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土地层

黄土地层

黄土地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1651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13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物理模拟学术研讨会等;黄土地层的相关文献由49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林云、凌涛、刘云龙等。

黄土地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1651 占比:99.31%

总计:21802篇

黄土地层—发文趋势图

黄土地层

-研究学者

  • 何林云
  • 凌涛
  • 刘云龙
  • 刘建正
  • 刘旭全
  • 刘江辉
  • 安芷生
  • 岳应利
  • 张道兵
  • 彭学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宪义
    • 摘要: 本文结合某黄土盾构隧道施工实例,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管片上浮问题的总结,分析了黄土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管片上浮主要受到黄土地层、地下水位、盾构机姿态和同步注浆的影响,并根据黄土施工地质特点,通过控制同步注浆参数、优化二次注浆方式、提升施工严谨性、控制盾构纠偏参数、增加管片姿态测量频数等控制技术,有效抑制了盾构隧道管片上浮趋势,可为类似盾构管片上浮控制问题提供一定工程经验。
    • 王哲
    • 摘要: 黄土地层中暗挖隧道的施工会对近邻的建筑产生较大影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力学特性演化特征,并分析了暗挖隧道施工对近邻建筑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工结束后,由于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左线隧道的变形及受力均大于右线隧道;隧道周围结构的变形主要为仰拱隆起、拱顶沉降,以及墙脚处向隧道内侧的挤出变形;拱顶与拱腰处的支护结构处于受拉状态,而拱脚处的支护结构处于受压状态;建筑楼房以及桥墩均在隧道开挖影响沉降槽范围内,根据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值和倾斜值可知其处于轻微破坏等级,通过采取措施施工未对周边建筑的结构造成破坏。
    • 戴俊; 杨康; 商学旋; 陈箐芮; 郑选荣; 叶万军
    • 摘要: 为研究黄土地层浅埋暗挖隧道松散围岩压力特征,根据既有隧道施工现场裂缝扩展情况,假定隧道开挖后的土体存在破裂区,取一半破裂区土体进行静力极限平衡分析,考虑静止土压力、侧向土压力、隧道尺寸和土层参数对半结构的影响,推导出适用于黄土地层浅埋暗挖隧道的围岩压力解析式,确定该公式下的隧道深浅埋划分界限,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隧道埋深、静止土压力系数和侧压力系数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隧道埋深增大,围岩压力存在峰值,围岩压力曲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围岩压力随静止土压力系数和侧压力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但静止土压力系数对围岩压力的影响较大;将新方法得到的围岩压力值分别与现场实测值和既有理论围岩压力值进行对比,计算的垂直、侧向围岩压力值均大于实测值,且新方法的计算误差相对较小。
    • 冯海波
    • 摘要: “地圈与生物圈变化(全球变化)”是国际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而人类起源及其环境演化是全球变化和第四纪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牵头,组织多学科力量开展的黄土地层与早期人类演化综合研究,积累了数千组数据,取得了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发现,使蓝田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早人类活动地点之一,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和迁徙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提出“早期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高分辨率演化序列”的科学研究目标,为处于国际领先的中国黄土研究拓展了“高分辨率黄土-古土壤-古人类遗迹序列”的研究新路。中科院广州地化所项目成果“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陈明明
    • 摘要: 西安至法门寺至机场城际铁路项目线路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层,采用不同线路方案时的施工难度、运营期安全、经济成本等各有差别。因此进行深挖方路堑与隧道方案的比选研究,并对隧道方案的施工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深挖方路堑方案中深挖槽形成的高边坡失稳是线路运营期严重安全隐患,同时此方案施工期大开大挖会破坏大面积地表植被并带来扬尘等环保问题,隧道方案可以规避以上问题,因而选取隧道方案通过;(2)隧道施工方案的比选中,由于隧道穿越浅埋湿陷性黄土地层,隧址区地层含水率变化差异大,隧道不同段落围岩工程性质变化较大,采用盾构法施工安全风险较高,浅埋暗挖法施工则具有地质适应能力强的优势,此外,盾构法方案相比浅埋暗挖法方案投资高1.28亿元,因此在太白隧道施工中推荐采用浅埋暗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管晓军
