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儿童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7220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吉林中医药、江苏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33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第五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暨2014年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学术交流大会等;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文献由40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燕惠、夏桂选、王晓燕等。

儿童抽动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2202 占比:99.79%

总计:72357篇

儿童抽动障碍—发文趋势图

儿童抽动障碍

-研究学者

  • 陈燕惠
  • 夏桂选
  • 王晓燕
  • 卫利
  • 吴敏
  • 张海军
  • 徐荣谦
  • 曹修亮
  • 王素梅
  • 陆小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雨灵; 张喜莲
    • 摘要: 儿童抽动障碍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病发病隐匿、病程缠绵且愈后容易反复,常对患儿的生活、社交、学习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根据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和本病的临床特点,许多医家认为儿童抽动障碍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从肝辨证施治常取得良好疗效。文章总结近五年从肝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研究,对其机理及方法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今后临床施治提供参考。
    • 李亚群; 王爱珍
    • 摘要: 目的:分析对抽动障碍(TD)患儿给予针刺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0例采用针刺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且依从性差的TD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析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并分别进行干预。干预组针对依从性差的原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宣教。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及返院治疗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包括患儿恐惧针刺、治疗效果欠佳、家长认为TD不需治疗、患儿学习紧张、经济原因、路途较远等。两组患儿各原因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患儿依从性差的原因有患儿畏惧针刺痛感、患儿学习时间紧张、家长认为不需治疗、路途较远。干预后,干预组返院治疗率为83.33%(25/30),对照组返院治疗率为56.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针刺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TD患儿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较多,结合实际情况对患儿及其家长实施针对性干预可提高返院治疗率。
    • 赵文霞
    • 摘要: 目的:研究耳针联合推拿治疗脾虚痰聚型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接收的脾虚痰聚型抽动障碍患儿72例,按电脑数字随机表法分作2组,对照组36例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6例予以耳针联合推拿治疗,对比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抽动症状改善情况、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喉中作响、张口裂嘴、耸肩摇头、精神不振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比对照组的75.00%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中的抽动类型、抽动频率、抽动强度、复杂程度、干扰程度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副反应发生率是5.56%,比对照组的22.22%低(P<0.05)。结论:耳针联合推拿治疗脾虚痰聚型儿童抽动障碍可有效缓解患儿病情、提升疗效,促进抽动症状改善,疗效确切,且治疗副作用少。
    • 王羽; 杨威
    • 摘要: 儿童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中医认为该病病位责之于肝,而肝风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肝脏、肝风在五行中属木并与五运六气岁运中的木运“发生、委和之纪”密切相关,通过对木运“发生、委和之纪”的气候、疾病特点分析,可知儿童抽动障碍在发生之纪,以肝气疏泄太过、化火动风的实证为特点,治疗应以清肝、平肝为主;在委和之纪,以肝气疏泄不及、虚风内动的虚证为特点,治疗应以清肺疏肝健脾为主。故重视岁运主病特点对儿童抽动障碍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王佳慧; 鲍超; 李建兵
    • 摘要: 总结吴旭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吴旭认为抽动障碍的病证特点为“肝风贯穿疾病始终,肝血耗损为其终末”,以“调肝息风”为治疗大法,创新性提出了“四辨一神”,即“辨体-辨病-辨证-辨经-调神”体系化诊疗方案。吴旭通过辨体、辨病、辨证、辨经,分侧重、分病程、分阶段论治本病,在疾病早期采用“调肝息风”针法,中期在此基础上针药结合,辅以活血化瘀之品,晚期在前期基础上尤重调神,重视心理干预,并根据患儿体质及中医证型进行加减配穴。在针刺手法上,吴旭强调以刺经筋为度。并附验案3则。
    • 梁芸; 朱沁泉; 张涤
    • 摘要: 目的研究健脾柔肝息风汤对抽动障碍(TD)模型大鼠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中多巴胺和环磷酸腺苷调节的磷蛋白(DARPP-32)、酪氨酸羟化酶(TH)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30只),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氟哌啶醇组和健脾柔肝息风汤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给药7 d,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大脑皮层各区形态结构和神经元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ARPP-32及TH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运动行为评分、刻板行为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柔肝息风汤可升高T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DARPP-32、TH的含量,从而调节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平衡,减少大鼠抽动症状的产生。
    • 刘聪; 刘传梅; 陈远金; 郑东梅; 杨柳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TD)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阿莫西林治疗T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信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4例T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阿莫西林胶囊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硫必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ADNaseB)相关值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抽动发作频率作为疗效评定标准,依据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评定患儿治疗前后的评分。采用Pearson分析YGTSS评分与ADNaseB平均几何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ASO阳性率和ADNaseB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ADNaseB平均几何数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YGT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分析,YGTSS评分与ADNaseB平均几何数呈正相关(r=0.715,P<0.05)。结论儿童TD的发生与GAS具有相关性,提示临床应对此提高重视,采用阿莫西林治疗儿童TD的临床疗效较佳,值得临床应用。
    • 刘娣; 张瑛
    • 摘要: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疾病,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确,且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人们对儿童抽动障碍又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通过参阅已有文献,对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1病因及发病机制,1.1遗传因素通过对TD患儿及其直系亲属调查研究发现,约3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TD患儿一级亲属患病率较正常人群一级亲属增加数十倍或数百倍,由此可见TD具有一定的基因易感性,但尚未证实其特定基因及遗传方式,有专家指出,该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有关[1]。
    • 王紫玄; 张雨婷; 沈雪薇; 贾敏; 布赫巴雅尔(指导)
    • 摘要: 儿童抽动障碍是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现代医学未能明确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也未能获得理想疗效。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基于肠道菌群来探讨本病或可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思路。
    • 司振阳; 张骠(指导)
    • 摘要: 儿童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一个或多个部位不自主、反复、突发、无节律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1]。本病常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等表现,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根据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体征特点,可将其归于中医学“小儿肝风”“小儿抽搐”“筋惕肉瞤”等范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