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89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1470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实用防盲技术、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08年全国医院感染控制、消毒管理(昆明)学术研讨会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文献由178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清华、王宁利、朱文锋等。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0 占比:2.7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1470 占比:97.26%

总计:32356篇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文趋势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研究学者

  • 彭清华
  • 王宁利
  • 朱文锋
  • 范肃洁
  • 李传课
  • 李莉
  • 钟珊
  • 孙兴怀
  • 富名水
  • 王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妍; 贾超; 张方顺; 王新宇
    • 摘要: 目的探究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超声乳化手术(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1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激光组与超声组,各59例。激光组给予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手术治疗,超声组给予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后视力水平及手术前后眼压水平、前房角度、前房深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手术后的视力水平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超声组眼压(12.02±3.57)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激光组的(16.08±4.35)mm Hg,前房角度(45.89±3.36)°、前房深度(3.57±1.03)mm大于激光组的(40.03±3.20)°、(3.01±0.9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低于激光组的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眼压有明显恢复,术后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 唐莉; 原慧萍; 唐广贤; 范肃洁; 卢岚; 周民稳; 谢琳; 聂昕; 张秀兰
    • 摘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形或切开,解决Schlemm管和小梁网功能障碍,重新开放房水引流通道,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既往多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治疗。然而,基于PACG的发病机制及其与POAG有共同的病理机制,Schlemm管手术是否可用于PACG的治疗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既往已有一些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单臂研究表明,各类Schlemm管手术联合白内障摘出和房角分离术在PACG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相关高质量、高循证等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望为PACG的治疗方式带来革新。
    • 董霏雪; 孙河; 刘旭; 樊晓瑞; 王丽媛; 赵爽
    • 摘要: 目的根据中医“体质九分法”,探讨原发性青光眼的易感体质,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应用治未病原则指导眼病临床治疗,重点关注易感体质人群,及早干预,纠正偏颇体质,以期最大限度保护视功能。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21年1月黑龙江省内患者,并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患者162例,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9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66例,其中高眼压型58例,正常眼压型(NTG)8例。根据“体质九分法”对162例患者进行体质分型,并探讨发病机制。结果黑龙江省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PACG患病率高于POAG,达到59.3%;在POAG患者中气郁质(占42.4%)、气虚质(占15.2%)、阳虚质(占10.6%)为偏颇体质中的前3位;在PACG患者中气郁质(占38.5%)、阳虚质(占18.8%)为偏颇体质的前2位,第3位为气虚质和阴虚质(占10.4%);在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体质患者65例(40.1%)、阳虚体质患者25例(15.4%)、气虚体质患者20例(12.3%)。结论原发性青光眼具有一定体质特征,气郁体质在青光眼患者中最常见,这一体质可能与青光眼的形成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 姜薇; 姜楠; 马静静; 封喆
    • 摘要: 目的:通过频域OCT (spectral-domain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的测量,比较早、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中黄斑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 GCIPL)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和视盘相关参数(ONH parameters)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了36例PACG眼的SD-OCT的检查结果。所有PACG眼分为早期[−6 dB 0.05)。晚期与中期PACG眼相比,上方和颞上黄斑GCIPL厚度明显变薄(p = 0.019, 0.049),下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p = 0.011)。早期与晚期PACG眼的黄斑GCIPL厚度和视网膜RNFL厚度之间均存在差异(p 0.05)。晚期与中期PACG眼相比,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和杯容积明显增高(p 0.05)。早期与晚期PACG眼的盘沿面积、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和杯容积之间均存在差异(p 0.05)。结论:PACG的眼底损害在中期、晚期进展明显,尤其上方和颞上黄斑GCIPL厚度明显变薄,下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与RNFL和黄斑GCIPL厚度相比,视盘参数存在差异。
    • 杨瑛; 李思媛
    • 摘要: 目的 探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该院6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研究组(34例,应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对照组(34例,应用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0,P<0.05);手术后,研究组视力(0.79±0.04)、眼压(14.09±2.13)mmHg、前房深度(3.89±0.31)m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3、9.133、15.510,P<0.05);手术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46.14±4.03)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8,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8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5)。结论 将超声乳化与IOL植入术联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明显改善,并且眼压降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曲圣家; 宫学武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经小梁切除术后复发且并发白内障后,经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1例老年性白内障合并PACG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比较术前、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数及PAS范围。结果术后BCVA≥0.6及0.3~0.05);PAS范围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96、-5.917,P<0.001)。结论小梁切除术后复发PACG并发白内障,经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使患者视力得到提高,眼压明显降低,粘连性关闭范围缩小且未损伤角膜内皮细胞,是一种值得应用的方法。
    • 张晨清; 陈洁; 刘灵颖; 宋仁欢
    • 摘要: 目的给予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对其中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分别为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眼压及前房深度、住院时间及费用、护理总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5.25±1.05)mmHg和(13.14±1.97)mmHg、前房深度分别为(2.14±0.29)mm和(2.07±0.15)mm,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53、17.096、16.213、34.049,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1.39±1.12)d和(4573.29±113.05)元,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0、25.024,P<0.05);护理总满意度为94.29%,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结论给予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眼压和前方深度、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治疗费用,还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
    • 蒙艳容
    • 摘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且病变具有不可逆性、遗传性特点,故一经诊断就需要予以积极的治疗。由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起病后视力在短时间内就会急剧下降,给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加重其身心负担,诱发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大幅降低,故予以良好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文章在收集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有关的文献报道后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概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措施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一综述,旨在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提供参考。
    • 胡晗; 王晓琴; 聂浩; 李洁
    • 摘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青光眼类型,全球发病率高且致盲性大,具有进行性不可逆发展的特点。PACG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不仅与眼部解剖结构的异常有关,如前房结构出现角膜小、短眼轴和浅前房等特征,近年研究还发现晶状体、虹膜、睫状体及脉络膜异常均与PACG的发病有关。另外PACG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心理应激因素亦有较紧密的关系,本文结合文献报道较为全面地从解剖特征、遗传因素、心理应激三个方面对PACG的发病机制做了简要论述,希望籍此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 顾喆瑶; 奚婷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65例(65眼)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PE)+人工晶体植入(IOL)+房角分离(VG)术组(A组,33例,33眼)和PE+IOL+小梁切除(TE)术组(B组,32例,32眼)。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前房深度(AC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患眼术前眼压、BCVA、A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患眼ACD、BCVA均升高,眼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患者患眼ACD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1,P=0.811);而A组患者患眼BCVA明显大于B组,眼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5,P=0.029;t=4.205,P=0.002)。术后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7,P=0.031)。结论PE+IOL+VG术及PE+IOL+TE术治疗均可达到一定的有效性,其中PE+IOL+VG术更容易获得较好BCVA,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而PE+IOL+TE术后眼压控制更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