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61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1470篇;相关期刊286种,包括国际眼科纵览、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暨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文献由198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瑜瑜、孙兴怀、张德秀等。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2 占比:2.6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1470 占比:97.36%

总计:32324篇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文趋势图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研究学者

  • 吴瑜瑜
  • 孙兴怀
  • 张德秀
  • 杨正林
  • 彭清华
  • 龚波
  • 林婴
  • 张虹
  • 艾育德
  • 郭茂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佳楠; 姜宏春
    • 摘要: 目的研究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接受强化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6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一分院眼科收治的100例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分为甲组(50例,普通护理干预)与乙组(50例,强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度、心理健康、手术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乙组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乙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中实施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取得有效的手术护理干预效果,并改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 尹燚; 冒瑶; 杨正林; 黄璐琳
    • 摘要: 目的预测跨膜蛋白26(TMEM26)的跨膜结构,观察该蛋白在人和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关系。方法将人和小鼠TMEM26的氨基酸序列输入跨膜蛋白结构预测软件(MemBrain)预测该蛋白的跨膜结构;选取SPF级21周龄C57BL/6小鼠5只及遗体捐赠人眼球1个,制作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TMEM26在人和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定位;结合TMEM26在视网膜的特异表达情况推测该基因可能的功能及其对眼的影响;在与TMEM26相关眼病的文献中检索该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情况。结果预测人和小鼠的TMEM26均为8次跨膜蛋白,具有相似的8个疏水性跨膜结构域、4个亲水胞质结构域和5个亲水胞膜外区结构域,2种TMEM26的结构域氨基酸残基数目存在细微差别;且在人和小鼠的视网膜中,TMEM26蛋白均仅在外丛状层(OPL)和内丛状层(IPL)特异表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提示TMEM26与POAG呈弱相关。结论TMEM26为多次跨膜蛋白,主要在视网膜的IPL和OPL表达,该基因与POAG呈弱相关。
    • 许莞菁; 倪淑华; 赵军; 张娟美; 赵爽; 郑凌方; 付艺璇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曲伏前列素滴眼液与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中国成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血流动力学、散光度及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2015-01-01/2020-12-31收录的有关曲伏前列素与噻吗洛尔治疗中国成人POAG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RCTs进行质量评价,用NOS量表对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生成加权均数差(WMD)为效应量对比曲伏前列素与噻吗洛尔在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血管阻力指数(RI)、散光度、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房水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血清TIMP-2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项RCTs,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合计11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曲伏前列素组较噻吗洛尔组更能提高CRA和PCA的PSV(WMD=2.40,95CI:2.12~2.68,P<0.00001;WMD=3.76,95%CI:3.30~4.22,P<0.00001)、EDV(WMD=0.81,95%CI:0.70~0.91,P<0.00001;WMD=0.90,95%CI:0.72~1.09,P<0.00001)以及降低CRA和PCA的RI(WMD=-0.07,95%CI:-0.10~-0.04,P<0.00001;WMD=-0.07,95%CI:-0.08~-0.05,P<0.00001);曲伏前列素降低散光度(WMD=-1.34,95%CI:-1.62~-1.06,P<0.00001)效果更优;曲伏前列素较噻吗洛尔更能降低血浆ET-1(WMD=-5.14,95%CI:-7.08~-3.20,P<0.00001)、血清MMP(WMD=-12.48,95%CI:-24.27~-0.69,P=0.04),而对房水TIMP-2(WMD=-1.40,95%CI:-5.51~2.71,P=0.51)、血清TIMP-2(WMD=1.69,95%CI:-30.03~33.41,P=0.92)的影响差异不明显。结论:曲伏前列素治疗POAG较噻吗洛尔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降低散光度方面更具优势。
    • 董霏雪; 孙河; 刘旭; 樊晓瑞; 王丽媛; 赵爽
    • 摘要: 目的根据中医“体质九分法”,探讨原发性青光眼的易感体质,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应用治未病原则指导眼病临床治疗,重点关注易感体质人群,及早干预,纠正偏颇体质,以期最大限度保护视功能。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21年1月黑龙江省内患者,并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患者162例,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9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66例,其中高眼压型58例,正常眼压型(NTG)8例。根据“体质九分法”对162例患者进行体质分型,并探讨发病机制。结果黑龙江省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PACG患病率高于POAG,达到59.3%;在POAG患者中气郁质(占42.4%)、气虚质(占15.2%)、阳虚质(占10.6%)为偏颇体质中的前3位;在PACG患者中气郁质(占38.5%)、阳虚质(占18.8%)为偏颇体质的前2位,第3位为气虚质和阴虚质(占10.4%);在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体质患者65例(40.1%)、阳虚体质患者25例(15.4%)、气虚体质患者20例(12.3%)。结论原发性青光眼具有一定体质特征,气郁体质在青光眼患者中最常见,这一体质可能与青光眼的形成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 邓娅青; 江海波
