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鲜叶

鲜叶

鲜叶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0篇、专利文献66139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致富天地、茶博览、健康天地·河北医疗卫生等; 鲜叶的相关文献由2090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海波、孙良、江用文等。

鲜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0 占比:0.91%

专利文献>

论文:66139 占比:99.09%

总计:66749篇

鲜叶—发文趋势图

鲜叶

-研究学者

  • 袁海波
  • 孙良
  • 江用文
  • 邓余良
  • 王胜鹏
  • 叶阳
  • 陈建能
  • 龚自明
  • 肖文军
  • 尹军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建生; 吴族良
    • 摘要: 本文是笔者对自己近四十年来从事闽北水仙毛茶初制技术的一些经验和认识,阐述了闽北水仙茶的初制工艺以及各工序的操作过程、掌握要点和注意事项。目的是希望通过互相交流、探讨,从而提高建瓯毛茶初制技术的理论和实操水平,进而整体提高建瓯产区的茶叶品质,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 梁爽; 傅燕青; 尹军峰; 许勇泉
    • 摘要: 为明确红茶汁液态发酵过程中生成的泡沫组成,对通气发酵过程的泡沫进行分离,采用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茶多酚、氨基酸和茶皂素、儿茶素、茶黄素等非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红茶汁匀浆和通气过程产生的泡沫中茶皂素、茶多酚、咖啡碱、部分儿茶素和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较隔离泡沫的茶汁中高,挥发物总量和癸醛、柠檬醛、芳樟醇、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5种呈甜花香化合物,己醛、1-辛烯-3-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和(E)-2-己烯醛5种呈青气化合物也有提高,这表明产生的泡沫会带走较多的品质成分。为保留品质成分,向红茶汁发酵液中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形成,发现体积分数0.2%的消泡剂可有效控制泡沫形成,对茶多酚、氨基酸的质量浓度无显著影响,对发酵进程无不利影响,而且可促进茶汁中挥发物的释放。
    • 摘要: 名称:雁棘2号树种:沙棘学名:Hippophaerhamnoides’Yanji 2 hao’类别:优良无性系品种特性:雌株,树体生长旺盛,枝条下垂。叶片互生,披针形,长5.39cm~6.85cm,宽0.82cm~0.96cm,长宽比6.57~7.14。当年生枝条褐色,老枝灰黑色,枝长20cm~25cm。果实橘黄色,扁圆形,平均果长4.39 mm、果宽5.31 mm,平均果柄长2.31 mm,平均百果重9.36g,种子千粒重8.7g。果实味甜,果实成熟期为9月上旬,10cm果枝的果数为88个,平均果形指数0.81,10 cm枝的刺数为2.3个、叶数为20个,单株鲜叶重3.55 kg。5年生时进入盛果期,鲜果产量达4 035 kg/hm^(2),叶产量达5 325 kg/hm^(2)。
    • 王近近; 滑金杰; 江用文; 邓余良; 袁海波
    • 摘要: 鲜叶是制茶的基本原料,为探究大叶种鲜叶原料的物化特性,以春季和秋季的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茶树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共4个不同嫩度的新梢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和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嫩度、品种、季节间鲜叶品质的差异,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研究不同等级鲜叶的关键差异性指标。结果表明,鲜叶成熟度越高,叶长、节间长、百芽重、含水率、粗纤维等值越高,咖啡碱、全氮量、质量系数越低;秋季的叶长、百芽重、含水率、氨基酸等值大于春季;不同品种相同嫩度鲜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勐海大叶种鲜叶春季的百叶重、秋季的质量系数值均高于相同季节的其他品种;春季单芽、秋季一芽一叶的茶多酚质量分数较高,均值分别为21.36%、22.73%;一芽二叶的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春季和秋季的均值分别为3.51%、4.44%;春季和秋季的4个嫩度可分别分为2类和3类,氨基酸、茶多酚、叶长等为对差异贡献度较大的指标。该研究为云南大叶种新稍的分级及标准化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 王丹; 江芊; 祁立新; 赵海鹏; 陈晓鹭; 于福来
    • 摘要: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测定海口产诺丽青果、白果和鲜叶中挥发性成分。从诺丽青果、白果和鲜叶中分别鉴定出30、31和27个化合物,主要涉及醇类、酯类、酸类、醛类、萘类、烷类、含氮化合物、烯烃类和酮类共9类化合物。其中,鉴定出来的醇类成分数量和含量较高,青果、白果和鲜叶中分别为12、9和12个,分别占总相对含量的28.594%、31.335%和44.664%。海口诺丽青果、白果和鲜叶中共有化合物为14个,主要为正辛酸、水杨酸甲酯、反-3-己烯-1醇、芳樟醇、正己酸、壬醛、癸醛等化合物,不同的来源导致其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正辛酸含量分别为20.817%、10.939%和4.853%,水杨酸甲酯为22.651%、0.759%和6.603%,反-3-己烯-1醇为2.347%、0.568%和21.875%,芳樟醇为1.873%、11.78%和2.965%。由此可见,不同成熟度诺丽鲜果以及鲜叶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明显。
