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建术

重建术

重建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6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2028篇;相关期刊380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中国内镜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暨组织修复与重建新技术研讨会等;重建术的相关文献由1866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华、张春礼、李梅等。

重建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1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2028 占比:99.37%

总计:112741篇

重建术—发文趋势图

重建术

-研究学者

  • 冯华
  • 张春礼
  • 李梅
  • 黄华扬
  • 任磊
  • 倪伟
  • 冯睿
  • 刘建华
  • 孙磊
  • 张卫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任可; 樊根涛; 周志文; 吴苏稼; 施鑫; 陆军
    • 摘要: 目的:观察Ⅰ期肿瘤切除手术治疗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原理。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26例骶椎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9(39.3±10.9)岁;病程3~56(17.9±10.1)个月;骶前肿块直径3.3~19.6(8.7±4.1)cm;骶前肿块上缘高于和不高于L_(5)S_(1)间隙水平者分别为6和20例。手术均先取后入路,必要时附加前入路,Ⅰ期切除肿瘤,部分患者行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中视情况决定是否保留载瘤神经根。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评估腰骶椎稳定性和神经功能,并检查有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果:26例均Ⅰ期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160.4±35.3)min,术中出血量(1092.3±568.8)ml。单纯后入路21例,前后联合入路5例。前后联合入路者骶前肿块直径11.3~19.6(15.1±3.2)cm,单纯后入路者为3.3~10.9(7.2±2.4)cm。骶前肿块上缘高于L_(5)S_(1)间隙的6例患者中5例采取了前后联合入路,不超过L_(5)S_(1)间隙的20例均为单纯后入路。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82(45.4±18.2)个月。术后腰骶痛、下肢根性痛均明显缓解,感觉、肌力和二便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切口浅表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7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2例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局部复发,1例恶性神经鞘瘤术后20个月时死于肺转移。17例高位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有4例未行内固定重建,其中2例术后脊柱失稳。7例切除载瘤神经根,其中1例同时切除S_(2)和S_(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异常,且未能完全恢复,另6例神经功能无明显损害或恢复良好。结论:后入路能直接显露病灶,处理神经根和血管也方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症率和复发转移率均能控制在适当水平,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但当骶前肿块上缘高于L_(5)S_(1)水平或骶前肿块直径达到10 cm以上时,应考虑附加前方入路。脊柱和骨盆之间应力较高,高位骶椎神经源性肿瘤切除术中应使用内固定重建脊柱-骨盆的力学连续性。载瘤神经根多已丧失功能,切除单根载瘤神经根不易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而邻近神经根具有代偿功能,术中应尽量保留。
    • 张彦
    • 摘要: 目的:探究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修复与重建术后应用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本次观察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康复护理,对两种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GQOLI-74评分、VAS评分、Lysholm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复护理措施用于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修复与重建术后的效果较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少疼痛感,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
    • 林潮盛; 刘雨微; 朱伟民; 熊建义
    • 摘要: 背景:急性髌骨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占所有膝关节损伤的2%-3%,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因复杂,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目的:综述国内外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式的治疗进展,为临床医生手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检索公式为“((MPFL reconstruction))OR(re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检索2000至2020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隧道固定、缝合锚钉固定、软组织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术后再脱位率无明显差异;②骨隧道技术更容易导致髌骨骨折并发症;③缝合锚钉固定和软组织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情况下的髌股运动模式。
    • 金平湖; 丁健; 高伟阳; 祝崇雪
    •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规范化使用气囊止血带.方法 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行上肢矫形的60例患儿,分为三组,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分别使用上臂5 cm、上臂7 cm和前臂5 cm气囊止血带.记录止血压力、止血效果、止血带压迫以及是否对手术造成干扰,并进行组间对比.记录各组术中止血效果不佳时的处理情况.记录并对比三组收缩压以及术中变化的情况,评估使用肢体闭塞压力(LOP)作为止血带压力的总体有效率.结果 三组LOP和实际使用的压力:研究组2<研究组1<对照组(P<0.01);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止血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89.7%,92.9%和100.0%;三组均未出现严重的止血带压迫;研究组2前臂气囊止血带引发肌腱张力高,对手术存在一定干扰,其他两组未对手术造成干扰.对照组和研究组1止血效果差的病例,通过增加边缘压力或者改用前臂气囊止血带达到良好止血效果.各组收缩压无明显变化,直接使用LOP加压总体有效率为93.3%.结论 幼儿上肢矫形手术首先考虑选用7 cm的上臂气囊止血带,术前预测并使用LOP加压在大部分病例可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部分病例需要增加边缘压力,或者改用5 cm前臂气囊止血带以满足手术野无血的需求.
