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刀鲚

刀鲚

刀鲚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2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6019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渔业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一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4年上海市渔业科技论坛、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刀鲚的相关文献由462位作者贡献,包括施永海、徐钢春、张海明等。

刀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6019 占比:99.80%

总计:96208篇

刀鲚—发文趋势图

刀鲚

-研究学者

  • 施永海
  • 徐钢春
  • 张海明
  • 徐跑
  • 顾若波
  • 刘永士
  • 谢永德
  • 徐嘉波
  • 严银龙
  • 聂志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丛旭日; 李秀启; 董贯仓; 王亚楠; 孙鲁峰; 客涵; 杨健; 姜涛
    • 摘要: 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低,表明其淡水孵化特征,但随着个体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履历.个体D2生活史较复杂,其生长轨迹多次往返于淡水—半咸水生境,不具备洄游型刀鲚应有的规律性特征;个体D1、D4、D5和D6具有明显的洄游特征,不同的是个体D1和D4的Sr/Ca最大值分别为6.1和6.2,D5、D6生境已延伸至Sr/Ca值较高的区域,最大值分别达到8.44、8.63,但是由于调水、调沙对黄河口盐度变化影响较大,尚不能判断D5、D6个体生境已延伸至海水区域.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同样的特征,个体D1、D4核心区表现为蓝色,外缘区域表现为蓝绿色;个体D2核心区表现为蓝色、绿色、黄色交替出现,个体D5、D6核心区域表现为Sr值较低的蓝色区域,随着生长耳石外围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黄色圆环.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重新建立了黄河口刀鲚的生境履历,多数个体孵化和早期的生活主要在淡水生境完成,之后进入盐度较高的区域,往返于半咸水—海水生境中进行索饵、育肥,直至被捕获.以个体D2为代表的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推测可能是由于当年山东东平湖汛期放水而被动进入黄河的定居型刀鲚.
    • 姜涛; 杨健; 轩中亚; 陈修报; 刘洪波
    • 摘要: 实施好长江10年禁渔是国家"十四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跟踪和客观评价禁渔效果业已成为当下的重大需求.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是长距离溯河洄游型鱼类,在自海入江繁殖洄游过程中所受渔捞压力非常大,资源量已岌岌可危.长江禁渔已于2019年启动实施,以刀鲚为代表聚焦禁渔前后固定生境及相近渔季,对刀鲚资源群体及渔获量开展比较研究,可有效追踪和评价长江禁渔对珍稀濒危鱼类种群数量恢复的效果.本研究基于长达7年间的禁渔前(2014-2018年)、后(2019-2020年)同期采样监测数据,开展了长江禁渔的效果追踪和评价研究.结果 显示,禁渔前(2014-2018年)溯河洄游型刀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仅为(0.81±1.73) [×10-5,ind./(h·m)][即(1.13±2.42) ind./d],数量占比仅为(1.42±2.41)%;而禁渔后(2019-2020年)刀鲚CPUE高至(66.14±69.74) [×10-5,ind./(h·m)][即(92.60+97.64) ind./d],较禁渔前增长约82倍;数量占比亦增至(60.56+40.87)%,较前者增长约43倍.本研究首次表明,受益于已实施2年的长江禁渔战略,鄱阳湖洄游刀鲚数量恢复的效果已经凸显.
    • 姜涛; 杨健; 刘洪波; 陈修报
    • 摘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同时也担负着众多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关键栖息地的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了长江刀鲚的产卵场。历史上鄱阳湖内的南部子湖(程家池湖、草湾湖、东湖等)均为刀鲚比较集中的产卵场(袁传宓等,1980)。但由于过度捕捞、湖滩开垦、湖区围堰等情况的存在,加上湖区内分布有资源量可观的刀鲚淡水定居种群——短颌鲚,鄱阳湖被一度认为没有洄游型刀鲚的分布。
    • 高淑芳; 张金鹏; 施永海; 袁新程; 刘其根
    • 摘要: 为探究海、淡水养殖环境对刀鲚(Coilia nasus)卵巢发育的影响,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测定了海、淡水环境下刀鲚卵巢中代谢产物的差异情况,并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出相对应的代谢通路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海水组和淡水组样品共鉴定出47种差异代谢物(P1、VIP>1),与海水组相比,淡水组表达差异倍数最明显的为碳环血氧烷A2(Carbocyclic thromboxane A2)、半乳糖神经酰胺(Galactosyl ceramide),差异倍数分别为10.40、2.78倍;与海水组相比,淡水组卵巢组织内皮质醇升高了1.61倍;对47种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分析发现,变化显著的通路有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和嘧啶代谢通路(P<0.05),皮质醇、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嘧啶代谢通路和鞘磷脂代谢通路可能与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卵巢发育有关。
    • 郭正龙; 朱永祥; 王耀辉; 刘志峰; 马爱军