    • 摘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OPTN基因发生突变有关。其中与POAG相关的OPTN突变有H26D、E50K、M98K、E103D、691_692insAG、T202R、A336G、A377T、H486R、R545Q等。OPTN基因编码的Optineurin蛋白是重要的自噬受体,参与细胞自噬。研究发现OPTN基因某些突变可通过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自噬异常引起POAG。本文从OPTN突变与POAG、OPTN与其编码蛋白Optineurin、RGCs自噬与POAG、OPTN突变致RGCs自噬异常的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 于睿; 张磊
    • 摘要: 目的:探讨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效果及对患者眼压、视野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07例PO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4)。对照组患者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眼压、视野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POAG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眼压,改善其视野指标,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 褚欢欢; 路莉; 高升; 王贺; 郭建新
    • 摘要: 目的通过VBM和TBSS技术,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脑灰质体积和白质完整性的变化;分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层(GCC)厚度、视野平均缺损(MD)、视野指数(VFI)与全脑灰质和白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例POAG患者为实验组,18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分别行功能磁共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野检查,运用VBM和TBSS技术,观察两组的差异脑区。结果(1)VBM:两组GM体积差异脑区在左舌回,代表该区域灰质体积减少;(2)TBSS:两组FA值差异脑区位于:左胼胝体膝部、右胼胝体体部、右皮质脊髓束、右后放射冠,表示该区域白质完整性发生显著改变。RD值差异脑区位于:左前放射冠,右前放射冠、右后放射冠、右胼胝体体部,表示该区域髓鞘完整性发生显著改变;(3)GCC与全脑灰质体积做相基于功能磁共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脑部变化的研究相关。结论(1)两组VBM分析显示差异脑区在左舌回,与GCC、VFI、MD做全脑相关的结果基本趋于一致;(2)TBSS分析显示FA值差异脑区位于:左胼胝体膝部、右胼胝体体部、右皮质脊髓束、右后放射冠,RD值差异脑区位于:左前放射冠,右前放射冠、右后放射冠、右胼胝体体部。
    • 刘欣; 杨琳; 谭凤玲; 刘畅; 尚玥; 吕勇
    • 摘要: 目的探索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及微视野计(MP-3)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早期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POAG患者68例102眼(轻度POAG组45眼,中度POAG组36眼,重度POAG组21眼)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30眼为研究对象。分析4组间角膜生物力学参数、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MS)、固视稳定性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预测性能,并对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M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重度POAG组患者及对照组受试者4组间角膜第一压平时间(A1T)、第一压平速度(A1V)、第二压平时间(A2T)、最大压陷曲率半径(CCR)、角膜硬度参数(SP-A1)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OC分析得出其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734、0.873、0.675、0.521,其中A2T是对POAG预测价值较高的指标。黄斑区各象限及总体MS在对照组受试者和轻度、中度、重度POAG组患者间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均为P<0.05),中央及颞下象限MS最易受累。轻度、中度POAG组患者2°固视率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4°固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0、0.079),重度POAG组患者的2°、4°固视率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A2T与颞下象限MS呈正相关(P=0.010),CCR与各象限及总体MS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SP-A1与鼻上象限MS呈正相关(P=0.012)。结论POAG患者会出现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改变及黄斑区MS和固视稳定性的降低。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及微视野计检查均有助于对POAG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
    • 石冰洁; 李宛; 许康康; 韩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力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视力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有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且眼压控制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媛; 郝冰; 刘益帆; 冉文瑛; 朱冬梅; 孙兵兵; 王东伟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01/2021-04于我院诊断为POAG患者48例88眼。招募本院学生、职工及其他科室患者家属43例86眼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行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采用黄斑血管分割法进行黄斑区血管密度测定。根据黄斑区血管密度将POAG患者分为低血管密度组和高血管密度组,各24例。指导48例POAG的患者进行跑台负荷运动,比较高强度(76%~87%HRmax)、中等强度(64%~75%HRmax)和低强度(52%~63%HRmax)运动下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POAG组患者;与高血管密度组患者相比,低血管密度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均明显较高,体质量明显较低;低血管密度组和高血管密度组患者,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下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低强度和高强度有氧运动;收缩压和有氧运动是黄斑区血管密度的影响因素;以上比较结果均有差异(P<0.05)。结论:收缩压和有氧运动是黄斑区血管密度的影响因素,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低血管密度组和高血管密度组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