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56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3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45634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西部运动医学第一次学术会议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文献由165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辉、冯华、敖英芳等。

前交叉韧带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3 占比:1.11%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5634 占比:98.80%

总计:46190篇

前交叉韧带损伤—发文趋势图

前交叉韧带损伤

-研究学者

  • 张辉
  • 冯华
  • 敖英芳
  • 刘欣伟
  • 洪雷
  • 刘卉
  • 刘心
  • 杨柳
  • 纪斌平
  • 刘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世浩; 李奇; 李震; 张媛媛; 刘苗苗; 欧阳懿; 徐卫国
    • 摘要: 背景: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下肢步态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是患者膝骨关节炎高发生率的重要风险因素,足底压力分析作为定量步态分析的一种,对于早期识别出步态的异常变化并及时纠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综述足底压力在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步态分析中的应用,拟从足底压力角度阐述当前患者存在的异常步态特征,了解目前研究现状与不足,为康复方案的制定和今后的研究设计提供一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lantar pressure,gait analysis”为英文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足底压力能够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的步态模式,这将提供有关患者行走过程中尽量避免疼痛和膝关节不稳定的信息。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足部负荷大小、对称性以及支撑相时相特征对称性在术后1年以上均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观察到的患侧足部过度旋前可能与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关。③因此,基于足底压力下的步态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患者步态特征,指导术后康复的进行,有助于降低术后患者二次损伤以及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 刘广銮; 郭宗磊; 戈进; 黄栋; 王业华
    • 摘要: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会促使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发生,但目前关于半月板损伤解剖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下探讨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胫骨近端解剖学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对特定前交叉韧带损伤人群的警惕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的107例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临床及影像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5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在术前MRI上以设盲方式测量比较两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半月板后倾角、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差值和半月板后倾角差值、内侧胫骨平台深度。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外侧半月板后倾角以及外侧/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不对称性、内侧胫骨平台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及外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不对称性均大于对照组(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ROC曲线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④结论: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增大及外侧/内侧半月板后倾角不对称性增大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研究为诊断伴发的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提供了重要信息,从而避免漏诊;且为临床上考虑尽早进行韧带修复以降低半月板撕裂的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盼盼; 青浩渺; 任思勰; 张园园
    • 摘要: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可能与胫骨近端解剖学形态有关,而胫骨平台后倾角作为膝关节的解剖因素之一,有关其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性的研究成为热点。目的:分析胫骨平台内、外侧后倾角大小及其差值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314例患者的膝关节MRI影像,根据前交叉韧带影像学表现分为正常组123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107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组84例,测量3组之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两者差值,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1)314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间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组与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组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均大于正常组(P 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表明,内胫骨侧平台后倾角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阈值为10.50°,曲线下面积AUC=0.676[95%CI(0.618,0.735),P <0.001],灵敏度为55.5%,特异度为71.5%;(4)结果显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增大,但两者差值大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可能是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的预测指标,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越大前交叉韧带越容易发生损伤。
    • 袁浩翔; 徐菁; 曾锦树; 陈浩; 闫业磊; 陈佳豪; 刘庆山; 徐飞
    • 摘要: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者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损伤会导致患者短期的身体功能活动受限和长期的膝骨关节炎的高发风险,"预防"是减小前交叉韧带损伤率的最佳途径.目的:在"损伤预防序列"模型框架下,全面审视损伤预防的研究进展,初步构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程序化预防流程.方法:对2000-01-01/2020-12-31发表在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和SPORTDiscuss数据库的文献进行检索,经过筛选后最终纳入68篇文献.从确定损伤机制,识别损伤风险因素,筛查具有高风险的运动者,到制定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计划与评估,建立起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的全面认识.结果 与结论:①前交叉韧带损伤机制的研究方法众多,目前,利用"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拟的研究范式整合了体内、体外和计算机研究的优势,为未来特定个体研究提供新思路.②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病因学因素较为复杂,但通过综合性神经肌肉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个体异常的生物力学特性,特别是对于青春期前女性,还可能会诱导"神经肌肉突增"现象,建议尽早纳入少年儿童课程内容中,降低损伤风险.③文章整理了几套较为成熟的预防训练方案,其中FIFA11+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足球赛前热身方案.但这些方案对于不同年龄、运动项目和特定损伤风险个体预防效果的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④有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诺模图"的风险评分工具、落地危险评分系统、抱膝跳评估以及QASLS评分系统,包括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式,具有操作便捷且低成本的特点,可用于大规模筛查与训练效果的即时评估,同时也为未来开发各类高风险运动场景下的筛查评估工具指明方向.
