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在性

内在性

内在性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81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文学、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5779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现代哲学、理论界、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等;内在性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武靖州、姜宇辉、孙浩然等。

内在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779 占比:99.91%

总计:436157篇

内在性—发文趋势图

内在性

-研究学者

  • 武靖州
  • 姜宇辉
  • 孙浩然
  • 汪民安
  • 高永
  • 王晓华
  • 陈立新
  • B·范登博斯切
  • D·瓦格纳
  • G·威灵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逸峰
    • 摘要: 胡塞尔现象学的真理问题与同一性及在场概念息息相关,而三者在现象学的不同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对象性在场中的诸同一性导致对象构造中的巨大冲突。以时间意识为线索,通过分析非对象性在场,胡塞尔现象学完成了由同一性并存向同一化融合的转变。同时,在场的时间性与本质性这两个方面,以及具体在场和“活的当下”这两个层面也被揭示出来。真理的同一性在根本上奠基于时间意识的内在性的同一化生成活动,这为胡塞尔现象学与尼采哲学之间的对比提供了基础。
    • 彭丽
    • 摘要: 列维纳斯主张超越性哲学而米歇尔·亨利主张内在性哲学,表面上看二者的哲学是对立的,但实质上他们的思想具有一致性。其一,这两个概念在文本中的具体内涵具有相通性。列维纳斯阐述的内在性是指一切都被统摄在意向性之下,而这正好对应亨利所描述的超越性,即事物通过意向性作为对象呈现在主体面前。其二,二者在核心思想上具有一致性。列维纳斯提出的他者的超越性,是以主体对他者的“感受性”为前提的,这种“感受性”与亨利的内在生命的“恻隐与共”具有一致性。根据列维纳斯和亨利的文本考察“超越性”和“内在性”概念内涵的方式,能够为理解列维纳斯和亨利之间的思想争论提供一条新的思考路径。
    • 董乐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思想的分析,揭示生命的内在性维度,论证哲学的多样性。生命的内在性维度意即生命拥有的一个具有无限小差异与无限大力量的侧面。这个侧面由“能动力”代表,与由“反动力”代表的日常生活侧面形成对照。这一内在性维度无法通过逻辑与概念把握,对这个侧面的体验能够带来创造,这种体验是一种深层思想。多样性的哲学意味着哲学并不必然要探索真理与家园,而总是可以有新的、更为深入的可能性。哲学不应被局限于显而易见的常识与普遍必然的准则,也不以为思想寻求一方安全的领土为目的;哲学不会带来美好与合一,而总是直面失败的风险,打破既有的界限,创造新的规范,探索深层的思想。
    • 石绘
    • 摘要: 作为一名坚定的反神学逻辑的哲学家,德勒兹在分析梅尔维尔小说《抄写员巴特比》时悖论性地征用了诸多神学表述,甚至将巴特比视为我们时代的“新基督”,这似乎与其一以贯之的内在性原理相互抵牾。但事实上,德勒兹将巴特比纳入斯宾诺莎-尼采-劳伦斯的基督论谱系中进行阐发,通过对句式“我宁愿不”的读解,将其塑造成以“意志的虚无”消解超越性并契合内在性的“新基督”;他的生命形象在培根笔下的基督受难画中获得了视觉表达;并且,按照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新基督”传播的福音正是引导人类从被动朝向主动的“超善恶”的伦理学。由此,贯穿德勒兹哲学、文学、绘画论著的“新基督”成为其哲学的“道成肉身”,此“道”乃内在性之道,此“身”实为“无器官的身体”。
    • 吴昌林; 张蕊
    • 摘要: 西蒙娜·波伏娃存在女性主义代表作《第二性》中论述了超越性与内在性两个概念。《聊斋志异》中侠女的形象具有超越性与内在性统一的特征,超越性体现在对个体、群体的超越,即不断追求更高的个体价值以及突破群体对女性的偏见;内在性体现在对三纲五常的严格遵守以及儿女情长;超越性与内在性统一于家国并重的社会观念以及刚柔并济的行侠之路。超越性指向“此者”,内在性指向“他者”,二者在侠女形象上得到了有机融合。
    • 黄其洪; 马文灏
