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2016年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2016年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6-09-23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它常常以近期记忆减退为首发症状,逐渐累及记忆、计算、定向、理解、思维等多种形式的认知功能,并影响甚至丧失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力.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目前在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生存质量和生命,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大病因.通过对10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根据其认知障碍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制定了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的综合护理措施,以观察其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相比常规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来说,实施康复训练更能加速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同时这也可能与动态分阶段和分期评估患者病情有关。此外,在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实施安全保护,可为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为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一定基础。经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QOL-AD评分均出现明显提高,而干预组提高更为显著。
  • 摘要:探讨老年谵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的方法和对策.针对老年谵妄患者记忆力差、语言障碍、空间定向障碍、失认、智能障碍、情绪不稳、幻觉、妄想等情况,容易出现跌倒、坠床、噎食、感染、意外伤害、走失、自杀或伤人等突发事件,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基础护理、安全护理、症状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风险,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文依据笔者多年从事临床护理经验,谵妄由于发病突然且病状波动大,因此护理人员在及时发现谵妄谵妄症状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发现,优秀的护理是成功干预谵妄的前提条件,采取多元化的干预包括教育、指导、照顾形式的改变可以减少谵妄的持续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致死率。但谵妄患者的护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此类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发现一些对谵妄患者有益的护理措施。
  •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宁波市北仑区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收集心理门诊初诊病例2336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关于精神与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初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患者以21~3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为478例(20.5%);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数最多,为756例(32.4%);以工人比例最高,为473(20.2%);90.5%的患者属于精神与行为障碍,其中以心境情感障碍最多,有749例(32.1%);不同年份、性别、学历以及职业与就诊类型间相关显著. 结论:综合医院心理门诊是精神卫生服务的另一种形式,其主要对象是心境障碍,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就诊类型与年份、性别、学历以及职业都存在关系.
  • 摘要:为了解在男女分开的封闭式病房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需求情况,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本文发现,在男女分开的封闭式病房内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51.6%)具有明显的性需求,且男女之间并无明显差异。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其性需求逐渐减少,渴望性生活的频度也减少。在有性需求的患者中仅有不足半数(41.86%)的能通过夫妻性生活的方式得到解决,近半数的患者(45.73%)仅能靠手淫来解决。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欲随住院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这可能与随年龄增大及体力日衰性活动减少;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性欲减退;以及长期住男女分开的封闭式病房,缺乏与异性交往,处于性压抑状态,久而久之性欲减退等有关。至于手淫患者例数较多,则估计与疾病导致婚姻破裂,寻求伴侣困难及长期住男女分开的封闭式病房等有关,部分患者则可能是受到他人影响所致。作者认为,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心理需求,亦应予以重视。
  • 摘要:齐拉西酮、利培酮、奎硫平、奥氮平、氯氮平与阿立哌唑是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容易导致女性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代谢综合征、肥胖症、糖尿病、心电图QTR间期延长与锥体外系症状等.充分了解所服药物的特点,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精神障碍治疗过程的护理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在护士正确及时地执行治疗方案,而且通过护士对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为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使患者早日康复.
  •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完整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通过后天的特殊教育辅导,对自闭症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帮助其在后天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矫治和孩子有效的沟通理解,达到能够进行生活自理,甚至是独立生活,并展示出良好的发展状态这样的个案不是没有,所以在这个成长阶段父母更要倾注更多地心血去帮助孩子,从小抓起,尽早干预,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的孩子彻底痊愈,但这些沟通的技巧和训练的矫治作用是不容忽视。
  • 摘要:研究宁波地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概况,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对宁波市七所学校的部分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共90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取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价值观差异显著,独生、非独生子女价值观差异显著,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显著.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一定差异,而初中生、高中生价值观还未定型,应理解尊重青少年学生,关心而不溺爱,严而有度,通过调整和改变一些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形成较为良好、获得社会适应和适合未来发展的价值观。
  • 摘要:目的:描述药物错误事件的分类、给患者造成的后果、造成给药错误的原因,探讨减少给药错误发生的管理对策.方法: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回顾性地对30例药物错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给药错误中护士低学历占67%低年资占80%;给药错误发生的时间段以中夜班为主,占73%;给药错误事件以给药对象错误为主,占60%;药物类别错误以口服药为主,占80%;错误发生后果占94%.结论:管理者应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所有的给药错误,对给药错误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减少给药错误事件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方法:选择15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2周脑卒中抑郁诊断分为抑郁组69例和非抑郁组87例,抑郁组根据入院时GCS评分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22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19例,分析血清FT3、FT4、TSH水平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结果:抑郁组血清FT3、TSH水平显著低于非抑郁组(P<0.05),抑郁组血清FT4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FT3、FT4、T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TSH与神经损伤程度呈负相关(r=-0.323,-0.334,P<0.05),FT4与神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305,P<0.05).HAMD评分与FT3、TSH呈负相关(r=-0.274,-0.319,P<0.05),HAMD评分与FT4呈正相关(r=0.235,P<0.05),HAMD评分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348,P<0.05). 结论:FT3、FT4、TSH水平与入院时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和脑卒中后抑郁及程度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康复管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11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管理,实验组接受社区康复管理,评价干预6个月后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服药依从性.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和PANSS总分均明显降低,两组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和PAN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WCST评分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均明显增加,持续性错误百分数明显降低,两组正确应答数、持续性错误百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MRSS量表依赖、活动力缺乏、社交不足、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两组各分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DS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两组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社区康复管理治疗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服药依从性.
  • 摘要:目的:通过对22例自杀、自杀未遂、自伤(简称自杀)精神障碍患者的案例进行追踪分析,并进行个案现场追踪,建立完整的精神障碍患者自杀防范体系,降低医院自杀等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方法:根据追踪方法学的原理,确立追踪小组成员与追踪路线,对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本院发生的22例自杀患者进行回顾性追踪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并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对自杀高危案例进行现场追踪,一年后评价医院自杀防范措施得分及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发生率及死亡率. 结果:医院各项自杀防范措施得分明星提高(p<0.05),自杀发生率为明显下降(p<0.05),自杀死亡降为0例. 结论:追踪法可以有效提高精神病医院自杀防范效果,降低自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勇气概念治疗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 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青少年焦虑抑郁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氟西汀片剂和丁螺环酮药物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的用药指导及饮食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勇气这一概念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ASLEC评分,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ASLCE评分总分为(22.7±13.6)分,与对照组患者(31.4±17.5)分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两组治疗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希望指数量表的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希望指数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 结论:在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患者中应用勇气这一概念,可以使患者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更小,拥有战胜负性生活事件的勇气和决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未来的希望水平,并且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调查温州地区不同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以利于制定更完善的干预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温州地区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4家、一级医院6家,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将与焦虑相关的10项评分,与抑郁相关的13项评分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参与调查护士172人,其中急诊科护士136人,专科护士36人;急诊科护士中三级医院61人,二级医院43人,一级医院32人.不同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对比中,一级医院护士焦虑评分高于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二级医院护士和三级医院之间焦虑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级医院急诊科护士抑郁评分高于二级医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三级医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抑郁评分高于二级医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的焦虑评分高于三级医院专科护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的抑郁评分高于专科护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温州地区急诊科护士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专科护士严重,不同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抑郁问题,以一级医院最为明显,其次为三级医院.管理部门应当拟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关怀政策,以利于其更好的服务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温州市精神科护士与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压力、人格特征对其职业倦怠影响的差异. 方法:应用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职业倦怠量表对温州市110名精神专科医院护士和103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两组对象职业压力、人格特征及职业倦怠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职业压力、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结果:1.与综合医院护士相比:专科医院护士在职业压力总分、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病人护理的得分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情绪稳定性这个维度的得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情感衰竭、去人格化的得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成就感的维度上的得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专科医院护士EPQ中的情绪稳定性对情感衰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环境及资源、情绪稳定性对去人格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护理专业及工作对低成就感有负向预测作用;综合医院护士的病人护理对情感衰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对去人格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病人护理、情绪稳定性、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对低成就感有负向预测作用. 结论:精神专科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程度高于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压力及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对温州市精神病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护士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差别. 方法:应用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职业倦怠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温州市110名精神专科医院护士和103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分层回归探讨职业压力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验证工作倦怠在职业压力对焦虑、抑郁症状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1、在专科医院护士群体中,职业倦怠在护理专业及工作、病人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对抑郁症状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工作环境及资源对焦虑症状关系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在病人护理对焦虑症状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在综合医院护士群体中,职业倦怠在护理专业及工作、病人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对抑郁症状关系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对焦虑症状关系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在管理及人际关系对焦虑症状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护士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职业倦怠在职业压力对焦虑/抑郁情绪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的情景记忆特点. 方法:纳入30例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进行情绪量表测评和情景记忆测试. 结果: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的数字广度测试和词汇流畅性测试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的自由回忆和延迟回忆得分分别为27.40±6.81和10.60±2.33低于对照组33.53±4.96和12.57±1.81,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而延迟再认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的学习能力差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差异(P>0.05). 结论:本研究提示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的情景记忆存在损伤.
