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损伤程度

损伤程度

损伤程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外科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4篇、会议论文718篇、专利文献33127篇;相关期刊473种,包括证据科学、法医学杂志、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五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等;损伤程度的相关文献由374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火梅、刘军、王强等。

损伤程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4 占比:2.49%

会议论文>

论文:718 占比:2.07%

专利文献>

论文:33127 占比:95.44%

总计:34709篇

损伤程度—发文趋势图

损伤程度

-研究学者

  • 胡火梅
  • 刘军
  • 王强
  • 荣辽江
  • 刘宁
  • 周玉林
  • 夏文涛
  • 张志威
  • 王旭
  • 董黄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冲; 高鑫; 杨志奎; 李鹏; 田涛
    • 摘要: 目的探讨损伤程度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损伤程度将其分为A组(40例,SchatzkerⅠ~Ⅲ型)和B组(40例,SchatzkerⅣ~Ⅵ型)。所有患者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损伤程度决定切口位置。比较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屈伸度、舒适度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第1、2、3天,两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36、48 h,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的LKSS评分高于手术前、膝关节屈伸度大于手术前,且A组优于B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GCQ评分均高于手术前,PSQI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A组优于B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且A组高于B组(P<0.05)。结论胫骨损伤程度不会增加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其术后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也无明显影响,但胫骨损伤程度会影响患者的术后膝关节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损伤程度越轻,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预后越好。
    • 李中; 卢春华; 王星; 班双双
    • 摘要: 针对现有深度学习方法对非平稳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过程中,先验故障信息利用不充分和故障样本不完备,导致诊断精度不高甚至无法诊断的问题,充分发掘轴承故障位置和损伤程度与振动数据特征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一种考虑滚动轴承故障位置与损伤程度的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原始振动信号矩阵化,构建二维灰度图像数据集,然后建立双分支的改进VGGNet深度卷积网络,将故障位置与损伤程度进行双标签二值化,每个分支独立提取深层特征,实现故障位置和损伤程度特征与标签的自适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较其他深度学习方法,所提方法能够在部分先验知识缺失条件下,实现滚动轴承潜在的不同故障位置及损伤程度的多状态分类,获得较高准确率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抗噪性能。
    • 张森; 舒彪; 梁铭; 路伟; 胡永鹏; 薛卉
    • 摘要: 冷冲击是一种导致高温岩石破裂从而有效提高地热储层渗透性的方法。为了对不同加热温度下冷冲击后造成的花岗岩损伤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冷冲击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利用岩石薄片观察和SEM扫描技术对自然冷却和遇水冷却下的高温花岗岩样损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从200°C提高到800°C时,岩样中心处的薄片A在自然冷却和遇水冷却下的裂隙密度分别增加了17.6%~144.7%和27.6%~163.7%,距圆心12.5 mm的薄片B在自然冷却和遇水冷却下的裂隙密度分别增加了40.1%~202.8%和61.3%~222.7%。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花岗岩损伤程度变大;遇水冷却比自然冷却对花岗岩的损伤程度更大;而由于热梯度的存在,离试样表面越近所受的损伤程度越大。花岗岩试样热损伤是矿物颗粒膨胀和收缩、冷冲击以及热物理化学变化等机制混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不仅为理解冷冲击对高温花岗岩损伤的影响提供实验参考,且对指导热刺激法在储层改造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 林俊; 王永; 徐霈
    • 摘要: 沥青混合料具有自愈合能力,而目前沥青混合料损伤愈合行为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对多因素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进行了研究,从而有助于确定有效的沥青路面养护策略。基于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对不同损伤程度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进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愈合时间和愈合温度对不同损伤程度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而低温条件对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具有较大不利影响。给定足够的愈合时间及愈合温度,100%湿度条件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能力影响显著。损伤程度的增大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能力的削弱作用显著。此时,需借助其他增强愈合性能的手段进行外界干预,从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效率,进而一定程度恢复路面的服役性能。
