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75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92713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山西地震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九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地震记录的相关文献由1032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弢、徐学纯、李国发等。

地震记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2713 占比:99.62%

总计:93064篇

地震记录—发文趋势图

地震记录

-研究学者

  • 姜弢
  • 徐学纯
  • 李国发
  • 林君
  • 赵波
  • 何光明
  • 曹中林
  • 张杰
  • 罗红明
  • 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位栋梁; 王延伟; 王自法; 廖吉安; 赵登科
    • 摘要: 地震发生后震级的快速准确估算是确保地震预警减灾效果的最重要部分,而基于经验参数的传统方法在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各自存在局限性。通过建立多全连接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选用日本KiK-net和K-NET台网1997年至2019年记录到的3065次地震的16万4547条初至波在3—9 s不同时段的频域数据、对应地震事件的震源信息(震中距和震源深度)以及场地信息(v_(S30))作为全数据集,对提出的模型进行训练并对估算效果予以评估。结果显示:当初至波截取时段为3 s时,模型震级预测的整体准确率为89.92%,并且随着初至波长度的增大,估算震级的准确率持续提高;当截取时段为9 s时,整体准确率达到96.08%。与传统Pd方法的预估结果相比,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提出的多全连接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估算的震级精度有所改善,具有绝对误差标准差和均值更小、时效强等特性,实现了基于单台站记录的端到端震级持续快速估算,能更好地增强地震预警的减灾效果。
    • 江鹏; 郭迅; 何福; 陈波
    • 摘要: 建设场地的地震动一般用峰值、频谱、持时来描述,用既有方法确定的地震动可靠性难以检验。利用长宁地震中一个已知场地遭遇9次地震的记录作验证尝试,通过傅里叶谱、反应谱和谱比分析方法探讨记录所反映出的卓越周期的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东西向反应谱卓越周期平均值为0.21 s,南北向卓越周期平均值为0.18 s,竖向卓越周期平均值为0.11 s,这三个卓越周期值离散性都很小。场地勘察显示覆盖层厚度19.5 m,等效剪切波速197 m/s,场地特征周期为0.40 s。实际记录反映的卓越周期与勘察方法计算值相差一倍。用地震记录做谱比时,N/V(南北向)卓越周期为0.30~0.37 s,平均值为0.33 s。E/V(东西向)卓越周期为0.18~0.48 s,平均值为0.26 s。分析认为,场地卓越周期与个性化的地震输入密切相关。
    • 摘要: 抗震设计反应谱是基于实际地震记录的统计谱和上海场地平均地质特征的地震反应分析统计谱综合而成。在统计实际地震记录的反应谱时,对部分美国软弱场地(近似于中国的IV类场地)的地震记录的反应谱形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精选了其中的部分地震记录。对于一些地震记录,尽管其反应谱特征周期很长,但同上海地震地质背景情况相差较大,像日本新泻地震和墨西哥城地震也不列入。为了弥补缺少同上海地区地质条件类似的地震记录,采用美国西部基岩场地的地震记录用作输入,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在统计反应谱平均值时,在高频段、中频段和低频段分别采用记录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来标定加速度反应谱,使得在周期0~10 s范围内谱值变异系数均匀且最小,解决了长周期部分反应谱用单一参数标定的离散性。最后综合大震、远震记录的分段统计反应谱和土层地震反应谱的特点,提出了上海地区的抗震设计反应谱。
    • 李晔; 郭巍; 高也; 柳艳丽; 徐小远
    • 摘要: 使用P/S谱比法重点对响水爆炸中信噪比较高的几个台站记录进行了处理分析。选取2013年1月19日发生在距其7 km左右的一次天然地震事件作为对比。得出频率在2—15 Hz范围内,90%以上的台站,爆炸P/S谱比大于1,天然地震这一值小于1,而在4—15 Hz范围内,这一结果达到了100%。为了进一步验证此方法判断爆炸与天然地震的可行性,本文又对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进行计算,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此研究为使用P/S谱比法验证低震级爆炸提供案例。本文在研究的同时,对响水爆炸事件进行了波形特征及频谱特征分析。得出此事件地震记录的震相较单一,与普通的爆破记录较相似,并没有出现像2015年天津港爆炸中那样低速的空气声波与地面耦合的Rayleigh波。得到此事件有两个主频率,分别为0.2—1 Hz和4—10 Hz。
    • 李晔; 郭巍; 高也; 柳艳丽; 徐小远
    • 摘要: 使用P/S谱比法重点对响水爆炸中信噪比较高的几个台站记录进行了处理分析.选取2013年1月19日发生在距其7 km左右的一次天然地震事件作为对比.得出频率在2—15 Hz范围内,90% 以上的台站,爆炸P/S谱比大于1,天然地震这一值小于1,而在4—15 Hz范围内,这一结果达到了100%.为了进一步验证此方法判断爆炸与天然地震的可行性,本文又对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进行计算,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此研究为使用P/S谱比法验证低震级爆炸提供案例.本文在研究的同时,对响水爆炸事件进行了波形特征及频谱特征分析.得出此事件地震记录的震相较单一,与普通的爆破记录较相似,并没有出现像2015年天津港爆炸中那样低速的空气声波与地面耦合的Rayleigh波.得到此事件有两个主频率,分别为0.2—1 Hz和4—10 Hz.