  • 摘要:目的:分析酒依赖患者的复饮与慢性严重疼痛的关系.方法:评估243例出院后酒依赖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复饮和慢性严重疼痛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复饮和慢性严重疼痛的关系.结果:酒依赖患者的一年复饮率和慢性严重疼痛检出率分别为44%和30.9%.控制混杂因素后,慢性严重疼痛与复饮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独立关联(0R=2.56,P<0.001).结论:慢性严重疼痛是酒依赖患者复饮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男性汉族酒依赖认知异常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监测量表(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eal status RBANS)评估30例男性酒依赖患者和30例男性对照组的认知功能,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1、RBANS量表中词汇学习(F=90.279)、故事复述(F=14.696)、即刻记忆(F=46.266)、数字广度(F=7.213)、编码测试(F=36.006)、注意(F=22.044)、图形临摹(F=36.084)、线条定位(F=9.372)、视觉广度(F=37.527)、词语流畅性(F=16.263)、言语功能(F=16.672)、词汇回忆(F=83.007)、词汇再认(F=15.150)、故事回忆(F=12.016)、图形回忆(F=77.649)、延迟记忆(F=50.570)、RBANS总分(F=66.354)的比较显示,酒依赖组成绩较对照组差(P<0.01).2、相关性分析: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显示习惯性饮酒开始年龄与编码测试呈负相关(r=-0.364,P<0.05)、习惯性饮酒时间与线条定位呈负相关(r=-0.406,P<0.05)、成瘾时间与线条定位(r=-0.390,P<0.05)、词汇回忆(r=-0.452,P<0.05)、词汇再认呈负相关(r=-0.450,P<0.05)、总饮酒时间与词汇再认呈负相关(r=-0.411,P<0.05). 结论:酒依赖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异常.
  • 摘要:目的:了解男性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红细胞参数的关系. 方法: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监测量表(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eal status,RBANS)评估30例男性酒依赖患者和30例男性对照组的认知功能;检测2组被试的红细胞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1、酒依赖患者在于对照组在以下RBANS评估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刻记忆(F=46.10,P<0.01)、视觉广度(F=40.19,P<0.01)、言语功能(F=17.44,P<0.01)、注意(F=21.44,P<0.01)、延迟记忆(F=48.55,P<0.01)、RBANS总分(F=62.05,P<0.01);2、2组间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F=7.48,P<0.01)及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F=52.62,P<0.01)在差异;3、相关性分析显示酒依赖组红细胞数与延迟记忆存在正相关(r=0.475,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与言语功能(r=-0.362,P<0.05)、延迟记忆(r=-0.522,P<0.05)、RBANS总分(r=-0.445,P<0.05)存在负相关. 结论:男性酒依赖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红细胞参数对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影响.
  • 摘要:目的:调查综合医院急诊科女护士睡眠问题的检出率及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 方法:选取温州地区7所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女护士357例,用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特征,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PSQI总分>7为有睡眠问题),用工作内容问卷(JCQ)评估职业紧张程度,以JCQ问卷工作要求和自主程度维度评分的中位数(15和26)作为判断工作要求和自主程度高低的界值.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与职业紧张的关系. 结果:急诊科女护士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69.5%.护士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包括家庭收入自评低或很低(OR=1.36)、服用催眠药(OR=3.97)、三级医院工作(OR=1.73)、JCQ工作要求维度评分≥15(高工作要求)(OR=1.52)、JCQ自主程度维度评分≥26(低自主程度)(OR=2.23)和轮班制(OR=2.01). 结论:急诊科女护士睡眠问题检出率较高,高要求-低自主职业紧张特征的工作增加了其睡眠问题的发生风险.提示需改善不良的职业因素,以减少护士睡眠问题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类型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10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9例对照组.以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调查两组人群的童年创伤事件;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类型. 结果:(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CTQ-SF总分(t=4.962,P=0.000)及所有因子分[情感虐待(Z=-4.242,P=0.000)、躯体虐待(Z=-2.844,P=0.005)、性虐待(Z=-2.883,P=0.004)、情感忽视(Z=-3.591,P=0.000)和躯体忽视(Z=-3.535,P=0.000)]均高于对照组;(2)性虐待和阳性量表分,尤其偏执好斗症状呈正相关(r=0.347,r=0.425).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早期可能经历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经历过性虐待的患者则可能更易出现阳性症状.
  •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82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实验组(n=41),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实验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临床大体印象量表疾病严重程度评分(CGI)和QOL-100量表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前PANSS各项评分、HAMD评分、CGI评分和QOL-100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精神病理评分在治疗后24周时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2周和24周时阴性症状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2周时CGI评分低于对照组,QOL-100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应用阿立哌唑治疗后抑郁和阴性症状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阿立哌唑组60例,剂量范围10-30mg/d,利培酮组66例,剂量范围4-6mg/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小.结论:阿立哌唑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 摘要:目的:探讨剪纸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性应用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剪纸行为治疗3个月.以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作为评定效果的工具.结果:行为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剪纸行为可以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未服药儿童抑郁症的早期干预及疗效. 方法:将40例首发未服药儿童抑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不采用药物;研究组予以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术,对照组采用假性刺激.观察2个月,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的变化及差异,观察治疗前后抑郁情况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rTMS组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假性刺激组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rTMS组治疗后儿童抑郁量表(CDI)比较,总分较前减少,快感缺乏、负性情绪、低自尊、低效感及人际问题均较前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首发未服药儿童抑郁症,值得早期临床应用.
