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交叉韧带重建

前交叉韧带重建

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60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6086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中国骨伤、国际骨科学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学术报告会等;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相关文献由1810位作者贡献,包括敖英芳、周炎明、张春礼等。

前交叉韧带重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6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086 占比:98.54%

总计:36621篇

前交叉韧带重建—发文趋势图

前交叉韧带重建

-研究学者

  • 敖英芳
  • 周炎明
  • 张春礼
  • 张辉
  • 邹晓峰
  • 李彦林
  • 余洋
  • 冯华
  • 刘玉杰
  • 徐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铭杰; 李亮; 张晓强; 罗志平; 吴家昌; 桑宏勋
    • 摘要: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多数需通过手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但在重建过程中骨道的定位、移植物选择及固定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双袢钛板悬吊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接受关节镜自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双悬吊组30例自体移植肌腱只取半腱肌腱,进行全内技术双袢钛板悬吊重建前交叉韧带;常规手术组35例自体移植肌腱取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采用胫骨护套及胫骨可吸收锥形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编织后移植肌腱长度及直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KT2000);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估表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围术期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稳定性测定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常规手术组肌腱编织后移植物长度及直径均大于双悬吊组(P<0.05);(3)结果说明,关节镜下全内技术双袢钛板悬吊重建前交叉韧带能获得与常规手术组一样的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且双悬吊组保留股薄肌功能,保留胫骨更多骨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朱丽娜; 吴凯丽
    • 摘要: 目的:探究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行下肢按摩联合经络穴位拍打,对患者肌肉萎缩和核心耐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8年8月—2020年10月我科收治的125例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常规膝关节康复基础上,对照组62例行下肢按摩,干预组63例联合经络穴位拍打,均干预1个月,对比两组肢体功能、肌力水平、大腿周径差值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1个月末,干预组FMA评分、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差值改善程度及肌力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后部核心耐力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按摩联合经络穴位拍打可改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核心耐力、肌力水平和肢体功能,减少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 董佳兴; 王连成; 陈啸; 王帅; 张亚杰
    •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交叉迁移理论的非制动侧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天津医院就诊的前交叉韧带断裂且需手术的患者4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非制动侧肢体肌肉电针刺激。于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测定2组患者的肢体围度,股四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的横截面积及表面肌电值;于术前及训练6周后借助HSS量表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训练6周后,2组患者双侧肢体围度,股四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横截面积和表面肌电值,膝关节HSS评分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非制动侧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即交叉迁移现象的确在力量训练中存在,且非制动侧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地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
    • 周明; 龚礼; 范少勇; 陶志强; 侯慧铭; 邹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内外兼治”理论,大补阴丸结合针刺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随机分中药组、针刺组、混合组(中药+针刺组)及对照组,每组12例,分别采用口服大补阴丸、针刺疗法、口服大补阴丸联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并于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进行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行膝关节MRI,测量股骨及胫骨隧道距离关节腔出口1 cm处的矢状位及冠状位宽度,了解骨隊道变化情况。结果:混合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以及与术前隧道宽度差值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补阴丸结合针刺疗法可有效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及腱骨愈合。
    • 王龙; 李朝旭
    • 摘要: 当前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娱乐性和竞技类运动逐渐增加。而在这些运动性损伤中,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占据着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目前全球广泛公认的治疗ACL损伤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大多数学术研究都在重点围绕着韧带损伤的人体生物力学、运动学、手术治疗方案、移植物的选择、术后关节康复、术后并发症、韧带的固定方法、麻醉及疼痛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随着对ACL损伤的深入了解,新的治疗方式不断被提出,本文将从损伤后手术时机的选择、移植物的应用、固定装置、重建技术、术后生物治疗药物的运用以及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赵青松; 李欢; 徐鹏; 周鹏; 靳小雅
    • 摘要: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损伤后前交叉韧带(ACL)手术重建是膝关节重获稳定性的重要手段,ACL重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移植物隧道的选择,特别是股骨侧隧道的选择对重建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康复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目前逐渐成为主流的韧带重建技术。单束ACL重建时,股骨侧隧道内口定位点的选择是随着ACL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手术技术的提升不断变化的,每种技术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优势与不足,最佳的股骨隧道内口位置的选择一直有不同观点。本文就单束ACL重建技术中股骨侧隧道内口定位点的演变及进展做一综述,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张正伟; 金日
    • 摘要: 1例患者,男,33岁,因“踢球时不慎摔伤致左膝部疼痛伴活动不稳3个月”入院。根据X线、MRI结果,诊断为:1.左膝前交叉韧带损伤;2.左膝半月板损伤;3.左膝退行性骨关节病。入院后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追踪随访1年,患者可从事骑车、游泳、慢跑等活动。本文通过分析膝关节解剖、胫骨高位截骨术对膝关节的力学改变及对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影响,为临床类似病例诊治提供参考。
    • 李晓纯; 冯宇恒; 周尤成; 李鸿鹄; 谢韶东; 梁艳桂
    • 摘要: 目的评价持续被动运动联合等速闭链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患者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月行膝关节ACL重建术115例为观察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被动运动联合等速闭链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4、8、1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被动运动联合等速闭链训练能够减轻ACL重建术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和运动功能,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疗效。
    • 高松年; 李民; 王海; 葛永亮; 孙小星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熏浴联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ACLR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共48例,分为两组,各24例,均予常规康复及PNF治疗,观察组另增加中药熏浴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肿胀评分、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 of motion,AROM)、位置觉测定、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以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 knee score/scale,LK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肿胀评分、AROM、位置觉、BBS、LK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6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PNF相比,中药熏浴疗法联合PNF的康复治疗方法对ACLR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 王瑞; 王雁娇(综述); 孙鲁宁(审校)
    • 摘要: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细胞增殖与血管再生、滑膜覆盖、生物力学性能、本体感觉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对前交叉韧带残存纤维的分型、保留残存纤维重建的适应证和方式、前交叉韧带保留残存纤维重建与单纯重建比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