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外显子测序

全外显子测序

全外显子测序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3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6218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医师协会儿内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等;全外显子测序的相关文献由839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少华、徐雪琴、李焕铮等。

全外显子测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6218 占比:99.90%

总计:166378篇

全外显子测序—发文趋势图

全外显子测序

-研究学者

  • 唐少华
  • 徐雪琴
  • 李焕铮
  • 栾兆棠
  • 肖婷婷
  • 侯翠兰
  • 吕建新
  • 吴冰冰
  • 李莉
  • 胡晓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键; 林坚平; 周钢; 王本超; 吴永昌
    • 摘要: 背景: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半月板形态学改变,至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无关于盘状半月板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通过外显子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盘状半月板可疑致病基因。方法:提取7例盘状半月板患者的外周血DNA,分别建库后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测序数据与公共基因组数据库对比筛选变异位点,并进行可疑致病突变注释及解读。结果与结论:①7例患者共筛选出变异位点6943个,其中错义突变3620个,同义突变732个,剪接位点附近的突变488个,剪接位点突变45个,外显子重复20个,外显子缺失84个,非移码突变136个,截断突变54个,延长突变5个,起始位点突变8个;②基于共有突变基因和公共基因数据库筛选出可疑致病基因6个,分别为PADI4、FLNB、SYNE1、COL11A2、COL2A1、MYO9A,包含变异位点15个,结合突变频率数据库、蛋白危害性分析结果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确定盘状半月板可疑基因为PADI4、FLNB、SYNE1、COL11A2、COL2A1。
    • 陈祚玺; 张福仁; 王娜; 于长平; 施仲香; 潘晴; 暴芳芳; 卢宪梅; 王真真; 刘红
    • 摘要: 患者,男,41岁.躯干、双侧大腿上部散在触痛性结节、斑块54天.发病前有大腿外伤史及河水接触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深部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细菌培养及菌落DNA PCR测序示偶发分枝杆菌.患者行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免疫、感染相关突变,综上诊断为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脓肿切开、穿刺引流等,病情好转.
    • 林雪峰; 顾晓艳; 周华
    • 摘要: 目的:探讨JAK2基因V617F突变致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JAK2基因V617F突变致E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全外显子测序(WES)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JAK2基因V617F突变致ET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WES结果显示JAK2基因第14外显子V617F体细胞突变,突变丰度为28%,患儿父母未见该突变。该位点已被报道与真性红细胞增多(PV)、血小板增多症3型、Budd⁃Chiari综合征、急性髓性白血病相关,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ET。结论:对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增多患者可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 武琼; 魏兵; 王辉山; 刘涛; 安然
    • 摘要: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对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一家系进行基因检测分析。方法收集2例家族性DCM家系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采集患者及对照者静脉血,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法筛选DCM突变基因位点,通过dbSNP数据库、Mutation taster、CADD、NCBI ClinVar和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数据库对突变基因位点的致病性进行验证。采集患者三代(同辈、父辈及子辈)家系成员的静脉血进行Sanger测序,观察家系中突变基因携带情况。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显示,2例患者肌联蛋白(TTN)基因在染色体chr2:179434142位置均发生碱基C变为碱基T的杂合型无义突变,10例健康对照者均无此变异;Mutation taster预测该位点变异为致病性突变,CADD预测该变异为高蛋白危害性,ClinVar数据库中收录该位点为致病性位点,ACMG将该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该家系中另有4名成员携带此位点突变。结论TTN基因chr2:179434142位点杂合突变为该家系DCM的致病位点,此位点突变为不完全外显突变,基因突变携带者发病年龄较晚,发病后病情稳定。
    • 赵琼珍; 杨宣; 钟镇涛; 陆宝燕; 赵杰; 黄卫东
    • 摘要: 目的研究KNTC1基因rs7968222位点突变与无精子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来新疆佳音医院就诊的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全外显子检测。选取208例研究对象为筛选人群,包括无精子症患者97例(实验组)和111例精液检测正常的男性个体(对照组),通过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突变频率的显著性分析找到候选基因位点rs7968222,然后以881例男性样本(包括无精子症组68例、少精子症组57例和正常组756例)作为验证人群对候选基因位点进行验证,分析候选基因在不同精液状况和不同民族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激素分泌的影响。结果在筛选实验中发现候选基因KNTC1(rs7968222)在实验组发生突变的共12人(12/97),对照组中未发现(0/111)。验证实验结果显示,KNTC1(rs7968222)基因突变在无精子症人群的携带率(11.76%,8/68)显著高于正常人群(4.63%,35/756)(P<0.05);验证人群中不同民族比较发现,在维吾尔族人群中rs7968222突变的携带率(15.38%,30/195)显著高于汉族人群(0.52%,3/572)(P<0.01);与激素异常率相关分析显示,携带KNTC1(rs7968222)基因突变人群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异常率显著高于不携带人群(11.11%vs.3.11%,P<0.01)。经GeneCard数据库验证显示,KNTC1基因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在睾丸组织和精原细胞中表达量最高。结论KNTC1基因rs7968222位点突变具有民族异质性,其可能是新疆地区部分无精子症患者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 李彦奇; 赵琼珍; 刘金瑞; 黄卫东