  • 摘要:老年人的失眠多由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结不行所致。都是从不同方面认识失眠,阐释失眠的营卫失调的病机,更强调老年人失眠的营卫失调是导致失眠的原因。围绝经期失眠一直是在围绝经期期间困扰女性的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力,影响日常活动、与家人及社会的关系,以致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药对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症的治疗有较大潜力,然而只有充分认识中医古籍对本病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发扬和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成果。从古籍中挖掘出一些条文论段来分析和理解古人对围绝经期失眠从营卫论治的思维,调和营卫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像景岳全书里面说的,不论何症“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起初,要依据痰邪多少适当加一些化痰药,或者直接用化痰理气药,待痰邪基本化开还是要以调和营卫为本。要不然也可能出现西医激素替代疗法的副作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西医,绝经的本质是卵巢中的卵泡耗竭或接近耗竭,由此引发的雌激素水平低落是绝经相关问题的根本原因,使用激素为治本,标为可能的其他原因,未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导致肿瘤多发。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及其成效.方法:以86例2014.1.1.~2015.1.1.之间在本院精神科接收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手段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分别实施的是常规护理和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及其治疗依从性.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后观察组在以上观察指标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科患者实时人性化护理能够明显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
  • 摘要:目的:讨论临床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干预价值,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13年3月到2014年2月100例,不干预;观察组:2014年3月到2015年2月100例,采取干预措施.观察接受护理干预患者,其临床跌倒的表现.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精神病患者的跌倒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改善.经过统计,观察组患者,共计跌倒21人,跌倒率为21%;对照组患者,共计跌倒42人,跌倒率为42%.患者在经过护理干预后,跌倒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且在依从性方面有所提升,证明临床护理干预的积极意义较大. 结论: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思想比较极端,因此容易陷入自我的思维困境,在日常行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跌倒的情况.患者在跌倒后,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创伤,也可能直接死亡,发生意外的概率较高.今后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跌倒的临床护理干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摘要:目的:了解枣仁安神胶囊和阿普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图的影响差异. 方法:用随机方法将62例失眠症病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枣仁安神胶囊组5片/晚与阿普唑仑组0.8mg/晚进行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测多导睡眠图. 结果:两组病人服药后的总睡眠时间及REM睡眠时间均有所延长,且睡眠结构有所变化,S2期睡眠减少,S3、S4期睡眠及REM睡眠比例增多,REM睡眠强度和密度均有所下降,REM活动量减少(均P<0.05).组间比较,除总睡眠时间有所差异,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枣仁安神胶囊和阿普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图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两者均对失眠症患者有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希望水平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60例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希望水平和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希望水平总分为(35.40±3.31);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不同住院次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希望水平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住院次数是希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希望水平受多因素影响,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通过各种干预措施来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从而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实践,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和技术服务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度和满意度,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市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要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减少精神疾病发生,继续深化心理一社会一医学模式的理念,促进疾病医疗与社区康复的联动,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规范诊治流程,提高综合医院医生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进一步加大精神卫生的投入力度,保障广大精神疾病患者的正当权益,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强化政府在精神卫生工作的责任,引导全社会更加重视和关注精神卫生,这对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 摘要:目的:连续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效果. 方法:选用76例住院抑郁症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连续护理干预,连续护理干预分为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时间轴点.于入组时及连续干预实施3和6个月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进行评定. 结果: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后的HAMD-17评分由对照组的28.7±4.8、22.5±5.1分别降低为21.1±5.3、12.6±4.9,表明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所改善;WHOQOL-BREF量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各项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连续护理干预模式的实施可以使抑郁症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直至疾病康复的整个过程中能得到医护人员的连续性管理与护理,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护士可以强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认知,并在实施过程中与医务人员共同根据患者个体特征不断修正完善干预计划,使护理服务更具专业性和可信度,使患者治疗更具规范性,从而达到更好的远期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状况.
  • 摘要:目的:调查绍兴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戒毒人员的情绪状况及童年创伤经历. 方法:对绍兴市强制隔离戒毒所140例ATS戒毒人员进行横截面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及心境障碍问卷(MDQ)调查戒毒人员的情绪状况;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调查戒毒人员的童年创伤经历. 结果:140例ATS戒毒人员中,84例(60%)存在情绪障碍,其中焦虑障碍24例(17.14%),抑郁障碍22例(15.72%),抑郁焦虑障碍共病27例(19.28%),双相障碍11例(7.86%),.有66例(47.1%)至少经历过1种童年创伤,存在最多的童年创伤是躯体忽视60例(42.9%),其次为情感忽视23例(16.4%),再次是性虐待18例(12.9%),情感虐待及躯体虐待相对较少. 结论:在ATS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共病情感障碍现象普遍存在.对该类人员情感状况给予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将促进其心理健康,从而减少海洛因的再次使用,更好的回归社会和生活.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暴力攻击对低年资护士造成的心理影响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58名护士遭受精神科暴力攻击的伤害事件,其中低年资护士遭受暴力攻击为42名,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遭受暴力攻击后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影响.结果:引起暴力攻击的原因有护士方面的原因也有患者及其家属方面的原因,护士的心理反应主要有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及悲伤等.结论:低年资护士遭受精神科暴力攻击后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干预及防暴技能培训,能有效缓解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精神科暴力攻击,更好地开展工作.
  •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工作的主要心理压力,从而设法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本院五年内入职的低年资护士进行心理压力调查.结果:精神科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源的主要存在于:自我价值感下降、沟通能力不足、压力应对技巧欠缺、安全感缺乏、安全防护能力薄弱等问题.结论:建议精神病医院应重视精神科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从管理角度减轻或消除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从而使精神科低年资护士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心态进行工作,使其以最佳的心身状态投身护理工作以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85名精神科护士进行工作疲溃感和工作源压力的调查问卷,分析导致精神科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相关因素.结果:造成精神科护士工作疲溃感的因素有患者不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工作环境差、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不合理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等.结论:精神科护士由于面对特殊的患者,情绪疲溃感、工作冷漠感和工作无成就感程度较大,不利于护士的身体健康.
  •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咨询师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4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及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在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焦虑(t=2.24)和抑郁(t=5.32)情绪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咨询师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危机干预中起明显的作用.
  • 摘要:目的:比较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性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40例)和氟西汀组(40例),观察8周.应用亚利桑那性经验量表(ASEX)评定性功能情况,同时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观察疗效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第2、4、6、8周ASEX评分米氮平组得分显著低于氟西汀组,自第2周末始,两组与基线时比较ASEX得分均有显著下降.疗效观察发现,治疗8周末米氮平组有效率78.9%,痊愈率55.3%,氟西汀组有效率66.7%,痊愈率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周末,米氮平组HAMD17评分显著低于氟西汀组,而第2、4、6、8周末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6、8周ASEX评分米氮平组得分显著低于氟西汀组(均P<0.01),自第2周末始,两组与基线时比较ASEX得分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米氮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1%,氟西汀组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米氮平对首次发作抑郁症的性功能的改善优于氟西汀,或引起性功能障碍少于氟西汀.两者疗效相似,但第2周米氮平起效较氟西汀快.总体不良反应相似.
  • 摘要:目的:1、研究首发老年男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男性健康老年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采用开放性比较研究的方法,共观察8周.按纳入标准,纳入43例首发的老年男性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40例健康老年男性(对照组).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数字广度-顺背(Digit Span-Forward Task,DSF),数字广度-倒背(Digit Span-Backward Task,DSB),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对两组认知功能进行测评,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对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组经艾司西酞普兰片(来士普)治疗8周后,再次评估相关量表.使用老年抑郁症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评定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等对资料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研究组治疗前的认知功能较对照组差(P<0.01),日常生活能力下降(P<0.01).治疗后部分认知功能较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较前提高.治疗后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仍差(P<0.05).2、研究组治疗前GDS评分与MMSE、DSF评分呈负相关,与ADL评分呈正相关,与病程等均无相关性(P>0.05);ADL评分与认知功能(除DSB外)呈相关性(P<0.05).3、研究组治疗后的GDS减分率与认知功能改善也无相关性(P>0.05). 结论:首发老年男性抑郁症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注意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治疗后,认知功能损害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仍未完全改善.首发老年男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与抑郁症状改善无相关性.