    • 摘要: 拉吕埃勒认为标准哲学试图用外在于实在的范畴规定实在,而标准美学试图用外在于艺术的范畴规定艺术,这种美学对艺术的企图伤害了艺术,否定了艺术真正的内在性内容。拉吕埃勒反对这种企图,以摄影为切入点,先后提出了非摄影和非美学思想。非摄影借由科学的帮助使摄影主体、摄影客体和观赏主体都加入摄影作品的建构之中,还以摄影独特的本质,打开了摄影理论的无限可能。非美学通过“虚构”这一根本的抽象,祛除“哲学决定”赋予艺术的超越性,使其得以向自身的内在性还原;非美学通过在矩阵中将各种认识实在的原材料进行共轭以期达成对艺术的内在性的认识。非美学有着自身的伦理学,摄影、艺术和美学不仅要使观看者惊讶和感叹,还应当诱发他们切实的行动,在人类的普遍性之下拉近人与受害者的距离。
    • 罗久
    • 摘要: 早期德国浪漫派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提出了质疑,试图在这个祛魅的世界中恢复自然、情感和历史的内在价值,以此克服单纯的理性建构所产生的分裂与异化。而这一切都与18世纪末的“泛神论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斯宾诺莎思想在德国哲学中的复兴有着紧密的关联。这场由雅可比挑起的重要争论意在通过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批判,揭示理性主义的物质主义、宿命论和无神论后果及其隐含的虚无主义本质。但它又同时将斯宾诺莎再次带回到主流的哲学论争当中,使得早期浪漫派有机会借助对斯宾诺莎的重新阐释,在后康德哲学的语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浪漫主义哲学。与理性主义坚持有限与无限之间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不同,早期浪漫派试图通过保持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张力来表达无限,并发展出一种以对立面的动态结合为原则的内在性哲学。
    • 李瑞敏
    • 摘要: “感受性”是列维纳斯哲学的重要论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有三种“感受性”对于理解列维纳斯哲学具有公认的重要性,即“享受”“易受伤害性”和触发时间的“异质感”。或因这三种“感受性”差异极大,学术界对“感受性”的解读向来不一:有将其解释为“内在性”者,也有将其视为“超越性”者,亦有观点认为其兼具“内在性”与“超越性”,或具有内在与超越的“交互性”。然而,上述解释虽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各有不足。毋宁说,列维纳斯意在通过“感受性”揭示一种“别样的超越性”,即一种与“内在性”和一般的“超越性”都不同的“外在性”——在他的语境中真正的“超越”是“外在的”。
    • 王庆丰; 刘也
    • 摘要: 德勒兹对“欲望”的解读关涉其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布展。欲望在精神分析学中一直被解释为“匮乏”,德勒兹批判匮乏的欲望观念,提出“欲望生产”,主张将生产性与肯定性归还给欲望。由此,德勒兹以“欲望生产”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的内在体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压制欲望的生产性,并将人的生命和欲望抽象地编入其固定的组织和结构中用以服务资本增殖。德勒兹认为,通过人生成欲望躯体,实现欲望解码,解放欲望的生产性,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救治。德勒兹“欲望生产”的批判逻辑关涉到非物质性生产的资本主义新现实,并深入到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但其最终却将“欲望生产”对资本主义的救治诉诸纯粹的内在性,又带有浓厚的理想化和抽象化色彩。
    • 陈琦
    • 摘要: 阿甘本生命政治的前期计划因受困于否定性逻辑而沦为形式主义的决断论,究其根源是他讨论的权力问题脱离了具身性的要素,忽略了身体的物质实践在参与人主体化构成中的能动作用。进入2000年以后的阿甘本借《亵渎》《裸体》《身体之用》等论作恢复了身体本体论的视角,并紧随晚期福柯开启对主体伦理学、身体技术等问题的研究,由此“身体”成为他后期理论工作依托的核心术语,成功解决了个体为权力意识形态无限收编的理论困境。通过还原阿甘本生命政治理论的具身性特点和身体谱系学的路径,可以开发出身体内在性力量所启示的诗学解放实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