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7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宗教、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37871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4年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2012年第四届中国光文化照明论坛(天津)等;佛教建筑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庆洲、彭晋媛、李国宾等。

佛教建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7871 占比:99.89%

总计:338242篇

佛教建筑—发文趋势图

佛教建筑

-研究学者

  • 吴庆洲
  • 彭晋媛
  • 李国宾
  • 刘剑
  • 孙晓阳
  • 张繁荣
  • 汪建平
  • 缪兴
  • 莫畏
  • 付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媛媛; 朱永强
    • 摘要: 随着建筑技艺和空间需求的变化,佛教建筑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开始探索建筑的现代化表达。本文对传统佛教建筑与现代佛教建筑的功能、空间和设计手法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宫殿式的现代风格的佛教建筑——睢宁水月禅寺,探究现代佛教建筑与宗教空间意境之间的关系。
    • 班善学; 陈立宏; 徐扬
    • 摘要: 观音圣坛的外观造型取自普陀山普济寺大殿毗卢观音造像,其中庭内部空间取自佛教须弥山形象.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内外部造型独特,各殿厅空间佛教文化内涵丰富、内部装饰各异,展陈藏品珍贵.介绍了观音圣坛主体工程的给水排水和消防设计特点,及在建筑内部走管和出户困难、市政雨水管缺乏等各种限制条件下,因地制宜,精雕细琢地处理各项难点的方法.
    • 安希孟
    • 摘要: 佛教入华,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寻常百姓家.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村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系所在.村名记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奋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名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通过对村名渊源的了解,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原生态村名是自古既有、经久流传的.地名村名对研究历史、地理、经济、交通、民情有助.村名是社会历史的缩影或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折射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象征一段特定因缘.
    • 罗雨晨; 萧蕾; 林广思
    • 摘要: 粤北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并作为广东佛教的传播中心之一,有着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以粤北英西峰林走廊云石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设计分析的方法,基于寺庙地域特征、建造历史的探究基础上,分析了云石寺的场地选址、空间布局、景观结构、构景手法.云石寺在选址上遵循传统的聚落营造理论;其空间布局结合自然之景;寺庙与石峰形成轴线,并形成向心型景观结构;营造变化丰富的景观序列,丰富游人心境感受,并通过借景表达宗教内涵.云石寺在风景营造上体现了佛教建筑与喀斯特地貌的内在联系,反映了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和谐共生的关系.
    • 南铁英
    • 摘要: 在北京香山东侧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玲珑剔透、华彩焕然的古塔,它隐现在大山深林之间,为这片莽苍的峦野,描画了一笔秀色丽彩,成为香山风光的点景佳作这座古塔,就是香山昭庙琉璃塔,被民间俗称为香山琉璃塔,香山琉璃塔,全称是宗镜大昭之庙琉璃塔。要想了解香山琉璃塔的前生今世,就得从宗镜大昭之庙说起。宗镜大昭之庙,简称昭庙,建于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它是为西藏六世班禅巴丹益希进京而建,香山琉璃塔,就是昭庙中的重要佛教建筑
    • 苗连贵
    • 摘要: 归元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楚天第一名刹,寺内珍贵的佛教建筑、雕塑遍布,其中尤以罗汉堂五百罗汉最负盛名。罗汉堂终年香烟缭绕,五百尊罗汉供奉在一列一列玻璃橱内,供人瞻仰。罗汉虽是佛门圣徒,但在这里并非都法相庄严,而是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其起立坐卧,喜怒哀乐,极具世俗情态。隔窗次第看去,有的趺坐读经,有的卧石观天,有的侧身偃蹇,有的觑人而笑,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 马陈城
    • 摘要: 南京自六朝始便佛法昌隆,《事实类苑》记载:“杜牧江南绝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六朝帝州之地,何足为多也!”[1]可见六朝鼎盛之时,城内佛寺众多。历宋至明,香火不衰,常见佛教建筑除了寺院、塔、经幢、石窟外,还有楼。南京的唱经楼与今山西太原唱经楼不同,山西太原唱经楼,具备科举性质,是“唱五经魁首”之所。而南京的唱经楼属佛教建筑,按《金陵梵刹志》所载,南京唱经楼有多座,且分属于不同寺庙。其中北门桥唱经楼遗址位于今南京市鱼市街与东西唱经楼(街)交汇处,民国时期尚存,今楼已不存,本文择之以研究。
    • 何峰; 牛静静
    • 摘要: 佛教建筑文化遗产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成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以746处国家级佛教建筑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断面法、空间分析法与传统地理模型方法,探讨了我国历史时期佛教文化传播发展历程,当前佛教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选址与自然、 经济、 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佛教在中国区域传播发展时序是先由西北向华北,继而再向西南拓展,同时经历了"扎根—发展—饱和—收缩—再发展—再收缩"的历史轨迹;(2)国家级佛教建筑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呈集聚型,在华北平原形成高密度核心区,省域范围内集中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四川、陕西5省;(3)国家级佛教建筑文化遗产具有"偏低喜山""亲水近城""偏名城古都"的空间格局特征.
    • 洪甘云萍
    • 摘要: 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与传承已经长达2000多年.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寺庙建筑,不仅拥有宗教性的建筑群体,还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后建筑领域的过渡发展阶段,无论是继承传统建筑设计还是引进西方建筑设计,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无论整体还是细节都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佛教建筑也是如此,本文浅析了这一时期佛教建筑从传统到现代建筑的跨越需要的多方面思考.
    • 摘要: 由于古时民间很难得到,因此当时人们甚至认为琉璃比玉器还要珍贵,其也作为佛家七宝之一,在佛教建筑里就能看到琉璃的大面积应用,如灵山梵宫、牛首山佛顶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