  • 摘要:目的:观察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性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12例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阿戈美拉汀组(n=58)和米氮平组(n=54),阿戈美拉汀组接受阿戈美拉汀治疗,米氮平组接受米氮平治疗,治疗持续8周,基线及治疗第1,2,4,8周末用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患者的抑郁状况,同时用亚利桑那性体验量表(ASEX)评定患者的性功能,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8周末阿戈美拉汀组和米氮平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6.9±3.7)(7.8±3.4),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是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t=1.337,p=0.184).治疗前阿戈美拉汀组和米氮平组男性的ASEX评分分别为(13.5±3.3)(13.0±3.1)(t=0.825,P=0.411);女性分别为(12.8±3.5)(13.1±2.8)(t=0.179,P=0.859),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末阿戈美拉汀组男性、女性ASEX评分分别为(10.8±2.5)(10.5±2.4),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米氮平组男性、女性ASEX评分分别为(18.2±4.5)(19.1±4.1),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两组男性、女性研究对象间ASEX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末两组性功能障碍例数分别为8例(13.8%)和22例(40.7%),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x2=4.35,p<0.05). 结论: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同时对抑郁症患者的性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残留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年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结合全病程管理模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1年.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别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研究组采用利培酮+社交技能训练(SST)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培酮治疗. 结果:与基线比较,研究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ADL及SDSS总分在治疗后3、6、9、12月末均有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12月末研究组PAN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9、12月末PANSS阴性症状分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不同时点ADL、SDSS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利培酮片+SST治疗较单用利培酮治疗更能早期改善残留期精神分裂症的总体病情和阴性症状,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其社会功能缺陷.
  • 摘要:在原有的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的基础上,便于临床更加客观、准确筛选出高危跌倒患者,本院改良了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细化,增加了评估细则,应用在老年精神科住院病人,突出了跌倒风险因素中存在的重点问题,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早期干预,细化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筛选高危患者,并关注单个风险因子对于发生跌倒的风险性,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瘦素水平与抑郁症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符合DSM-Ⅳ的抑郁症患者80例(男女各40例)作为患者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以80名健康人群(男女各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来测两组患者的血浆瘦素水平. 结果:1.抑郁症组男性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为(20.23±14.78)ng/ml,抑郁症组女性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为(41.73±16.25)ng/ml,对照组男性血浆瘦素水平为(15.34±8.23)ng/ml,对照组女性血浆瘦素水平为(33.68±13.45)ng/ml,不同性别的血浆瘦素水平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女性血浆瘦素水平要高于男性血浆瘦素水平.抑郁症组的血浆瘦素水平[(37.68±17.90)ng/ml]高于对照组[(27.87±16.88)ng/m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抑郁症组的血浆瘦素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呈正相关(r=0.7653,p<0.05).3.血浆瘦素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下因子呈正相关:焦虑/躯体化(r=0.4325,p<0.05);睡眠障碍(r=0.4271,p<0.05). 结论:(1)女性的血浆瘦素水平要高于男性的血浆瘦素水平.(2)抑郁症组患者的血浆瘦素水平要高于健康人群,瘦素水平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焦虑、抑郁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就治本院心身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认知行为治疗加药物治疗组)40例,对照组(药物治疗组)40例,观察时间为4周.通过多导睡眠图(PSG)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4周后整夜的睡眠进程、睡眠结构进行分析比对,通过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焦虑及抑郁水平进行评定对照.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N3、REM睡眠比例分别为:(388.21±27.41)、(85.51±1.68)、(19.55±2.31)、(15.98±2.38),对照组分别为(354.34±25.17)、(73.37±1.48)、(14.02±2.41)、(14.10±2.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71、2.983、2.742、4.587,均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HAMA、HAMD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2周、4周HAMA量表的评分分别为:(7.78±3.24)、(5.94±3.54)、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0.53±4.42)、(8.22±3.61)、2组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4、5.447、均P<0.05);实验组患者2周、4周HAMD量表的评分分别为:(13.12±2.55)、(9.11±2.21)、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8.34±3.33)、(12.87±2.34)、2组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4、3.987、均P<0.05). 结论:通过PSG的监测指标显示:实验组患者睡眠质量提升高于对照组;通过HAMA、HAMD量表分比较显示:实验组量表减分率始终高于对照组,表明认知行为加药物治疗起效快且改善焦虑、抑郁的症状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由于异常的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引起的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已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研究报道,但是在脆性X综合症患者(FXS)上的相关研究还相对缺乏. 方法:收集了来自15个FXS患者和15例健康受试者的静息态脑电图数据. 结果:FXS患者表现出更大的γ频带功率,并与社会交流量表分数相关.其次,观察到对于θ与γ波段振幅耦合(FXS强于健康受试者),而对于α与γ波段振幅耦合(健康受试者强于FXS). 结论:对于FXS,更大的γ频带功率反映了患者大脑皮质异常兴奋.另外增加θ与γ波段振幅耦合可能是对减弱的α与γ波段振幅耦合代偿性抑制机制.这些研究结果对促进药物开发和个性化治疗相关的神经元兴奋性的神经发育疾病提供有用的转化标志物.
  •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纳入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前后使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团体心理治疗后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定得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促进社会功能改善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康复联合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2016年3月精神科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精神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精神康复联合家庭干预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价患者的自我效能,生存质量量表(QL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症状及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998,p=0.02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精神康复联合家庭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喹硫平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双相抑郁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喹硫平口服,观察组采用喹硫平联合帕罗西汀口服,治疗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和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的评分结果;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6周后的总有效率为70.83%,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的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评分结果为(14.01±2.9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8.07±3.0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结果的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喹硫平联合帕罗西汀可有效抑制双相抑郁发作,同时避免诱发躁狂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 方法:对67例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为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组(研究组);另1组为帕罗西汀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入组时进行HAMD-17、HAMA及SCL-90评定,以后每2周评定HAMD-17、HAMA、SCL-90、TESS,共治疗、观察6周,结束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结果:入组时,2组患者HAMD、HAMA、SCL-90躯体化因子分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第2周开始,研究组HAMD得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4周和第6周时差异进一步扩大,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HAMA、SCL-90躯体化因子得分在第4周时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6周时两项差异亦进一步扩大,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对照组副反应发生率为26.47%,两组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明显严重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产生. 结论: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可加快症状缓解,提高治疗效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产生.
  • 摘要:目的:观察亲情护理方法在焦虑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焦虑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应用亲情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亲情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37.6±10.5)比对照组(52.8±11.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亲情护理能有效缓解焦虑症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满意度,和谐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专科医院新入职护士的自我和谐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和谐的主要因素,为医院今后的岗前培训和入职后的规范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应付方式问卷》对本院新入职的137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精神专科医院新入职护士最常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类成熟型应对方式,其次是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的不成熟型应对方式;精神专科医院新入职护士自我经验不和谐低于大学生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我经验不和谐与自责、求助、幻想、逃避及合理化存在正相关;自我灵活性与问题解决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自我刻板性与求助、幻想、合理化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自我和谐总分与求助、幻想、逃避、合理化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正相关,因此医院的岗前培训和入职后的规范培训和岗前教育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新入职护士应用积极应对方式的能力,促进自我和谐.