    • 摘要: 刀鲚(Coilianasus)是长江珍稀名贵的生殖洄游性、肉食性鱼类,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10年内全面禁止刀鲚生产性捕捞。与此同时,衍生出刀鲚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在这些养殖模式中,由于刀鲚长期处于肥水和高密度的养殖环境内,自身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下,造成自身的免疫机能受到抑制和抗病力下降,导致养殖成活率低或大量死亡现象,造成刀鲚养殖规模一直没有大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刀鲚各个生长发育过程的特征解析,将刀鲚生活史划分为水花开口、乌仔、稚鱼(夏花)、幼鱼和成鱼5个生长阶段,同时将刀鲚养殖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卵)、枝角类、桡足类、底栖动物幼体、鱼(虾)苗、软靡、微囊配合饲料和有机碎屑、微生物8个层次,通过结合非生态系统构建了刀鲚生态养殖系统模式。通过构建该生态养殖模式对刀鲚养殖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助力刀鲚产业的快速发展。
    • 高小平; 吴金明; 孔赤平; 许群; 张辉; 李乐康
    • 摘要: 2020年刀鲚(Coilia nasus)繁殖高峰期4—6月,在鄱阳湖湖口县、濂溪区、庐山市、都昌县和永修县等水域设调查区,用网目约2 cm的单层丝网(网长约300 m,网宽约1 m,每次捕捞约10 h/网次)获得909尾鄱阳湖刀鲚样本,测量分析刀鲚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刀鲚平均体长为(26.2±3.0)cm,平均体质量为(55.6±26.2)g,平均丰满度为(0.29±0.06)(0.08~1.35),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式W=0.0007L^(3.4416)(R^(2)=0.872)。禁捕后鄱阳湖刀鲚体长、体质量均有所增加,说明禁捕对鄱阳湖刀鲚资源量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历史资料相比,刀鲚个体小型化仍然明显。关于禁捕后鄱阳湖刀鲚资源的恢复情况,仍需长期跟踪监测和评估。
    • 陈伟峰; 蔡继晗; 叶深; 张石天; 倪勇; 彭欣; 陈坚
    • 摘要: 为了解瓯江口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变动情况,根据2017年2月-2019年11月对瓯江口海域进行的12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以生物量、丰度作为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运用FiSATⅡ对刀鲚的生物学参数进行估算,采用Beverton-Holt模型对刀鲚的资源变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个航次拖网调查共采集刀鲚1008尾,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丰度分别为16.06 kg·km^(-2)、4.22 kg·km^(-2)、14.62 kg·km^(-2)和0.82×10^(3)尾·km^(-2)、0.13×10^(3)尾·km^(-2)、0.85×10^(3)尾·km^(-2);体长范围为12~357 mm,优势体长组为105~270 mm,占84.36%,体长(L)和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3×10^(-6)L^(3.0178);体质量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20龄。采用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刀鲚的自然死亡系数M=0.43,采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刀鲚的总死亡系数Z=1.33,捕捞死亡系数F=0.90,当前开发率E=0.68。据Beverton-Holt模型显示,瓯江口刀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为保护并恢复瓯江口刀鲚资源,建议在西洲岛-楠溪江口段水域设立刀鲚产卵场保护区。
    • 李宇; 陈建华; 冯广朋; 庄平; 王海华; 宋超
    • 摘要: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洄游型鱼类。受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其资源量已极度匮乏。总结了日本水域、黄河水域和长江水域内刀鲚生境履历的研究进展,解析不同水域刀鲚群体的生境履历模式,以期为刀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资料。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充分了解长江水域刀鲚的生境履历,有助于为中国刀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 代培; 郭琦; 田佳丽; 马凤娇; 王银平; 刘凯
    • 摘要: 为掌握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感染线虫的现状,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进行72 d的调查,共采集1658尾样本。结果表明:刀鲚的线虫感染率为96.32%,平均感染强度为(10.69±9.67)条/尾,平均感染丰度为(10.16±9.67)条/尾;感染的刀鲚中,52.53%的个体感染线虫数量为1~9条,感染数量大于30条的个体较少,仅占3.93%;线虫寄生于刀鲚腹腔内壁及各脏器,胃、幽门盲囊和肠道内及表面均有寄生,性腺和肝脏表面有附着或嵌入组织内,各部位线虫寄生数量以肠道和幽门盲囊最多,占比分别为41.26%和31.15%;线虫抽样鉴定结果显示,刀鲚共感染线虫2属6种,其中异尖属线虫2种,宫脂属4种,优势种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s;不同规格刀鲚的感染强度有所差异,感染强度随刀鲚体长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80~300 mm体长组感染率最高,260~279 mm体长组平均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最高;调查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刀鲚的线虫感染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6月上半月感染情况最严重。研究表明,刀鲚感染的线虫均为海水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线虫的寄生对刀鲚肝脏等寄生部位产生了机械损伤,刀鲚感染线虫的情况与其规格和洄游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 刘晴晓; 王金秀(图)
    • 摘要: 刀鲚又名刀鱼IUCN红色目录濒危物种是长江目前仅存具有捕捞价值的洄游性鱼类资源历史上资源极其丰富年产量普高达3945吨汛期长达20天。体极扁薄。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