    • 王近近; 袁海波; 滑金杰; 杨艳芹; 沈帅; 庞丹丹; 江用文; 朱佳依; 俞燎远
    • 摘要: 为探究大叶种鲜叶原料的生化特性,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清水3号、香归银毫、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茶普蕊)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不同嫩度的茶树新梢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主要滋味物质(茶多酚、黄酮苷、氨基酸及可溶性糖等)含量,探明不同品种云南大叶种鲜叶原料滋味品质随嫩度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嫩度鲜叶的分类,建立不同类别鲜叶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茶树新梢的成熟度越高,酚氨比、总简单儿茶素、黄酮苷、过氧化物酶等值越高(且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显著高于单芽和一芽一叶(P<0.05)),但没食子酸、氨基酸等值越低(且单芽和一芽一叶显著高于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P<0.05));茶多酚、总酯型儿茶素、咖啡碱等值随着嫩度的降低先升后降,与一芽三叶相比,一芽二叶的茶多酚、总酯型儿茶素、咖啡碱等值分别增加了7.67%、13.77%、10.22%;黄酮苷和可溶性糖中含量较高的组分分别为芦丁、蔗糖,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3%~0.93%、0.14%~1.14%;单芽的云抗14号、一芽二叶的清水3号分别为适制绿茶、适制红茶的较佳原料;多元统计分析可把不同嫩度鲜叶分为单芽和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两类,总简单儿茶素、酚氨比、过氧化物酶、黄酮苷等可作为两类鲜叶中的关键差异指标;Fisher判别模型对鲜叶分类的验证正确率达85%。该研究为云南大叶种新梢的分级及标准化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 迟晓君; 宋光春; 段曦; 吴凡; 岳凤丽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生长期蒲公英鲜叶理化性质的变化,本文以大叶蒲公英为试材,取生长30、45、60、75、90 d的鲜叶,分析其茎长茎宽、感官性能以及总黄酮、总酚酸、多糖、多酚、维生素C和粗纤维等功能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蒲公英叶上下茎长、总黄酮含量、总多糖含量、粗纤维含量均在30~75 d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而水分含量则呈现明显降低,至75 d后趋于平衡的趋势;上、下茎宽在60 d内显著性下降(P<0.05);维生素C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维生素C含量在45 d时最高;多酚呈现增加趋势,感官评分呈现降低趋势.生长期30 d适合鲜食或者制作蒲公英小豆腐等即食性食品;生长期45 d时便于榨汁;生长期75 d适合蒲公英茶、蒲公英粉等保健品及保鲜剂产品.本实验明确了不同加工产品蒲公英鲜叶的采摘期,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蒲公英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摘要: 1.一种适制花果香型茶叶的茶树种质快速鉴定方法,授权编号:ZL 201711473307.3,摘要:本发明属于茶树种质资源鉴定利用与新品种选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制花果香型茶叶的茶树种质快速鉴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茶树种植当年采摘鲜叶,先提取鲜叶中的糖苷类化合物,制得鲜叶粗糖苷提取液;2)测定鲜叶粗糖苷提取液中香叶基樱草糖苷、苯甲醇樱草糖苷、苯乙醇樱草糖苷的含量;3)当鲜叶粗糖苷提取液中的苯甲醇樱草糖苷含量+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250^M/100g干重,并且香叶基樱草糖苷2100^M/100g干重时,则判定该茶树种质为花果香型茶叶适制茶树种质。整个鉴定和分析过程仅需1个工作日即可,相比直接鉴定法(6年)极大的缩短了鉴定周期。
    • 摘要: 问:什么叫折采?答:新茶的采摘手法,因手指的动作,手掌的朝向和手指对新梢着力的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有折采、提手采等。不能用一些不当的采姿如捋采、扭采、抓采等进行手采,影响采摘鲜叶的质量。折采又称描采,这是对细嫩标准采摘所应用的手法。左手接住枝条,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细嫩新梢的芽尖和一、二片细嫩叶,轻轻地用力将芽叶折断采下。凡是打顶采,撩头采都采用这种方法,此法采摘量少,效率低。
    • 陈荣冰
    • 摘要: 白茶是中国特种茶类,传统白茶的产地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和东部茶区。传统白茶,多是采摘嫩梢密布茸毛的茶树品种鲜叶,加工工艺比较简单,即鲜叶-萎凋-干燥制成,属于轻发酵茶。因其品种、制茶工艺和原料嫩度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等。传统白茶与其他茶类相比,香气滋味较为淡薄。因此,近几年来,为了提升白茶的香气与滋味,各地研究开发了很多创新型白茶。一方面是采用原来适制乌龙茶的高香品种加工白茶;另一方面是通过加工技术创新,目前研究较多的创新工艺有揉捻造形、堆青(轻发酵)、做青、发花等,创新型白茶产品有卷曲形白茶、紧压白茶、颗粒白茶、花香型白茶、金花白茶、γ-氨基丁酸白茶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