  •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且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大疾病负担.在中国,抑郁症的月患病率为6%(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是男性的2倍),高患病率不仅给个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笔者在住院抑郁患者开展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经历,结合团体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新进展,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较,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促进患者正性情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等。但是国内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得不到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开展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以满足更多的患者需求。通过确立住院团体目标,并进行适当的技术调整可以最大化团体行为认知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焦虑症与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确诊的焦虑症患者62例(焦虑症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40分)、健康研究对象60例(健康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率(HR)、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心率的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极低频功率(VLF)及内分泌指标的差异. 结果:焦虑症组患者的HR值显著的高于健康组(P<0.05),焦虑症组患者的SDNN、LF、HF及VLF值均显著的小于健康组患者(P<0.05);焦虑症组患者的COR、TSH值显著的高于健康组(P<0.05),焦虑症组患者的T3、T4测定值与健康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组患者的COR、TSH值与SAS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焦虑症组患者的SDNN、LF值与SAS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焦虑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其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焦虑症病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摘要:非器质性失眠症(ICD-10),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包括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睡眠质量差,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至少3次/周,持续1个月(3个月,DSM-5)以上,提出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第三人称提问,苏格拉底式提问,日记和思维记录,识别自动思维,评估热点想法,选择替换的想法,应对卡,行为实验,改变想法。
  • 摘要:慢性失眠是一种复杂且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失眠障碍的现代医学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目前国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物,部分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及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1],其疗效确切,但常有无可避免的不良反应.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药治疗治疗失眠障碍历史悠久,疗效肯定,以其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药理作用发挥独到的优势.本研究拟从睡眠质量、伴随症状、副反应、依从性等多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失眠障碍具有独特优势,与西药结合治疗具有增效减毒作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好地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失眠障碍患者更大程度的获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 摘要:介绍了康复医学的有关概念,总结了康复医学工作现状以及心理康复的意义与作用,提出在康复领域开展心理康复的建议,包括增加人员配备,联合诊疗,健康教育以及行为训练。
  • 摘要:通过介绍痴呆的防治现状,总结了行为改变与痴呆的关系包括改善睡眠,改变饮食习惯,运动,以及认知训练,痴呆的预防要围绕以下两种新的思维模式来展开:首先,该综合征并非是由单一路径所致的单一疾病;其二,该疾病的开始时间,远远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时间(如运动,不积极参加,可能就存在认知问题了)。
  • 摘要:社交焦虑障碍是指患者在社交场合与社交操作中出现过分的焦虑、害怕,有一种不能胜任、困惑、尴尬和羞辱的感觉,甚至出现回避行为,通过介绍其行为,提出了评定社交焦虑障碍的自评量表,干预手段有药物及非药物方法,尤其是认知行为小组治疗。
  • 摘要:目前全球一个普遍共识是,可预防的慢性病与不健康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因果关系,为此通过有效的行为干预来帮助个体改变他们的行为已经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为干预策略就是健康教练技术(HWC)的应用,Wolever(2013)通过Pubmed数据库在2003~2012期间共检索出800篇健康教练的相关文献,最后识别出284篇实证研究为主的文章,这些文章中2003年之前仅有22篇,而在2010~2012期间就有152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健康教练技术的迅速普及.Jordan(2015)等则提出了美国健康教练技术国家认证和培训标准以进一步规范健康教练的循证实践和专业培训工作.在健康教练背景下提供的健康信息,需要注意获得提供信息的许可。也就是说,需要事先征求服务对象是否需要一些健康信息,这种征求许可,由当事人来决定是否接受健康信息本身就具有强化当事人责任意识的作用。做提供的信息需要采用“暂时”“存在其他可能性”的态度,而非视作理所当然的事实。
  • 摘要:Correspondent with the Big-Five model Has it culture root(Hongloumeng) Governs behavior and emotion Intelligent scale items Bipolar disorders:mania,depression,with Intelligent scale Predicting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Cultur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clinical difference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all over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Cultur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nught contribute tothe clinical difference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all over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One cultural oriented Chinese Adjective Descriptors ofPersonality (CADP) designed to measure normalpersonality traits, might be specificallyassociated withdiffer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functioning styles.
  • 摘要:混合特征与双相谱系障碍的关系,分析了单相抑郁与双相混合状态的区别,混合发作的治疗主要药物仍为抗癫痫药、锂盐和抗精神病药,丙戊酸钠治疗混合发作较锂盐则起效更快、更有效,美国FDA批准治疗混合发作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包括:一阿立哌唑、阿塞那平、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
  • 摘要:介绍了APA指南抑郁症治疗各阶段的10条推荐提示,更多关注患者的选择,更多体现患者参与各个阶段的患者参与,治疗前-患者治疗偏好对治疗结果的影响以及治疗中-依从性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治疗后-患者自评与临床治愈。
  • 摘要:疾病儿童行为问题一般认为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Walton H,1985),行为问题有:攻击、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纵火等;情绪问题又称神经症性问题,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关系困难等.美国教育界常用的定义与学校恐怖有关的躯体症状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不合适的行为和情感人际关系不好学校学习存在问题,社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改善患儿交往行为方面的困难,教会他们与同伴相处的技能,促进儿童与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培训内容包括会谈技巧,与人分享信息和提问的技能,加入到小组中去的技能,如何交朋友并维持友谊,劝说别人以及协商的技能,采取中性或幽默的方式对待别人的戏弄,以及如何与成人相处等。
  • 摘要:目的:了解中年人群的气质性乐观结构和年龄差异.方法:采用生活定向测验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某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中年人群共48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年人群同时存在高乐观(9.0±1.9)、高悲观(7.6±2.3)特点.高低乐观组和悲观组在生活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14.5,t=22.1,p≤0.001).结论:气质性乐观在中年人群中呈现两维特征.
  • 摘要:慢性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经常遭遇无法坚持服药、难以改变行为的瓶颈,而焦点解决教练技术以其简单易学、起效快速、积极正能的特点能够帮助患者提高主观能动性,提升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慢性病自我管理支持效果.笔者通过对该项技术框架的构建、技术路径的制定,对焦点解决教练模式应用在慢性病自我管理的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文章同时也对焦点解决教练模式的应用趋势和今后研究方向做了简要阐述,以期为更多的健康管理工作团队提供技术干预的策略参考.
  • 摘要:职业人群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和健康状况差的困扰.工作压力过大可引发各种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恶性后果如高血压、焦虑抑郁、社交障碍、过劳死等,同时也导致企业组织隐形缺勤行为增多和影响工作绩效.笔者梳理了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共同合作创建"公职人员心理健康促进共建基地"关于开展健康员工帮助计划(HEAP)的团体训练及其策略制定,同时分析了实际应用过程的所存问题和今后趋势,HEAP的团体训练有可能适用于国内的疗休养机构为各类特定人群以及范围更广的企事业员工提供在疗休养基础上的综合健康促进服务,其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将有赖于更多的技术团队参与进来,以期获得更多的获益样本和应用经验。
  • 摘要: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因为整合了病理学指标和幸福感指标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双因素模型对人群的筛查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但它对人群的预测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大学新生的幸福感维度和病理学维度进行测量从而建立双因素模型.另外收集大学生第一学年的德育和智育成绩,考察双因素模型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双因素模型对中国大学生的筛查分类与以往研究类似.另外,双因素模型分类下的四组人群在德育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双因素模型在中国大学生中同样适用,并且对德育成绩有很好的预测性.
  • 摘要:目的:探讨焦点解决式团体治疗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与可行性. 方法:来自高校的50名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SAD焦点解决式团体治疗,对照组仅进行等待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后都采用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评估. 结果:(1)在基线评估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在LSAS总分与各因子分、GSES总分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前后,对照组LSAS总分、各因子分和GSE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后LSAS总分、回避总分、社交回避与操作回避因子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恐惧总分、社交恐惧与操作恐惧因子分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焦点解决式团体治疗可以改善SAD患者的回避行为,是一种在SAD患者中值得尝试的团体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构建一个符合基层医务人员特点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管理. 方法:采用心理选拔、心理教育和心理维护三大模块对杭州市余杭区两家基层医院的216名医务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管理.使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统计分析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对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 结果:由于A院职工的心理健康基线水平好于全国成人平均水平,在实施心理健康管理前后SCL-90结果差异不显著,但进行个体心理咨询的职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药物治疗职工已恢复工作,效果良好;B院职工情况符合以往关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研究结果,在模式实施后,B院职工SCL-90测评的阳性项目均分显著下降. 结论:本研究所建构的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确能有效维护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记忆源检测能力的差异,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症状可能的认知加工机制. 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6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然后对所有受试者使用源检测范式进行测试.比较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再认和源检测指标(ACSIM). 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平均条件化源辨别测量(ACSIM)低于正常组(P<0.05),患者组将想象的归源为听到的错误率高于健康对照组,ACSIM与PANSS量表阳性分量表评分正相关.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源检测能力受损,患者的一些症状(如妄想、幻想)可能与内部信息的外部归源偏差有关.
