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做青

做青

做青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专利文献11263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茶叶科学、茶叶通讯、福建茶叶等; 做青的相关文献由480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心怡、黄亚辉、潘玉华等。

做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1.76%

专利文献>

论文:11263 占比:98.24%

总计:11465篇

做青—发文趋势图

做青

-研究学者

  • 金心怡
  • 黄亚辉
  • 潘玉华
  • 郭雅玲
  • 林学诗
  • 漆海霞
  • 孙威江
  • 宿迷菊
  • 张方舟
  • 毛志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细和; 许凌; 陈培璇; 林辉辉; 宿迷菊
    • 摘要: 花香型绿茶是指在传统绿茶加工工艺中加入创新工艺,生产的内质优良具有花香的创新绿茶。本文归纳总结了花香型绿茶的茶树品种选择和鲜叶采摘要求;梳理了花香型绿茶的工艺流程和环境控制、鲜叶处理以及做青、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关键技术要点,为研发品种更多、品质更高的花香型绿茶提供参考。
    • 张瑞明
    • 摘要: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名茶,兼具绿茶的高香气和红茶茶汤的香醇,发源于闽南安溪,制作工艺精湛,独具风格,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做青是乌龙茶生产加工的关键工序,直接关系到乌龙茶制作的品质。本文分析了乌龙茶做青的工艺技术,以供参考。
    • 吴建生; 吴族良
    • 摘要: 本文是笔者对自己近四十年来从事闽北水仙毛茶初制技术的一些经验和认识,阐述了闽北水仙茶的初制工艺以及各工序的操作过程、掌握要点和注意事项。目的是希望通过互相交流、探讨,从而提高建瓯毛茶初制技术的理论和实操水平,进而整体提高建瓯产区的茶叶品质,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 邢家宝; 曹藩荣
    • 摘要: 茶鲜叶在采摘后仍保持生命活性并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形成自我保护来减少或者抗衡胁迫的伤害,从而不仅影响了茶叶的外观品质还会诱导茶叶产生大量香气物质。萜类香气物质作为茶叶香气的前体物质,在乌龙茶香气中占比较大,能很大程度上左右茶叶的风味品质,因此,茶树萜类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各种代谢途径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茶叶香气特点和加工胁迫处理与萜类挥发性香气合成途径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为以后选育抗逆高香品种以及揭示部分萜类挥发性香气生成的关键基因提供了参考。
    • 林馥茗; 孙威江
    • 摘要: 【目的】通过GC-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茶叶做青工序对武夷肉桂茶树叶片代谢物的影响,探究做青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摘武夷肉桂中开面3、4叶,经短时间晒青后,按照闽北乌龙茶的做青工艺制成做青组样品,将叶片自然摊放作为对照组(CK),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样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OPLS-DA和单变量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KEGG富集分析。【结果】与晒青叶相比,对照组及做青组样品中能够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1个和14个,其含量主要呈现上调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做青组样品中显著上调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9个和3个;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包括莽草酸、柠檬酸、L-苹果酸、棉子糖、麦芽糖等有机酸和糖类物质。【结论】做青工序显著刺激了三羧酸循环中部分中间产物以及莽草酸途径中莽草酸含量发生变化,这主要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代谢有关;其中莽草酸含量在做青结束时显著降低,而苯丙氨酸含量有所提高,这可能与茶叶芳香族化合物的合成有关。
    • 陈倩莲; 王芳; 莫楚红; 邵宇航
    • 摘要: 以武夷山大红袍驻芽三四叶为鲜叶原料,采用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比较分析做青时采用炭火和暖气机组升温对青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炭火做青间温度和CO2浓度高于暖气机组做青间,两者的相对湿度区别不大;对比晒青叶,至做青结束时,两者的PPO活性皆显著降低,炭火做青间大红袍PPO活性减少了22.11%,暖气机组做青间大红袍PPO活性减少了28.82%;而β-G活性的变化不同,炭火做青间大红袍β-G活性显著降低,减少37.20%,暖气机组做青间大红袍β-G活性明显升高,增加了37.79%.
    • 陈荣冰
    • 摘要: 白茶是中国特种茶类,传统白茶的产地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和东部茶区。传统白茶,多是采摘嫩梢密布茸毛的茶树品种鲜叶,加工工艺比较简单,即鲜叶-萎凋-干燥制成,属于轻发酵茶。因其品种、制茶工艺和原料嫩度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等。传统白茶与其他茶类相比,香气滋味较为淡薄。因此,近几年来,为了提升白茶的香气与滋味,各地研究开发了很多创新型白茶。一方面是采用原来适制乌龙茶的高香品种加工白茶;另一方面是通过加工技术创新,目前研究较多的创新工艺有揉捻造形、堆青(轻发酵)、做青、发花等,创新型白茶产品有卷曲形白茶、紧压白茶、颗粒白茶、花香型白茶、金花白茶、γ-氨基丁酸白茶等。
    • 魏子淳; 林冬纯; 于学领; 项应萍; 林宏政; 郝志龙
