够提供匹配设计谱的输入地震动,但是其并不能体现出地震动的区域特征。为了模拟考虑目标区域特征且完美匹配目标谱的地震动,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地震动合成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算法获取目标区域地震动的区域特征,由最大方差理论提取目标区域的种子地震动,再用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时域反应谱匹配方法调整种子地震动的反应谱,最终构造出包含区域特征和谱匹配的地震动时程。以四川地区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合成的地震动在时域和频域上均与该区域实际地震动特征一致。该文提出的方法的优点在于合成的地震动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且与目标谱有更好的匹配效果和更高的匹配效率,可为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提供考虑区域性差异、具有低不确定性的地震动输入。
    • 于海英; 王文斌; 解全才; 马迎春
    • 摘要: 利用强震动记录零基线校正方法解算永久位移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工程领域的难题之一。在已有的零基线校正方法中,由于校正结果依赖于人工选取的倾斜时刻和GPS数据,因此,无法得到唯一准确的校正结果,且很难实现自动化处理。利用文中提出的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进行分类的校正方法,实现了自动化校正数据处理,并以集集地震为例,与GPS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准确率可达85.7%,解决了已有方法结算永久位移准确率无法控制和不能自动化处理的问题。为建筑物或公路结构物抗震设计,特别是大跨桥梁的抗震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 江鹏; 李萍萍; 李同林; 温瑞智
    • 摘要: 2020年10月22日11时03分37秒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发生MS4.7地震,四川强震动台网与预警烈度速报台网在震区建成较密集的台站,获取了532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有助于开展区域地震动衰减和地震动特征研究.本文对强震记录进行常规处理后计算出强震动记录的相关参数,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得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的空间分布图,长轴呈北西—南东方向.分析强震动记录PGA、PGV随距离的衰减规律,与常用衰减关系预测值进行对比,此次地震PGA的衰减特性与俞言祥和汪素云(2006)提出的中国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衰减关系有较好的一致性.北川MS4.7地震获得的密集强震动记录为建立区域衰减关系,以及开展基于经验格林函数方法(EGFM)再现大震强地震动场展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 张美玲; 王建勋; 方瑶; 王卓; 贾军
    • 摘要: 利用土层场地数字化强震动记录,研究适用于东北地区及邻区的强震动包络函数参数衰减关系.数据集由2008年后研究区内发生的29次地震事件的水平向和垂直向强震动记录构成.经过基线校正和滤波处理后,结合三段式包络函数模型,应用能量持时计算t1和t2,通过最小二乘法统计回归确定c值,得到了强震动包络函数参数的衰减关系公式.比较水平向和竖直向的计算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整体差别不大.同时,与其他已发表成果的对比发现仍然与现有成果有一定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于数据选用方面的问题,目前能够获取的最大限度的数据仍然不能够完全地满足确定东北及邻区区域性强度包络函数参数及其衰减关系,一是数据数量有限,二是震级分布不均匀,且小震级较多,三是土层场地对三个参数的确定有明显的放大作用.
    • 江鹏; 李萍萍; 李同林; 温瑞智
    • 摘要: 2020年10月22日11时03分37秒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发生MS4.7地震,四川强震动台网与预警烈度速报台网在震区建成较密集的台站,获取了532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有助于开展区域地震动衰减和地震动特征研究.本文对强震记录进行常规处理后计算出强震动记录的相关参数,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得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的空间分布图,长轴呈北西—南东方向.分析强震动记录PGA、PGV随距离的衰减规律,与常用衰减关系预测值进行对比,此次地震PGA的衰减特性与俞言祥和汪素云(2006)提出的中国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衰减关系有较好的一致性.北川MS4.7地震获得的密集强震动记录为建立区域衰减关系,以及开展基于经验格林函数方法(EGFM)再现大震强地震动场展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