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修道

修道

修道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哲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0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中国宗教、天风、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2年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修道的相关文献由373位作者贡献,包括沈佳佳、胡瑶瑶、范子盛等。

修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83.9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40 占比:15.62%

总计:256篇

修道—发文趋势图

修道

-研究学者

  • 沈佳佳
  • 胡瑶瑶
  • 范子盛
  • 万利
  • 以勒
  • 刘经国
  • 吴涛
  • 孔德
  • 宋京
  • 宋海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孙建伟
    • 摘要: 道德行为是君子群体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其形成之路径多样,大要则不外乎修道、问学之二途。道是君子文化的核心概念,亦是君子道德行为的内在依据。君子以道的传承者自任,修道代表了君子道德行为“形而上”的一面。修道须先明道,道非学不能明。学要转化为强大持续的精神力量并以正确的方式呈现出来,须一于道而成之。故君子进德,不可不修道,亦不可不问学。
    • 许家星
    • 摘要: 学界历来颇重阳明《大学》之学,对其《中庸》学则相对忽略.实则阳明的《中庸》诠释富于创新而含义深刻,它翻转了被朱子判为"多说无形影"的《中庸》的明道特质,将《中庸》与作为"为学纲目"的《大学》等同观之,断《中庸》"为诚之者而作,修道之事也".并进一步创造性地拈出《中庸》首章与《大学》全书的关系,以为"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并将此理念落实于《大学古本旁释》中.阳明又据于其良知学,从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戒慎恐惧与不睹不闻,突出两者在良知中的一体贯通;反对朱子戒惧与慎独的未发已发二分说,主张两者为一,皆是已发工夫;以戒惧为敬畏,提出戒惧与洒落乃工夫与境界关系,两者并非对立.阳明既以良知为人人所同具的未发之中,又以为"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此看似矛盾之说,乃是居于本体与工夫不同视角之故,体现了阳明的体用一源论.阳明还讨论了中和与天理及气的关系,强调"天理亦自有个中和"的属性.未发已发之中和问题于阳明具有重要意义,涉及阳明思想中的体用论、心性论、工夫境界论等重要论题,实为阳明《中庸》学的点睛之处.故深入探究阳明《中庸》首章的哲理意涵,必有助于推动阳明学、宋明理学及《中庸》诠释学的发展.
    • 王占魁
    •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之"道"乃是一个具有"本体"或"真理"意义的价值范畴,也是奠定古典儒家"志道"理想的核心概念.《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主张,不仅昭示着儒家教育的"德性"(实践)目的 论和"学问"(致知)方法论取向,也实际成为后儒宗承的两种"修道"进路.修道的本质在于"受道之教"、"以道为师".然而,为强化儒家参与封建秩序重建的政治影响力,后儒对这一道统自"天道"至"人道"再至"王道"的降解式改造,在实现了儒家士子从独立自主的"志道君子"到依附权贵跻身统治阶层的"入仕儒吏"的人格转变之余,也酿成了"文—道分离"和"师—道分离"两大教育病症.由此,儒家教育的重心逐渐从注重内发的"修道之教"转向强调外铄的"传道之教".其间,后儒对"道/德"的虚化、泛化、边缘化、物化乃至个人化等认知偏差,也成为长期制约中国教育"求真"、"究理"的思想障碍.为此,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我们亟须回归古典儒家的"志道"初衷,秉持"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教育逻辑,发扬"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旨趣,重振古典儒家具备人类"公共"、"共由"品格的"求道"精神在现代"文教"与"师教"实践中的价值指引作用,使之成为现代中国"讲理公民"普遍养成和"现代科学"自然生发的互补进路,从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科学繁荣奠定可靠的教育哲学基石.
    • 陈水兴
    •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的主题思想,探讨黄氏是如何通过画面处理来形塑其思想.本文指出,重新观照《天池石壁图》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主题对于作品内容与形式所起的统帅作用.
    • 葛世权
    • 摘要: 我一向认为字如其人道出了个中三昧,也是书法艺术成熟后的书人合一,大约就如同天性与人吧,所谓的天人合一。书如其人也好,天人合一也罢,都是先天的,每个人从孕育那天即是与天“合一”的,所以古人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说明人本身是通道的,率性即是道,可后来因为先天的性、道渐渐被人欲所迷,而丧失大半,所以需要教,需要修道了。
    • 何文
    • 摘要: “公即”,安仁话,即爷爷。奶奶则叫“婆即”。一位长者跟我说:“你公即是一位修道积德的老人,值得敬仰。”我家旁边有个老君观。老君观从唐代开始祭祀太上老君,千余年来,香火鼎盛。可是,20世纪50年代末,老君观前沿修了一条永定渠。渠宽二米余,渠深近二米。
    • 莫茜1
    • 摘要: 刘海蟾——(简称刘海),道人,本已四十多岁,因修道养性,焕发青春,只有三十多岁年龄。王风婆——民间传说中专司刮风的神婆,四十多岁。二姑娘——金蟾的化身,花季少女。第一幕种春[阳春三月,冰融雪消,一派艳阳光色。[幕启时,天幕上一只金蟾在一团池水边瞪眼昂头,神气活现。[静场之后,在“咚咚”的金蟾跳入池中、跳出水面的声中,音乐声起。 [幕后合唱:(唱)可叹小金蟾,寂寞苦难言。深潭再修道,转眼又百年……[金蟾身着绿色带方孔金钱图案的戏装,蹦跳着上。
    • 张小娴1
    • 摘要: 风光明媚的法国和意大利,修道院往往被葡萄园包围着,修道院里的僧侣,每天诚心祷告与侍奉上帝之余,通常也兼职酿酒,不少人成为伟大的酿酒师。
    • 桃之夭夭
    • 摘要: 列子本名列御寇,春秋晚期郑国人,是诸子百家中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他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敎育家,其著作《列子》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