    • 摘要: [目的]深入了解乌龙茶智能化做青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分析.[结果]阐述了做青技术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及乌龙茶智能化做青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乌龙茶做青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智能化技术在做青工艺上的应用方向.[结论]应用智能化技术开发清洁化、连续化和智能化的做青装备是乌龙茶做青技术的发展方向.
    • 陈荣冰
    • 摘要: 传统白茶初制加工较为简单,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创新白茶是在传统白茶加工工序的基础上增加造型、堆积、做青等工序,从而改变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鲜叶逐渐失水,并伴随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从而逐步形成白茶独特的感官和化学品质特征。
    • 施江; 王佳童; 彭群华; 吕海鹏; BALDERMANN susanne; 林智
    • 摘要: [目的]系统开展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以及"做青"阶段机械损伤双重胁迫下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研究,阐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源诱导提升鲜叶品质和加工制得的乌龙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0.25%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3—4年生盆栽'金萱'茶树叶面,至均匀挂滴,对不同诱导时间(0、12、24、48和168 h)的鲜叶及利用该鲜叶制作得到的乌龙茶样品进行基于UPLC-QToFMS的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解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α-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的含量变化;同时对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做青"以及杀青后揉捻阶段样品中这些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开展不同诱导时间采摘的鲜叶加工得到成品乌龙茶的香气感官评价.[结果]靶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叶黄素是'金萱'鲜叶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其含量达到(405.06±17.71)μg·g-1,在成品乌龙茶中含量显著下降,仅为(277.36±32.72)μg·g-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显著,诱导48 h内,茶树鲜叶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鲜叶中(0 h)增加,随后显著下降;叶绿素b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始终处于减少的趋势.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在24 h的样品中其含量均较对照升高;β-胡萝卜素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其中12 h的样品中含量仅为116.36μg·g-1,减少34.55%.利用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鲜叶(12、24和48 h)制作得到的成品茶样品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叶黄素含量显著升高,其中48 h的样品中含量最高,达到377.82μg·g-1."做青"过程中(W1—W3),对7种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进行相应的热图分析,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则在12 h样品中显著升高.5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动态变化则更加复杂,含量最高的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随后在24和48 h的样品中含量略有升高;β-胡萝卜素的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此外,玉米黄质和 α-胡萝卜素在诱导12 h以后的样品中始终维持非常高的含量.揉捻阶段的样品,7种脂溶性色素也呈现出显著变化,除了β-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样品减少,叶黄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以及 α-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的样品中均比对照高.茉莉酸甲酯诱导的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叶绿素b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增加.此外,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加工得到的乌龙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具有持久浓郁的花香,然而其叶底明亮度和柔软性较未处理的对照样品有所下降.[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24 h内可以显著提高鲜叶及成品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诱导12 h后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高,具有浓郁的花香.外源诱导与"做青"机械损伤双重胁迫激发茶鲜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差异积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