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观

空间观

空间观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0260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中国出版、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等;空间观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婷、刘润红、吴琼等。

空间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0260 占比:99.73%

总计:80478篇

空间观—发文趋势图

空间观

-研究学者

  • 刘婷
  • 刘润红
  • 吴琼
  • 孙军
  • 宋术才
  • 屠俊峰
  • 徐玲丽
  • 徐莎
  • 方玄昌
  • 李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丁凡; 伍江
    • 摘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美学形式,与建筑和城市规划建立了十分显著的关联。文章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空间观的具体内涵,在后现代时期,空间更多地是与社会学和人文学相关联,并指出后现代城市研究中文化意义的逐渐凸显。文章以水岸空间规划转型作为典型样本,重新阐释了在后现代时期去工业化的城市更新语境中文化的新内涵,以期为新时期城市空间的更新研究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与方向。
    • 杜辉
    • 摘要: 在建构生态文明法治秩序的当下,空间视角为观察、分析和创新生态环境法治提供了新的维度。纵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实践,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的空间轨迹大体呈现为无差别的整体主义抽象空间观、行政区域主导的地方区隔空间观和融合的差异化系统空间观。随着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目标转向空间治理,需要精准识别空间的功能关联、空间关系和空间治理目标为生态环境法规范体系及其制度功能、制度韧性提出的变革要求。遵循法治变迁的空间轨迹以及空间治理蕴含的法治命题,一方面要推进生态环境权利体系向空间权利体系不断位移,另一方面要从组织法、行为法、程序法、责任法的维度完成空间治理权的深层建构,从这两个支点出发推进生态环境法治的再发展。
    • 刘东涛
    • 摘要: 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空间意识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秉承的时空观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在艺术领域中的直观体现。山水画把作为造化的自然和具有创造性的心灵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墨的方式构造一种虚境,而且使得空间节奏化、音乐化了。山水画为达到这种表现而使用的方法是“以大观小”“三远法”和空间的诗化。但是近代以来,传统山水画的价值及空间技法受到了挑战。傅抱石对于传统山水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但他把写实主义作为山水画的基础,并且用近代的透视法和比例关系来解释传统技法,尚存在诸多商榷之处。
    • 李麟学; 蒋原伦
    • 摘要: 历来有关诗歌的描述和诗歌理论与人们对建筑文化及其相应的空间观念的认知有着一段间隔。不过,这并非是不可逾越的距离,如当下最时髦的说法——“诗与远方”,实际上已经将诗歌与空间并列,相互表述。人们在建筑实践中体悟和认识空间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同时也在诗词歌赋中接受万物峥嵘的自然观和空间观,因此,中国的诗学视野中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各类建筑空间的理解。或许在中国古代林林总总的各类建筑中,最有诗学意味的就是园林建筑,因为园林中的上品犹如诗的境界。
    • 张琪
    • 摘要: 空间观是理解莫霍利-纳吉艺术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该文立足于对史料的挖掘和分析,首先将莫霍利-纳吉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研究,探讨了当时的文化思想(主要是拉·美特利提出的“人是机器”这一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和艺术思想(主要是立体主义)是如何影响莫霍利-纳吉对于空间的认识的;其次阐述了莫霍利-纳吉是如何通过黑影照片实验和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探索、实验他的空间观的;最后从美育的角度就现阶段如何开展美育工作进行探索。
    • 戴德森
    • 摘要: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过手和当前问题的解决,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何兼顾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下面就以《性急的蚂蚁》为例,谈谈日常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挖掘与实施。
    • 盛光林
    • 摘要: 数学实验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实验中,学生可以亲历图形与几何知识产生的过程,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和空间表象,验证空间想象,有效培养空间观念。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数学实验是学生根据预定的实验方案,运用有关工具通过实际操作.
    • 曹晖
    • 摘要: 在卡西尔符号理论的影响下,潘诺夫斯基将透视作为一种符号形式,探讨了从古代社会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认知随空间观和世界观的变化所发生的改变,以及艺术的知觉形式和表现形态与特定时代的哲学观所发生的密切关联,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作为符号形式的透视》中.潘诺夫斯基吸收了卡西尔符号形式的结构范式和功能性特征,并通过对德语国家形式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将空间感、世界观、艺术、视觉、功能和现代性等一系列主题统摄到透视之中,建构出一种连续体,从而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理论性,这些都对艺术史、美学、图像学以及后来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透视的探讨不仅指向视觉艺术的空间认知,更指向在认知背后的人类精神和哲学倾向.
    • 吴博群
    • 摘要: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抒情诗的代表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情感表达之所以如此酣畅淋漓、惊心动魄,与诗作中呈现出的时空观密不可分.时间方面,《古诗十九首》存在"光阴易逝"与"岁月漫长"两种状态;空间方面,在游子思妇诗中表现为"浩渺"和"狭窄",在感慨生命之作中展示为"繁华"与"冷寂".时间与空间的并存交融为情感的产生与抒发提供了两个极富张力的艺术媒介,从而使十九首诗作呈现出悲慨凄凉的美学风格.
    • 张颖
    • 摘要: 《林泉高致》汇集宋代画家兼理论家郭熙的思想,由其子郭思编撰而成,是山水画画法理论全面丰富的著述.郭熙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时间观和空间观的确立有重要意义.《林泉高致》明确指出不同客观物象在不同季节内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风貌."时景"是《林泉高致》中独特且重要的思想,是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成分."时景"一词可以窥山水画创作中的时空感,分析郭熙时空感的建构以及运用,了解历代画论思想中"时景"的形成发展,分析中国时空感意识的产生的影响,对新时代正确认识和继承中国山水画的理论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