  • 摘要:TD是一种服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常见的运动障碍,DSM-V建议:暴露于抗精神病药物大于3月出现的运动障碍需要考虑TD。老年人的标准更短,只要暴露超过1个月就要考虑TD。但是临床上暴露本案患者在给予奥氮平、帕利哌酮缓释片等药物以及MECT治疗后,其幻听症状仍存在;应用维生素E和异丙嗪系统治疗TD,其改善不明显。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心理领域的非侵人性神经电生理技术,采用高频rTMS刺激前额叶能够缓解幻听症状已经见于之前的许多研究。本案患者在给予奥氮平、帕利哌酮缓释片等药物治疗以及MECT后,其幻听症状仍存在,同时在应用维生素E和异丙嗪治疗后仍然存在明显的TD症状;为减轻患者幻听症状,联合了高频rTMS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幻听得到缓解,而TD也得到控制。rTMS在治疗帕金森病上已经有较多研究证实有效,而TD的症状与帕金森病存在许多类似,两者在机制上与多巴胺受体均密切相关。所以很容易让人期待rTMS治疗TD的效果。未来rTMS治疗TD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多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治疗效果。
  •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无痛、非侵入性、高耐受性治疗难治性抑郁的方法有大约20年的历史.2008年被美国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做为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选择.但是rTMS的疗效一直被认为是温和的,一项系统综述中收集了29项高频rTMS刺激左侧DLPFC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1371名患者,结果显示接受高频rTMS刺激治疗的有效率是29.3%,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10.4%.虽然两组的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可以看到治疗组的有效率仍然不到30%.在这项研究中探讨了“标准5cm”定位方法和磁共振导航精准定位法在刺激部位上的差别。发现采用“标准”的定位流程并不总能准确刺激到DLPFC上,在个别患者身上这种差异是较大的。两种定位方法平均距离为17.42±9.62mm。导航定位的DLPFC平均距离M1 64.33±9.85mm。这与之前有关的研究结果相仿,提示实际的DLPFC位置与传统定位方法比较起来位置更加靠前。另外,本研究中TMS治疗次数超过5次的患者中在TMS治疗结束时全部有疗效,其中治疗次数较少的患者,在通常认为药物起效时间未到的情况下抑郁评分也有显著下降。
  • 摘要:儿童孤独症是广泛发育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动作刻板或重复为主要临床特征,男孩多于女孩,笔者对一例患儿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康复训练,在模仿能力、语音交流、目光对视、认知理解等方面,本研究的个案训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要取得更大的效果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需要老师、家长与社会共同配合。对儿童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最最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家长在一起,在机构或医疗部门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老师则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让这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作为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要接受现实,调整心态,多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训练方法,如听觉统合治疗、感觉统合治疗、可视音乐治疗等综合干预治疗,用行动去诠释爱。
  •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Digital Deliver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dCBT-I)失眠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与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48例,利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n=74)和对照组(n=74),研究组给予dCBT-I干预,对照组给予个体、面对面CBT-I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各因子分、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于基线和第2、4、6、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1)2组患者在基线和治疗8周末PSQI、PHQ-9、GAD-7总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主观睡眠质量(Subjective Sleep Quality,SQ)因子分基线与8周末差值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催眠药物使用频率(Used Sleep Medication,USM)、日间功能障碍(Daytime Dysfunction,DF)因子分基线与8周末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第2、4、6、8周末入睡时间(Sleep Onset Latency,SOL)、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因子分持续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6、8周末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催眠药物使用频率、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持续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8周末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Sleep Disturbance,SD)因子分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个体与网络CBT-I对失眠障碍患者都是有效的,尤其在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方面起效早,后者在减少催眠药物使用频率和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前者.
  • 摘要:目的:探讨硫必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抽动障碍疗效是否优于单用硫必利. 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80例慢性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和Tourette氏综合征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硫必利治疗(药物治疗组,43例)、硫必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37例),在治疗第0、4、12周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分,比较两组间的抽动症状及社会能力改善. 结果:治疗4W时药物组26例有效(60.5%),6例显效(14.0%);联合组20例有效(54.1%),12例显效(32.4%)组间无显著差异(P=0.10).治疗12W时药物组29例有效(67.4%),8例显效(18.6%);联合组17例有效(45.9%),17例显效(45.9%),联合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31).治疗4W时两组的CBCL社会能力总分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治疗12W时社会能力总分与治疗4周及基线水平比较均提高. 结论:联合组短期疗效与药物单用相当,中期疗效优于药物单用;社会能力改善发生在抽动症状改善之后.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酸枣仁汤对焦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并与健康睡眠者30例作对照.治疗组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汤150ml(0.25g/ml),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给予劳拉西泮1mg,早晚2次口服,疗程为4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的失眠严重指数(IS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H、ACTH、CORT及α-MSH水平. 结果:ISI评分: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2周、4周后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4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SI减分率:两组治疗2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SAS评分: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2周、4周后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但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SAS减分率:两组治疗2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CRH、ACTH、CORT水平: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健康睡眠者明显升高(P<0.01),治疗4周后明显下降,并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中,治疗组ACTH、CORT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α-MSH水平: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健康睡眠者明显下降(P<0.01),治疗4周后明显升高,并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味酸枣仁汤可改善焦虑性失眠患者的焦虑水平和失眠严重程度,有效调节内分泌紊乱可能是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军事飞行人员防御与应对的关系及其对外显自尊的影响. 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及自尊量表对107名军事飞行人员进行测评及统计分析. 结果:年龄、军龄、军衔、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及受教育程度对军事飞行人员外显自尊的差异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军事飞行人员外显自尊与积极应对负相关(r=-0.344,P<0.01),与消极应对及不成熟防御正相关(r=0.369、0.455,P<0.01),有统计学意义;不成熟防御不仅对外显自尊有直接路径影响效应(Beta=0.316,P<0.01),而且还作为应对的中介对外显自尊有间接路径影响效应(Beta=-0.087、0.105,P<0.01). 结论:军事飞行人员外显自尊受防御与应对的影响,且不成熟防御在该影响模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特征.方法:对失眠症患者的认知和行为特征及与失眠症有关的问题作一概述.结果:失眠症患者与睡眠正常者,在人格、认知活动和应对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结论:应全面认识失眠症患者的个性特征,早期心理干预,从心理生理抑制模型、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等角度理解患者,应用认知行为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目的:探讨社交焦虑个体的个性特征及其优势,为更好的帮助社交焦虑个体提供依据. 方法:抽取484名高校一年级学生,采用16项人格因素、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1)与非社交焦虑组学生相比,社交焦虑组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有恒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实验性和独立性这8个因子上没有差异;(2)与非社交焦虑组学生相比,社交焦虑组学生在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和敢为性四个因子上低分的学生更多(p<0.01);在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三个因子上,得高分的学生更多(p<0.01);在自律性因子上得高分的更少(p<0.05);(3)中度以上社交焦虑组学生在独立性上得高分的学生更多(p<0.01),在实验性上得低分学生更多、高分学生更少(p<0.05). 结论:社交焦虑者虽有多方面的不足,却可能有谦逊、通融、恭顺、严肃、审慎而冷静的优势,中度以上社交焦虑者可能有尊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独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而不依赖别人的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家庭功能的特征. 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家庭功能问卷对138例经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5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家庭功能进行比较. 结果:(1)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方式中投射(3.52±1.04)vs(2.43±0.97)、被动攻击(4.40±1.38)vs(3.03±1.05)、抱怨(4.40±1.38)vs(3.03±1.05)、幻想(5.19±1.85)vs(3.42±1.75)、分裂(4.51±0.89)vs(3.64±0.806)、退缩(5.69±1.45)vs(3.72±1.18)、躯体化(5.13±1.26)vs(3.36±1.39),中间型防御方式中反向(4.85±0.98)vs(3.26±0.76)、解除(5.49±1.09)vs(4.26±1.13)、回避(5.18±1.19)vs(4.24±1.02)、利他(4.83±1.39)vs(3.26±1.65)、隔离(4.28±1.06)vs(2.87±1.11)、否认(5.35±1.09)vs(4.39±0.91)、交往倾向(5.46±1.29)vs(4.05±1.49)、期望(6.80±1.51)vs(5.09±1.88)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患者组成熟防御方式中压抑(4.99±1.61)vs(6.50±1.75)、幽默(3.80±1.17)vs(5.10±1.12)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患者组得到的主观支持(18.12±2.64)vs(22.81±4.45)、客观社会支持(10.273±2.24)vs(12.61±3.27)、支持总分(35.19±5.27)vs(42.34±8.38)以及支持利用度(7.28±2.32)vs(9.26±2.18)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组的家庭总体功能(2.23±0.09)vs(1.89±0.10)、问题解决(2.15±0.19)vs(1.64±0.16)、沟通(2.17±0.15)vs(1.71±0.14)、角色(2.18±0.13)vs(1.72±0.13)、情感反应(2.29±0.12)vs(1.76±0.16)、情感介入(2.30±0.16)vs(1.86±0.21)、行为控制(2.36±0.14)vs(1.87±0.16)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
  • 摘要:目的:探索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文拉法辛对抑郁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临床痊愈的干预作用,以及对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91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单用文拉法辛)45例与针药组(针刺联合文拉法辛)46例,连续治疗8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后抑郁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临床痊愈情况,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结果(DA)水平. 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药物组、针药组治疗后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阻滞及睡眠障碍等5个因子分降低(P<0.01);与治疗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等2个因子分降低(P<0.01或P<0.05),临床痊愈率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药物组、针药组血清5-HT、NE、DA水平降低(P<0.01);与治疗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血清5-HT、NE、DA水平升高(P<0.01). 结论: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更有利于缓解患者残留症状、提高临床痊愈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方面提高血清5-HT、NE、DA水平有关.