    • 袁雪松; 刘廷余; 赵丽洁
    • 摘要: 为了利用简支梁损伤状态的一阶曲率模态对其进行损伤识别,通过结构位移计算推导了简支梁损伤前后在分布惯性力作用下节点的曲率模态理论值,提出利用曲率模态差指标作为标识量进行损伤定位,并基于简支梁损伤前后节点曲率模态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计算损伤程度的计算式。针对实际工程中无法获取结构原始模态参数的问题,提出采用函数拟合构建未损伤状态曲率模态曲线的方法。通过一简支梁数值算例,设置多个损伤工况进行损伤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简支梁的各处损伤。
    • 褚少辉; 付士峰
    • 摘要: 我国有大量的混凝土结构,在其服役期间由于结构老化、使用功能改变、荷载增加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损伤,造成安全隐患。拆除重建会造成巨大经济投入和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结构安全性。目前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构件未损伤的情况下进行加固的试验和分析,对损伤混凝土梁的加固研究尚不完善。因此,制作了9根尺寸相同的钢筋混凝土试验梁,按初始荷载大小分为四种损伤程度,研究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加固受损混凝土梁的效果。研究发现,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能够提高受损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粘贴钢板加固的受损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相对粘贴前提高了37.69%~42.56%,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的受损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相对粘贴前提高了21.96%~40.62%,在混凝土梁损伤严重情况下粘贴钢板加固更有效;不同损伤程度对粘贴钢板加固效果影响不大,对粘贴碳纤维加固效果影响显著。
    • 朱亮
    • 摘要: 针对围压、温度及损伤状态下隧道围岩的渗透性问题,文章结合辽宁某在建隧道的工程实际,通过室内三轴试验和气体渗透试验对该隧道砂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围压、温度及损伤程度对砂岩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逐渐增大,砂岩的渗透率呈逐渐递减趋势,渗透率与围压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砂岩的渗透率呈逐渐递减趋势,渗透率与温度之间满足负相关关系;随着损伤变量的逐渐增大,砂岩的渗透率呈逐渐递增趋势,渗透率与损伤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蔡占峰; 陈晓磊
    • 摘要: 本文探讨MRI定量对铅球运动员冈上肌肌腱损伤情况的判定价值。选取发生冈上肌肌腱损伤的82例铅球运动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检查,根据MRI检查肌腱损伤程度(TTS)将其分为退变组(n=35)、部分撕裂组(n=27)、完全撕裂组(n=20),另选同期25例健康铅球运动员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比较脂肪分数(FF),完全撕裂组>部分撕裂组>退变组>对照组;比较冈上肌相对大小,完全撕裂组<部分撕裂组<退变组<对照组(P<0.05);冈上肌TTS与FF呈正相关,与冈上肌相对大小呈负相关(P<0.05);FF、冈上肌相对大小诊断冈上肌肌腱撕裂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6、0.836,联合诊断的AUC最大,为0.867;患者治疗后6个月FF低于治疗前,冈上肌相对大小、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主观肩关节评分(SSV)分值高于治疗前(P<0.05);ΔFF、Δ冈上肌相对大小与ΔUCLA、ΔSSV呈正相关(P<0.05)。MRI定量指标FF、冈上肌相对大小在铅球运动员冈上肌肌腱损伤情况判定方面具有良好价值。
    • 徐霈; 李菁若; 周启伟; 赵梦珍
    • 摘要: 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因具有较大的结合料黏度及孔隙率,其损伤-自愈合特性具有特殊性。基于4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了影响大孔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磨耗层(OGFC)自愈合性能的因素,并通过在愈合温度、愈合湿度以及损伤程度等多种因素条件下研究了OGFC自愈合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愈合温度对OGFC的自愈合性能具有积极影响;高温愈合条件下,OGFC的自愈合效率随公称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低温条件下,不同公称最大粒径的OGFC自愈合效率差异较小,自愈合速率较为缓慢;愈合湿度和损伤程度对OGFC的自愈合性能具有消极影响,当OGFC的愈合湿度超过50%,其自愈合效率显著下降,当损伤程度为75%时,OGFC-16混合料的愈合效率骤降至5%左右,表明损伤程度越大,OGFC自愈合越困难。
    • 冯冬冬
    • 摘要: 据《现代外科常见病护理新进展》数据表明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中国颅脑损伤患者人数持续上升。颅脑损伤按照疾病病灶损伤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42%~45%。颅脑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昏迷、偏瘫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