    • 胡文帅; 范文俊; 赵进喜
    •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解剖位单束(ASB)重建与过顶位单束(OSB)重建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湖北省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单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关节镜下OSB治疗,研究组采取关节镜下AS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膝关节活动度(KT-1000)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IKDC、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KT-100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Lachman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轴移试验阳性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关节镜下ASB治疗,相较于传统OSB术式,明显提升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同时可有效加强患者膝关节旋转稳定性,临床价值显著。
    • 王明帅; 孟亚轲; 陈斌; 王跃辉
    • 摘要: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采用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12~2019-11 ACL损伤患者75例,其中37例行膝关节镜下髌腱移植重建术为对照组,另38例行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为研究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优良率。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研究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L损伤患者采用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效果良好。
    • 卢岩岩; 王鸿雁; 王明君; 李鹏; 杨鑫; 高文香
    • 摘要: 目的:评价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关节腔注射治疗ACL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ACL重建术联合PRP关节腔注射治疗ACL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2月。试验组采用ACL重建术联合PRP关节腔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ACL重建术治疗。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意见不一致时讨论解决。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85篇文献,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8篇,英文文献4篇,共涉及6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分、胫骨相对前移距离KT1000/2000测量值、韧带重建MRI评分、股骨隧道直径、胫骨隧道直径、骨隧道直径(将股骨隧道直径和胫骨隧道直径合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0.22,95%CI(-0.14,0.57),P=0.230;MD=1.61,95%CI(-0.73,3.95),P=0.180;MD=2.32,95%CI(-0.92,5.55),P=0.160;MD=0.08,95%CI(-0.98,1.15),P=0.880;MD=0.24,95%CI(-0.04,0.52),P=0.090;MD=-0.25,95%CI(-1.10,0.61),P=0.57;MD=0.17,95%CI(-0.77,1.10),P=0.730;MD=-0.08,95%CI(-0.85,0.69),P=0.840]。结论:采用ACL重建术联合PRP关节腔注射与采用ACL重建术治疗ACL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 王亚永; 潘国平; 王玉芬; 王国平
    • 摘要: 目的:探讨Ramp损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合并Ramp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13~51岁,中位数28岁。由2名高年资影像专业医师分析其MRI资料,采用Greif等提出的Ramp损伤分型标准划分Ramp损伤类型,总结Ramp损伤的MRI表现特征。结果:本组21例,Ramp损伤3B型2例、4A型13例、5型6例。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像(fat suppression-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FS-PDWI)上21例患者的ACL均呈明显高信号,纤维束部分或全部断裂。19例矢状位FS-PDWI上内侧半月板后角红区形态不规则,呈垂直或斜形高信号并累及关节面;2例矢状位FS-PDWI上半月板胫骨韧带内侧半月板后角附着处不连续,呈高信号填充,残端韧带走行扭曲。4例矢状位及横断位FS-PDWI显示胫股关节不稳,胫骨相对股骨前移、旋转;12例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FS-PDWI上胫骨内侧平台后缘呈斑片状高信号,提示胫骨内侧平台后缘骨挫伤。结论:Ramp损伤的MRI表现特征多为FS-PDWI上内侧半月板后角红区形态不规则,呈垂直或斜形高信号并累及关节面;或半月板胫骨韧带内侧半月板后角附着处不连续,呈高信号填充;部分胫骨相对股骨前移旋转,胫骨内侧平台后缘呈斑片状高信号。
    • 朱长岭
    • 摘要: 大多数损伤发生在没有外部接触的情况下,而前交叉韧带是最常见的韧带损伤部位。为了避免损伤,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依靠准确的感官信息和特定的保护性反射稳定关节。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本体感觉训练应用在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方面的相关研究,总结预防机制、预防效果以及常用的增加下肢本体反馈的训练手段,让运动员和教练员深刻认识到本体感觉训练在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重要性,为本体感觉训练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
    • 李红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下的康复指导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9年4月―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常规干预组和微信康复组,每组各43例。常规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微信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微信平台下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GSES)、平衡功能(Berg)、膝关节功能(Lysholm)、依从性、疼痛程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微信康复组疼痛、不稳定、支撑、交锁、爬楼梯、下蹲、肿胀、跛行评分及Lysholm总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2、4.726、2.701、3.854、5.665、5.423、4.448、3.526、6.201,P<0.05)。干预后,微信康复组GSES评分、Berg评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0、14.594,P<0.05)。微信康复组依从性为97.67%(42/43),高于常规干预组的72.09%(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65,P<0.05)。干预后,微信康复组疼痛程度轻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1,P<0.05)。微信康复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8、9.410、11.059、12.227,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康复指导,能够改善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提升其依从性,缓解疼痛症状,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