  • 摘要:酒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并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精神障碍,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HO的统计,全球估计有20亿饮酒者.中国几项全国性饮酒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酒精饮料消费急剧增加,过度饮酒所导致的各种问题也与日俱增,截止2012年对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国几大城市的精神疾病调查显示,酒精滥用已经和焦虑症、抑郁症位列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榜首.酒依赖的应激状态不仅对HPA轴各激素分泌造成影响,还作用于免疫系统。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SNS)是人类主要的应激反应系统,大脑和免疫系统也是通过他们联系的。当人处于应激状态时,HPA轴激活,下丘脑释放CRH,作用于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又作用于肾上腺释放糖皮质激素。交感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调节无意识的功能保持正常。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应对应激。中枢神经系统整合了酒精对HPA轴和神经免疫系统的影响。例如TNF-α,IL-1β,和IL-6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HPA轴和SNS影响释放。同样,CRH对免疫细胞的作用,调节炎症免疫反应,是通过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调节抗炎细胞受体实现。
  •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酒依赖患者饮酒渴求的影响; 方法:选取145例酒依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阿立哌唑组(n=76)及对照组(n=69),研究组予阿立哌唑片(10~15mg/日),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随访半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3、4、5、6个月评定根据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判断治疗前后患者饮酒渴求强度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复饮率、累积戒酒时间及矫正累积戒酒时间、饮酒量的差别;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立哌唑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降低(F=27.048,P=0.000)、累积戒酒时间及矫正累积戒酒时间均较长(F=4.452,P=0.049)、复饮率较低(H=1.027,P=0.311)、饮酒量下降(x2=6.422,P=0.040); 结论:阿立哌唑有利于降低酒依赖患者的饮酒渴求、延长戒酒时间,降低复饮率及饮酒量,这为探索酒依赖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气质类型,了解与ADHD儿童气质的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中国学龄儿童气质量表(CSTS)对115例6-12岁ADHD儿童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测查,同时采用自制儿童生长发育调查表,内容包括儿童家庭情况、母亲妊娠期和围产期、儿童出生发育的既往史和现病史三大部分,由家长填写,分别对115例ADHD儿童及115例正常儿童进行评定. 结果:ADHD儿童气质维度9个因子分中有8个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在活动水平、坚持度、注意分散度等三个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趋避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节律性、适应性、情绪本质、反应强度、反应阈等5个维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DHD儿童气质类型以难养型为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9,P<0.05).单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的职业、学历、父亲吸烟及嗜酒、母亲孕期疾病、精神创伤、看电视时间、家庭结构、居住面积及喂养方式与ADHD儿童的气质有关. 结论:ADHD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家庭情况、母孕期及儿童生长发育中的不良因素有关.
  • 摘要:目的:比较针刺与唑吡坦干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 方法:将6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针刺组(31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监测睡眠结构相关指标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的平均睡眠潜伏时间(mean sleep latency,MSL)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药物组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缩短、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e1nings,NWAK)、入睡后清醒时间(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减少,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增多、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明显增高(均P<0.01),药物组治疗后非快速眼动3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3,N3)较本组治疗前增多,N1、N2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REM)比例较本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针刺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SOL、NWAK、WASO、TST、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较药物组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药物组缩短(P<0.05). 结论:针刺较唑吡坦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更有利于调节其过度觉醒状态.
  •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针对吸烟诱导情境的行为矫正治疗联合尼古丁替代疗法对烟草依赖的治疗.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戒烟者180例,用随机数字法按次序分别纳入3个治疗组中,每组60例.其中尼古丁治疗组接受尼古丁贴片或咀嚼剂治疗,并予常规劝导;尼古丁+行为矫正组予尼古丁制剂治疗的同时,予针对吸烟诱惑情境的行为矫正治疗;安非他酮+行为矫正组予安非他酮缓释剂,并予针对吸烟诱惑情境的行为矫正治疗.总共用药周期为8周,随访观察周期为24周. 结果:通过8周治疗,24周临床观察,发现尼古丁+行为矫正组及安非他酮+行为矫正组戒烟率均高于尼古丁组,各时间点CO含量均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吸率低于尼古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吸烟的诱导情境的行为矫正治疗用于烟草依赖戒除有确切效果并与尼古丁及安非他酮联合使用,明显增强了疗效,二者有协同作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美金刚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宁波市康宁医院就诊并接受美金刚治疗的早期AD患者62人,分别于美金刚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接受两次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比较前后P300潜伏期的差异. 结果:在接受美金刚治疗后观察到P300潜伏期缩短40例,占64.5%,未见明显改变10例,占16.1%,潜伏期延长12例,占19.4%.通过统计学分析显示,早期AD患者在接受美金刚治疗后P300潜伏期的改变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期AD患者接受美金刚治疗后P300潜伏期显著缩短,该指标有助于对AD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 摘要:本研究采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调查和分析了宁波地区441名学生.结果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不是很高,在学科、学校、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专业承诺有显著相关,且专业承诺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表现.方法:用脑电图机记录6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变化.结果: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正常脑电图38例(60.31%);轻度异常脑电图20例(31.74%);中度异常脑电图5例(7.93%),总异常率为39.68%.结论:部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大脑功能障碍,但脑电图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 摘要:目的:观察音乐精神减压法对抑郁症患有的情绪影响.方法:选42例住院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1例.研究组给予音乐精神减压方法①团体方式,②进入转换状态,③回到现实,④与大家分亨,简单讨论.对照组给予一般音乐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HMAD及疗效的变化.结果:研究组HMA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音乐精神减压法能早期干预精神压力、减轻抑郁程度、降低自杀风险,提高疗效均优于一般的音乐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睡眠卫生宣教对存在睡眠不良大学生的睡眠改善作用.方法:在宁波大学2015届学生中筛查出睡眠不良的学生,分为不给予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和接受睡眠卫生宣教的宣教组,探讨睡眠卫生宣教对睡眠不良的大学生的疗效.结果:宣教组的痊愈率有28.6%,治疗有效率有78.6%,对照组的痊愈率有6.9%,治疗有效率有37.9%.两组比较之下,宣教组的痊愈率比对照组高21.7%,治疗有效率前者比后者高40.7%,两组差异显著.结论:睡眠卫生宣教对解决大学生睡眠不良有一定的效果.