    • 摘要: 目的筛选与完全受精失败相关的基因,探讨完全受精失败的分子机制。方法对64对IVF完全受精失败夫妇(实验组)和157对IVF受精正常夫妇(对照组)进行全外显子测序,AdapterRemoval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处理,采用Sentieon软件的Haplotyper算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根据不同分组SNP位点的突变频率,采用R语言chisq.test(data)命令进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分析找到完全受精失败相关的候选基因,使用公共数据库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在女性和男性群体中分别获得148和120个与完全受精失败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含有164和132个突变位点。经基因显著性分析及数据库功能验证,在女性群体中筛选到与完全受精失败相关的PLCG1基因(rs2228246),实验组的突变率[6.15%(4/64)]显著高于对照组(0/157)(P<0.05)。在男性群体中发现与完全受精失败相关的KIF2B(rs76337756)和KIF4B(rs10056252)基因,实验组中突变率为4.61%(3/64),显著高于对照组(0/157)(P<0.05)。结论在IVF完全受精失败夫妇中筛选到PLCG1、KIF2B和KIF4B基因,这为后期探究完全受精失败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孙琳; 宋昕; 魏梦霞; 赵学科; 徐瑞华; 李贝; 范宗民; 韩雪娜; 陈亚杰; 钟侃; 乔佳欣; 马琳琳; 谢叶真; 王立东
    • 摘要: 目的探讨巢蛋白(NE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951781对食管癌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来自高发地区医院的199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配对组织,采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方法检测NES-rs951781基因SNP,比较不同SNP型(野生型纯合子CC型、突变型杂合子CT和突变型纯合子TT)分布频率,并用K-M曲线比较不同SNP型患者的生存期,用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技术对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NES-rs951781存在SNP,野生型纯合子CC型占79.40%,突变型杂合子CT型占18.60%,突变型纯合子TT型占2.01%;野生型纯合子CC型的0.5、1、1.5 a生存率(87.97%、71.52%、58.23%)均低于突变型纯合子TT型。NES-rs951781对β-肌动蛋白(ACTB)的转录表达水平有trans-eQTL作用,使ACTB蛋白表达下调(beta=-0.43)。结论NES-rs951781位点TT基因型患者生存最好;NES-rs951781可能通过下调ACTB蛋白表达影响食管癌的发生发展。
    • 李荣; 林晓莹; 吴晓昀; 黄呈; 毛邱娴; 魏佳雪
    • 摘要: 目的通过基因检测及遗传学分析对1例超声提示小下颌合并外耳异常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集孕妇临床病例资料及羊水标本,应用多重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CR,QFPCR)、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及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技术对羊水标本进行检测。结果QF-PCR、染色体核型分析、CMA结果均正常,WES结果提示胎儿TCOF1基因存在一新发杂合缺失突变(c.928-c.931del:p:T310fs)。结论本例胎儿TCOF1基因缺失突变为致病性变异,可导致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超声异常结合WES可以指导产前诊断。
    • 姚梦瑜; 马丽晶; 孔瑞泽; 刘劼; 曹宇; 蒋立虹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一个房间隔缺损先证者的四代家系进行致病突变筛查,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等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的1例房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弟弟、母亲进行遗传学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导致该家系致病的遗传学病因。同时,对在该家系中发现的尾型同源盒基因4(Caudal Homebox Gene,CDX4)基因变异,进行散发ASD患者及健康人群的筛查。结果患儿心脏超声结果及术中所见符合ASD诊断。基因检测提示患儿存在CDX4基因c.C233T纯合变异,其母亲携带该基因的杂合变异,其弟弟携带该基因纯合变异。CDX4基因第1外显子第233号密码子由C突变为T(c.C233T),导致第78号氨基酸由脯氨酸变为亮氨酸(p.P78L)。在198例散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中,5例患者存在该基因变异,而265例健康人群中未发现该基因变异。采用Fischer精确检验分析发现CDX4基因c.C233T纯合变异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P=0.014)。结论CDX4基因c.C233T(p.P78L)纯合突变很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变异。
    • 乌云塔娜; 王晓华; 侯东霞
    • 摘要: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逐渐普遍。全外显子测序是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聚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解读后找到致病变异或与疾病相关新基因的分析方法,具有检测范围广、检出率高、检测性价比高的优点。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将围产儿遗传缺陷疾病的研究深入到基因层面,把临床表型扩展至胎儿期,增加了与胎儿发育密切相关基因的认识;在临床上提高疾病检出率的同时改善妊娠的临床管理,能够更好地向受影响家庭提供生殖决策。虽然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产前诊断的临床实践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把握适当的临床适应证、有效的遗传咨询以及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目前在产前诊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发展进行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