    • 张嘉琦; 刘文锋
    • 摘要: 特征周期是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是建筑抗震设计重要参数。研究6种基于地面运动记录确定特征周期的方法,即ATC3-06方法、ASCE7-16方法、概率法(97%)、峰值法、峰值折减法、平滑法,采用1491条地面运动记录,对比它们的特征周期分布,研究不同方法、不同地震事件对特征周期分布的影响,分析6种计算方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TC3-06特征周期映射了区段谱速度与区段谱加速度之比,ASCE7-16特征周期在简化区段谱速度与区段谱加速度之比的基础上考虑了场地因素影响,概率法(97%)以反应谱特征周期下包含的面积比映射特征周期;6种计算方法8次地震计算的特征周期主要分布在0.2~1.2 s,占总数的80%,不同地震特征周期在0.2~1.2 s区间内的分布具有差异性,反映出场地特征;ATC3-06方法、ASCE7-16方法、概率法(97%)、峰值折减法、平滑法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 毛昊然; 程琳; 陈诗怡; 杨杰; 袁兴国
    • 摘要: 利用大坝原型振动观测数据来对混凝土坝进行系统识别,可以揭示结构在受地震或环境激励作用下的实际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利用福建古田水口重力坝的三次地震及四次环境激励下结构的振动监测数据,采用输入-输出(IO)和仅考虑输出(OO)的几种不同方法来进行模态参数识别,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混凝土重力坝模态识别结果的经验总结,来评价识别结果的合理性.
    • 武璠; 程琳; 杨杰; 郑东健
    • 摘要: 利用混凝土拱坝地震记录识别的模态参数,可以揭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实际动力特性的变化情况,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震后损伤评估提供重要信息.首先对模态识别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然后利用龙羊峡拱坝两次地震观测数据,采用"输入—输出"型和"仅考虑输出"型两类方法对大坝模态参数进行识别;最后将获得的模态识别结果与工程经验值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以分析评价识别结果的合理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基于地震记录的混凝土拱坝模态参数识别的工程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 张嘉琦; 刘文锋
    • 摘要: 特征周期是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是建筑抗震设计重要参数.研究6种基于地面运动记录确定特征周期的方法,即ATC3-06方法、ASCE7-16方法、概率法(97%)、峰值法、峰值折减法、平滑法,采用1491条地面运动记录,对比它们的特征周期分布,研究不同方法、不同地震事件对特征周期分布的影响,分析6种计算方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TC3-06特征周期映射了区段谱速度与区段谱加速度之比,ASCE7-16特征周期在简化区段谱速度与区段谱加速度之比的基础上考虑了场地因素影响,概率法(97%)以反应谱特征周期下包含的面积比映射特征周期;6种计算方法8次地震计算的特征周期主要分布在0.2~1.2 s,占总数的80%,不同地震特征周期在0.2~1.2 s区间内的分布具有差异性,反映出场地特征;ATC3-06方法、ASCE7-16方法、概率法(97%)、峰值折减法、平滑法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 黄宝锋; 华夏; 卢文胜; 张棋飞
    • 摘要: 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FAA)是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楼面加速度峰值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反映了建筑主体结构对地面加速度的放大作用,在对建筑非结构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时,FAA是必需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FAA的合理取值方法,当前规范大都基于少量的历史楼面地震记录或者简单房屋结构有限元模型,开展统计和计算分析,难以反映各种建筑结构FAA的实际分布特征,使得计算获得等效地震力与其非结构构件实际承受的地震作用相差较大.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强震记录数据库(CSMIP)为基础,以新的建筑高度分类方法为基准,分别计算得到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房屋的FAA.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范难以合理地包络实际观测得到的FAA值.因此,采用抛物线模型,分别拟合FAA沿建筑高度分布曲线,并针对不同的高度类型和结构类型,分别给出对应的曲线参数.所拟合的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实测FAA分布特点.此外,对于屋面附近的楼层,建议适当提高FAA数值以反映高层建筑中楼面鞭梢效应而造成的突变.最后通过对建筑结构高度进行分类来考虑自振周期对FAA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