  • 摘要:目的:调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l)患者的生活方式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而为老年痴呆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宁波市社区筛查的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4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性别、年龄(±3岁)、文化程度作为配对条件,1∶2配比在病患同社区选择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n=480).两组均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自制的生活方式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结果:发现抽烟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居住情况、社会活动、体育锻炼、食用蔬菜水果、休闲活动和饮茶则为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舒适休闲的生活方式,规律的体育锻炼,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健康合理的饮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
  •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精神障碍,并伴有较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是了解精神分裂症认知的重要手段.失匹配负波(MMN)是在P300的基础上建立的另一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可反映患者对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的自动识别过程.MMN是出现在刺激呈现后200ms左右的负向波,实际测量范围是150-250ms,MMN与P300电位是不同的,MMN可以在非注意条件下明显出现,反映大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自动加工过程。是目前能客观评价听觉识别及感觉记忆的重要手段,是偏差刺激与记忆痕迹不匹配而产生的。Shelley等最早描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MMN异常,此后较多的研究均报道,相对于健康人而言,精神分裂症MMN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与本实验结果有点不同,潜伏期两组差别不显著,波幅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MMN波幅与个体大脑认知资源、注意分配能力有关,波幅降低提示大脑认知资源减少、注意分配能力减弱。本实验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MMN波幅明显降低,表明患者对信息的自动加工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认知功能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陷,MMN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但由于观察研究例数不多,可能存在结果差异,尚须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发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宁波市四所中学的学生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18项和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共回收2218份有效问卷,初中学生1200人(占54.1%),高中学生1018人(占45.9%),男生1158人(52.2%),女生1060人(47.8%),平均年龄(14.89±1.44)岁.SNAP-Ⅳ-18项平均得分(9.82±7.29)分,注意缺陷多动症状阳性率2.9%.其中男生注意缺陷多动症状阳性率4.1%,女生注意缺陷多动症状阳性率1.5%;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外出上班,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学习压力,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满意度、日间思睡程度方面有差异(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越大,学习成绩越好,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而男性,独生子女,看电视或上网时间长,入睡困难及日间思睡程度重,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发生可能性更大(P值均<0.05). 结论:本次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发生率降低.影响中学生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男性、看电视时间长,独生子女,入睡困难及日间思睡程度重,学习成绩差对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发生影响较大.
  • 摘要:褪黑素(melatonin,MT)是生物体内普遍存的一种吲哚类激素,在人体内主要由松果腺分泌.早期的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褪黑素是人体内重要的诱导睡眠物质之一.现在,随着睡眠机制的深入研究,褪黑素对睡眠的作用已广为人们所接受.1995年开始,人体饮用褪黑素的热潮由美国波及全球,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在不断地被证实之中.由于褪黑素对人体的生物功能在许多方面尚不确切,迄今欧洲许多国家却对褪黑素的使用持谨慎态度,将其作为处方药严格控制,不得在药店里自由销售,德国尚不允许将其作为药物登记,美国专家也忠告,中老年不必长期服用褪黑素。
  • 摘要:目的:比较谵妄评定方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与护士用谵妄筛查量表(Nursing Delirium Screening Scale,NU-DESC)在老年痴呆患者中应用的诊断效度. 方法:符合DSM-Ⅳ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于入院后0、2、4、6、8周使用CAM、NU-DESC评估,以DSM-Ⅳ谵妄诊断标准为金标准,使用ROC曲线分析及诊断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种评估工具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一致性系数. 结果:CAM判断痴呆患者发生谵妄的最佳临界值为26分,敏感性0.97,特异性0.82,与DSM-Ⅳ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60;NU-DESC最佳临界值3分,敏感性0.81,特异性0.77,与DSM-Ⅳ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45.对轻中度痴呆患者,两种工具的诊断效度接近;对重度痴呆患者CAM诊断效度优于NU-DESC. 结论:CAM在痴呆患者中使用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优于NU-DESC,可作为痴呆患者伴发谵妄的筛查工具;NU-DESC适用于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以50例符合DSM-Ⅳ酒依赖患者和40名健康体检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评认知功能量表RBANS,检测血浆中的主要的自由基代谢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 结果:酒依赖者存在抗氧化酶SOD、GSH-Px的减少和氧化应激指标MDA的增高,存在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的降低,其中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OD关系不大,而RBANS总分、即刻记忆、注意因子分量表分与GSH-Px相关,RBANS总分、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延迟记忆与MDA相关. 结论:酒依赖组存在氧化应激损伤和认知功能异常,认知功能异常与氧化应激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对酒精依赖患者执行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治疗过程中执行功能的改变与氧化应激水平改变的关系. 方法:连续入组男性酒精依赖戒断期后(停止饮酒14天以上)患者200例,按照就诊号将其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真刺激组给予4周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治疗,伪刺激组给予同等程度的伪刺激,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血浆中的主要的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评估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的症状,收集并整理数据,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①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治疗前BRIEF-A总分和因子分以及氧化应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4周后真刺激组BRIEF-A总分和因子分以及MDA含量低于伪刺激组和治疗前,SOD和GSH-PX含量高于伪刺激组和治疗前(P<0.05);③真刺激组BRIEF-A总分和因子分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差值高于伪刺激组(P<0.01);④MDA差值和GSH-PX差值与BRIEF-A总分及因子分差值呈显著正相关,MDA差值和GSH-PX差值可以分别解释BRIEF-A总分差值变异的21.30%和7.10%(P<0.05). 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显著改善酒精依赖患者的执行功能和改变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在rTMS治疗过程中体内MDA和GSH-PX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执行功能的改善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对温州市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分析,提出防范意外死亡发生的对策. 方法:对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2010-01~2016-02近六年住院病人中意外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近六年发生的37例意外死亡案例中,男女分别占62.2%和37.8%;死亡病例中,年龄在41-60岁的中年人最多,占37.8%;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占37.8%;病程为0-9年的病例最多,占40.5%;所患疾病中慢性精神分裂症占首位,为59.5%,意外死亡原因前三的分别为猝死、全身脏器功能衰竭、噎食窒息死亡,分别占意外死亡的37.8%、21.6%、16.2%. 结论: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多样性的特点,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防范措施,能有效地防止意外死亡的发生,减少医患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 摘要:目的:齐墩果酸是由植物提取的五环萜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功效.本研究,探讨了齐墩果酸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诱导的小鼠精神分裂样行为中的作用. 方法:小鼠口服给予齐墩果酸,观察MK-801诱导的小鼠精神分裂样行为反应,包括小鼠旷场实验,小鼠听觉惊吓反射实验和小鼠新物体识别反应. 结果:MK-801处理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表现出过度的兴奋性运动,而单次给予齐墩果酸阻断了这一作用.齐墩果酸本身对小鼠听觉惊吓反射或前脉冲抑制没有影响,却可以减轻MK-801诱导的前脉冲缺陷.在新物体辨识实验中,单次给予齐墩果酸同样可以逆转MK-801诱导的小鼠注意力和识别记忆损伤.此外,齐墩果酸抑制MK-801对前额叶AKT、GSK3b信号通路的激活. 结论:这些结果证明了齐墩果酸可以作为治疗严重精神分裂症例如阳性症状、感觉门控失调、意识损伤的候选药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