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0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02633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学报、震灾防御技术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等;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文献由73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礼立、郝敏、石玉成等。

地震动参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0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2633 占比:99.67%

总计:102975篇

地震动参数—发文趋势图

地震动参数

-研究学者

  • 谢礼立
  • 郝敏
  • 石玉成
  • 胡进军
  • 王秀英
  • 俞言祥
  • 李山有
  • 陈波
  • 高孟潭
  • 俞瑞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天久; 文铁军; 曾青
    • 摘要: 对于印尼工程项目,“按照国际设计,同时满足印尼强制规范的强条”这一要求日趋常态化。对其抗震设计规范的理解及与中国抗震规范之间的转化是印尼工程项目设计的难点。本文对印尼抗震设计规范中抗震设计思想、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力计算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国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得出抗震设防异同之处。
    • 施雨捷; 芮佳; 黄小宁; 王皓冬
    • 摘要: 为了解余震和主震的相关性,研究余震对建筑结构损伤的影响,文中建立了最大余震和主震地震动参数的数学函数关系,选用752组真实主余震序列,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统计回归出地震动衰减关系。结果表明:相对地震动参数和主震矩震级、标准场地剪切波速呈正相关,和主余震震级之比、场地剪切波速之比呈负相关,和主震震源距D_(ms)的相关性较小。本文模型的预测值在V_(s30)取值较小时和CY2008模型的预测值较为接近;V_(s30)取值较大时,本文模型的预测值和AS2008模型的预测值的最大误差仅为5%。本文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余震相对地震动参数,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春华; 周小龙; 李元松; 邹灵玥
    • 摘要: 首先介绍了欧洲抗震设计标准Design of structure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简称欧标)和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简称中规)的抗震设防目标与实现方法,并进行了简单对比,分析了抗震设防目标与地震超越概率的关系。然后基于设计基准期和地震事件发生概率模型,建立了不同超越概率条件下中规和欧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式,系统地分析了反应谱主要影响因素及参数的取值方法和相互联系,此外通过工程算例对比分析了中规和欧标在相同外部地震环境下楼层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中规和欧标反应谱理论本质上相同,形式相似,但地震动参数取值方法和依据存在差异;在相同外部地震环境下,依据欧标获得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大于基于中规获得的计算结果,但二者差值百分比分布稳定,具有较好的规律性和可比性。
    • 郝成义
    • 摘要: 根据国务院令744号(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及安徽省几部门联合发布的皖震发防[2021]34号文件的规定,中小学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按重点设防类提高抗震措施,而且要将地震动参数提高一档进行抗震计算。安徽省部分中小学教学楼需要进行抗震加固。通过对庞谷堆小学教学楼的抗震加固设计以及加固施工的案例分析,对中小学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的具体设计流程以及施工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后续该类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刘慧; 许雷
    • 摘要: 新版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高了部分地区地震动参数,为了分析新规范下地震动参数调整对大坝抗震安全性的影响,选取某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采用拟静力法进行抗震安全性复核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岩动峰值加速度由0.17g提高到0.3g后,正常蓄水位+Ⅷ度地震情况下,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有明显降低,分别降低14%和17%,防浪墙计算高程有所增大,由于设计阶段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和坝顶防浪墙高度均有一定的裕度,该大坝抗震安全性仍能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本次计算分析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 刘济舟; 孟上九; 袁晓铭; 王淼; 孙义强
    • 摘要: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地震过程能通过密集分布的摄像头实时记录并快速传输处理,以动态图像的形式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如能从中快速准确的提取地震动参数等数据,将会是地震资料的宝库,弥补地震台站布置密度的不足。通过振动台模拟地震过程,结合图像识别和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动态识别技术的地震动参数快速判别方法。通过不同摄像头高度、波形和振动频率下的计算和实测加速度曲线对比分析,多数加速度峰值误差在40%以内,证明该方法具有应用推广价值,能为将来地震动分析工作提供另一层面的解决途径。
    • 李龙; 王海云; 姜伟平; 张潇男
    • 摘要: 相对于基岩的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可以作为地震小区划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研究区建(构)筑物差异抗震设防的可靠依据。使用2021年2月13日福岛地震期间日本KiK-net台网120个台阵记录的地震动数据,根据18种地震动参数的定义和《中国地震烈度表》中中国仪器地震烈度的算法,分别计算了相对基岩的、土层上的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和这些地震动参数的放大系数,然后用一元、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1)一元回归分析中,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与持时超过0.3秒的加速度阈值(a_(0.3))的放大系数的相关系数最高且为0.918,与峰值地面加速度(PGA)、水平向最大谱烈度(SI)的放大系数的相关系数均在0.870以上;(2)从中国规范的II类场地到III类场地(或美国规范的C类场地到E类场地),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的均值逐渐增大;(3)相比于一元回归结果,二元回归分析中的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与18种地震动参数放大系数两两组合的相关系数普遍有所提高,其中中国仪器地震烈度增量与PGA和SI放大系数组合的相关系数最高且为0.9261。
    • 肖剑; 罗开海
    • 摘要: 具有“一致风险”的地震动参数是研究建筑物一致倒塌风险抗震设计方法的基础。我国现行抗震规范给出的三水准地震动参数并未充分考虑地区性差异,用于结构抗倒塌验算的罕遇地震也不具有相同的超越概率。本文从地震危险性数据出发,采用概率统计的手段给出了各烈度地区具有相同超越概率的三水准地震动参数的概率分位取值,指出规范给出的小震地震动参数不具备分位值意义上的安全储备、大震地震动参数分位概率的地区差异显著。按照90%分位值结果对规范中的地震峰值加速度进行调整,需要显著提高小震和7度地区大震的加速度取值,可以满足各烈度地区地震动参数“一致风险”的要求。
    • 徐建元; 李平
    • 摘要: 场地类别是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的依据,其分类标准的不同直接影响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在详细阐述了五种场地类别分类方法和所采用的分类指标基础上,首先采用中、美、欧、日、陈国兴法对松原地区的场地进行了场地类别划分,并对比分析了所得到的结果,其次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Ⅱ、Ⅲ、Ⅳ类场地的拟合公式,通过拟合公式将界限值转化为V_(S20)、T_(S)转化为T_(G),探讨了中美欧日场地分类方法以及陈国兴法的区别与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陈国兴法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场地分类方法的改进有参考价值。
    • 张朝; 聂绪致; 熊仲明; 许有俊; 张旭
    • 摘要: 为系统地研究地震动参数对地裂缝场地土体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探究动力放大系数在地裂缝场地土体内部的分布规律,以西安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裂缝场地土体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和Arias强度放大系数从模型土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地表放大系数远大于土体底部的;在单向或者多向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上、下盘有不同的动力响应规律,表现出上下盘效应和非一致性,上盘的动力响应更剧烈,影响范围更大;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上、下盘的动力放大效应均呈减弱趋势,同时上、下两盘的数值差异逐渐减小,上下盘效应也不再显著;地震波输入方向、频谱特性以及强震持时均对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有很大影响,但影响规律和程度不尽相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