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洄游

洄游

洄游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6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2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钓鱼、垂钓、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DCDF2010第七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等;洄游的相关文献由7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灵智、韩毅、黄洪亮等。

洄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62.7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132 占比:36.67%

总计:360篇

洄游—发文趋势图

洄游

-研究学者

  • 李灵智
  • 韩毅
  • 黄洪亮
  • 庄平
  • 张涛
  • 戴会超
  • 冯广朋
  • 蒋定国
  • 谭升魁
  • 陈新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宇; 陈建华; 冯广朋; 庄平; 王海华; 宋超
    • 摘要: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洄游型鱼类。受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其资源量已极度匮乏。总结了日本水域、黄河水域和长江水域内刀鲚生境履历的研究进展,解析不同水域刀鲚群体的生境履历模式,以期为刀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资料。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充分了解长江水域刀鲚的生境履历,有助于为中国刀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 李云凯; 沈永富
    • 摘要: 软骨鱼类(鲨、鳐和银鲛类)多位居海洋食物网的顶端或近顶端,通过下行效应调控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多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物种.脊椎骨是软骨鱼类支撑身体的重要硬组织,其生长贯穿整个生活史,主要应用于鉴定年龄.随着微化学技术的兴起,并结合脊椎骨轮纹的特殊结构,可进而掌握鱼类整个生活史中摄食及洄游信息.目前,国内外基于脊椎骨的微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在归纳国内外应用脊椎骨在软骨鱼类生长、摄食及洄游中的应用案例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脊椎骨应用于年龄鉴定及校正、摄食及洄游等核心问题上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今后学者展开基于软骨鱼类脊椎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寒石
    • 摘要: 春天来了,春江水暖,谁最先知晓?苏轼先生以为是一鸭。但是,鸭能早得过鱼吗?春江水暖,一尾鱼倘若比鸭知道得还晚,简直枉为鱼。鱼有在深水区越冬,开春随着水温回升向浅水区觅食的习性,还有很多鱼需要洄游繁殖,这些都必须在水回暖后进行。所以说,知水莫若鱼。桃花开了,流水回暖,鱼儿们欢欣鼓舞,纷纷开始活跃、觅食,开始洄游
    • 周洁(整理)
    • 摘要: 无论是大河里的小鱼,还是小河里的大鱼,都是生态圈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奇妙的自然界,"小鱼"可能肉眼难辨却生命力惊人,"大鱼"的价值也绝不仅仅在于食用,更有在"大河""小河"中洄游的鱼类,令人叹为观止。大河小鱼:"杀不死"的水熊虫①水熊虫绝对是现实世界的"超级英雄"。
    • 摘要: 大马哈鱼是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每年秋季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可以见到大马哈鱼。黑龙江省抚远市是我国最初迎来大马哈鱼洄游的地方,乌苏里江占全国大马哈鱼洄游总量的70%以上。
    • 大炮小白兔
    • 摘要: 大白鲨是海洋里的强者,我怎么也没想到,它们有一天会消失!这是怎么回事?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有一个福尔斯湾,几十年来,数量可观的大白鲨一直栖息在这里。它们在夏天捕食洄游至此的鱼群,到了冬天,则以南非海豹的幼崽为食。在南非的大部分海域里,大白鲨的日常生活基本如此。冬季的福尔斯湾水质能见度高、海况良好,许多研究人员和旅行者都会满怀期待,为观察大白鲨而来。
    • 肖艳
    • 摘要: 一、往返式迁徙1.海洋生物回游须鲸是在开阔海域中迁徙距离最长的种类,其中太平洋灰鲸每年都会完成22000千米的往返迁徙,这是已知最长距离的哺乳动物迁徙(图1)。灰鲸体长15米,重达36吨,是一种体型中等、移动缓慢的近岸鲸类,具有带斑点的灰色外表,寿命达60年。每年9月,磷虾已经躲到北冰洋的浮冰下,此时,灰鲸就从北极出发,沿着美国的太平洋海岸南下,最终抵达墨西哥西北部的加利福尼亚半岛。次年1月,灰鲸在加利福尼亚的潟湖产下幼崽。3月,灰鲸会踏上重返北方的旅程,多数灰鲸会在每年6月回到北冰洋高纬度海域的索饵场,这时浅水陆架区进入无冰期,灰鲸可以再次捕食数量巨大的底层生物。
    • 何伟; 石远航; 谭龙英
    • 摘要: 修建大坝阻断了河流连通性,造成鱼类生活环境破碎化,继而导致鱼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限,特有鱼类遗传多样性降低.鉴于此,建设单位依法承担工程建设和运行对鱼类影响的责任,通过修建过鱼设施进行补救,并制定运行监测计划,定期开展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分析了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域鱼类的行为特征,并根据工程条件及各过鱼设施的结构特点综合分析比选,最终选择了适合该工程的过鱼设施.论文研究成果可为过鱼设施运行后开展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优化过鱼设施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 赵一斌
    • 摘要: 长江流域的江浙一带地区,洄游的高峰期在霜降前后,这是一年一度的蟹汛季节。一到立冬,寒风凛冽,气温骤降,这个时候的大闸蟹,大多数已经返回浅海开始了它的繁殖期,少数到达不了浅海的,就地蛰伏过冬,于是蟹汛基本就结束了。“蟹立冬,无影踪”,说的就是大闸蟹的洄游停止了,它们要么回归大海要么蛰伏起来,已经捕捞不到大闸蟹了。阳澄湖中的珍馐美味也即将谢幕,各位爱蟹的朋友们,抓住这即将逝去的美味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