    • 摘要: 阳城隧道穿越古冲沟,经历黄土地层、土砂分界地层、全风化红砂岩地层等,施工过程中出现初期支护大变形、开裂等病害.文章基于室内基本力学试验,以现场监控量测为主,辅以数值试验对穿越古冲沟多种地层的隧道支护结构变形及受力特性进行初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砂质黄土粘聚力更大,但全风化红砂岩的压缩模量和内摩擦角却更大;土砂分界地层的洞周位移值复杂多变,介于砂质黄土地层和全风化红砂岩地层位移值之间.全风化红砂岩地层拱脚处以及土砂分界地层分界面位置处初期支护会出现拉应力,施工时需要加以注意;数值试验变形规律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同,与黄土地层和红砂岩地层不同,在土砂分界地层中分界面上部初期支护最小主应力要大于其它位置,而分界面处的最大主应力略大于拱脚处.
    • 董阳涛
    • 摘要: 随着黄土地区各大主要城市地铁盾构隧道的兴建,越来越多的工程实践表明黄土盾构隧道的围岩荷载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计算方法,以科学地指导施工.通过总结一般黄土隧道、盾构隧道围岩荷载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比黄土盾构隧道荷载现有研究,探究现有研究对黄土盾构隧道围岩荷载的适用性,并以此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合理展望,研究表明:(1)目前围岩荷载的多种研究方法各有其适用性,进行相关研究时宜合理选择;(2)现有围岩荷载计算方法对黄土盾构隧道荷载的确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3)黄土盾构隧道围岩荷载特性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盾构施工工序、黄土水敏性等因素的影响,以完善黄土盾构隧道围岩荷载研究体系.
    • 徐向春; 周斌; 周雪航; 王者
    • 摘要: 重建古植被、古气候演化历史一直是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恢复晚新生代以来古植被环境变化不仅可以加深气候驱动机制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黄土沉积中不同载体(如土壤总有机碳、次生碳酸盐、正构烷烃和黑碳等)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响应植被和气候变化,被广泛应用于古植被环境研究.然而,黄土沉积中不同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复杂等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标的准确性及不同指标间的相互印证.分析中国黄土高原22个典型沉积剖面约2500个样品的总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δ13CTOC)与磁化率数据表明,二者具有复杂的时间、空间特征.约100 ka以来,绝大部分剖面δ13CTOC与磁化率的相关性较好,指示夏季风强盛时C4植物增多.但在更长时间尺度上,要充分考虑δ13CTOC分馏和区域气候差异的影响.空间演化上,现代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附近的剖面δ13CTOC与磁化率的相关性极高(R2>0.7,p<0.001),可能指示该区域植被对季风强弱变化十分敏感.综合对比灵台、蓝田、白水等6个剖面的次生碳酸盐碳同位素记录(δ13CPC),将该指标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古植被比例重建时,首先要修正大气CO2的影响,也可利用黄土序列δ13CPC记录来进行重建古大气pCO2等新的研究.目前,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n-alkanes)相关记录较少,研究发现该指标可较好地指示植被演化,渭南剖面的δ13Cn-alkanes记录呈现出与古温度、古降水等气候指标较好的一致性,但样品提取困难也阻碍了δ13Cn-alkanes的深入研究.黑碳稳定碳同位素(δ13CBC)更多反映的是燃烧植被信息,在以草本和灌木植被类型为主的区域与δ13CTOC记录更为一致,可以较为准确地指示生长植被类型的变化.
    • 马玉凤; 李双权; 杜军; 王朝栋; 郭仰山
    • 摘要: 黄土是记录新生代晚期以来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最好载体.河南黄土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详实地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短周期的演替旋回.首先,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研究,对河南黄土发育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然后,阐述了河南地区黄土分布及其地貌类型、黄土地层的划分、全新世黄土的研究以及黄土与考古文化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4个热点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河南地区黄土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归纳与总结.
    • 陈明明
    • 摘要: 西安至法门寺至机场城际铁路项目线路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层,采用不同线路方案时的施工难度、运营期安全、经济成本等各有差别.因此进行深挖方路堑与隧道方案的比选研究,并对隧道方案的施工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深挖方路堑方案中深挖槽形成的高边坡失稳是线路运营期严重安全隐患,同时此方案施工期大开大挖会破坏大面积地表植被并带来扬尘等环保问题,隧道方案可以规避以上问题,因而选取隧道方案通过;(2)隧道施工方案的比选中,由于隧道穿越浅埋湿陷性黄土地层,隧址区地层含水率变化差异大,隧道不同段落围岩工程性质变化较大,采用盾构法施工安全风险较高,浅埋暗挖法施工则具有地质适应能力强的优势,此外,盾构法方案相比浅埋暗挖法方案投资高1.28亿元,因此在太白隧道施工中推荐采用浅埋暗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