    • 李玲
    • 摘要: 目的:就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修复与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修复与重建术的患者,术后予以康复护理.结果: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明显,各指标评分呈良好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其生活质量的改善.结论:针对行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修复与重建术的患者而言,康复护理的落实是促进整体治疗效果提高的关键,临床应引起重视.
    • 闵伟
    • 摘要: 在运动过程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对维持膝关节稳定性有重要意义。ACL损伤是是最常见的下肢损伤之一,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来进行治疗,并在术后结合多种物理疗法如加压冷疗、热疗、磁疗及超短波治疗等来帮助患者缓解ACL重建术后膝关节肿胀的症状,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性的康复,帮助运动员早日重返赛场。但针对运动员ACL重建术后重返赛场的时机、评估标准、身体机能水平、运动表现及心理状况等因素的研究较少,故拟采用文献法,对这些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 林霞; 牟朋林; 刘韬; 杨建惠; 林国钦; 刘志奎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之间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常规手术进行交叉韧带损伤的重建术治疗为常规组,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治疗为研究组,每组各40名患者,比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数据得出常规组的膝功能评分(71.8±12.6)及膝功能不稳评分(13.2±1.6)要低于研究组膝功能评分(83.9±12.9)及膝功能不稳评分(19.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疼痛评分上研究组(3.35±0.23)各项数据均优于常规组(4.35±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有17.5%,研究组数据远要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8,P=0.023).结论 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性、稳定性、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关节镜下进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治疗具有临床推广和采纳的价值.
    • 邹康; 罗炜; 刘文和; 何骁; 赵昀; 肖勋刚
    • 摘要: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下复位重建固定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病例中采用自体骨-髌腱(中1/3)-骨复合体(B-T-B)重建+挤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患者82例.采用自体骨-髌腱(中1/3)-骨复合体(B-T-B)重建+挤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随访其疗效.结果:82例患者随访时间14.2~36.5个月,平均(17.2±5.6)个月.膝关节肿痛消失,行走自如,伸屈度明显改善.Lysholm评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优良率92.68%(76/82).结论:关节镜下行自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确切.
    • 肖恒; 刘倩; 沈卢; 余达蔚; 赵婷; 吴旭弘
    • 摘要: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运动疗法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2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8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术后给予运动康复疗法,观察组43例在运动康复疗法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2周.对比2组患者疼痛程度、患膝肿胀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伸度数、内旋度数、外旋度数)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膝疼痛VAS评分和患膝肿胀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屈伸度数、内旋度数、外旋度数及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0%(37/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0,P<0.05).结论 针灸联合运动康复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疼痛、肿胀,改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功能,有助于促进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
    • 林潮盛; 刘雨微; 朱伟民; 熊建义
    • 摘要: 背景:急性髌骨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占所有膝关节损伤的2%-3%,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因复杂,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目的:综述国内外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式的治疗进展,为临床医生手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检索公式为"((MPFL reconstruction))OR(reconstruction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检索2000至2020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隧道固定、缝合锚钉固定、软组织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术后再脱位率无明显差异;②骨隧道技术更容易导致髌骨骨折并发症;③缝合锚钉固定和软组织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情况下的髌股运动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