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45945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国际人才交流、中国地质、山东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纪念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报告会、2008年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全国第十三届洞穴学术会议等;第四纪地质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张光威、王书兵等。
第四纪地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5945篇
占比:99.84%
总计:146176篇
第四纪地质
-研究学者
- 本刊
- 张光威
- 王书兵
- 程捷
- 丛新
- 傅建利
- 刘智
- 姜兴钰
- 孙莉
- 庞健峰
- 张可迁
- 张绪教
- 彭孛
- 徐德斌
- 李朝柱
- 王萍
- 田力
- 程琳
- 童康益
- 范敏
- 蒋复初
- 赵宝成
- 赵龙伟
- 邵时雄
- 韩磊
-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黄洁
- GrahamR
- MA Zhenxing
- N.Lancaster
- YANG Minggui
- YIN Guosheng
- 丁孝忠
- 丁秋玲
- 万军伟
- 严学新
- 严富华
-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与资源学院
- 乔彦松
- 于雷
- 付萍
- 仝亚博
- 任万英
- 任孝宗
- 何宝成
- 何祥丽
- 余江宽
- 侯贵卿
- 傅连珍
- 农华琼
-
-
杨劲松;
姜高磊;
赵华;
王成敏;
赵红梅;
吉云平;
张润;
韩书华
-
-
摘要:
第四纪地质调查和填图对解决当前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填什么,如何填”等相关问题尚处于探索示范阶段。基于在内蒙古大青山山前地区开展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工作,查明了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的分布特征、期次及影响因素,总结了以冲洪积扇为代表的第四系覆盖区的调查与填图方法。首先,应针对地质地貌的特殊性,初步梳理区域内主要的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问题,选取针对性的沉积相模式进行沉积相划分;其次,综合前人资料成果和遥感解译结果编制设计地质图,依靠露头剖面、槽型钻揭露开展野外调查和验证,划分基本填图单元;然后,利用光释光、^(14)C等测年技术,确定填图单元时代,查明区内冲洪积扇发育的时间和期次;最后,选取“时代+成因+沉积相”结合不同岩性花纹的组合表达方式,增强工作区内典型剖面和钻孔的显示度,丰富图面内容和形式。
-
-
-
-
摘要:
李四光(1889年10月-1971年4月),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做出了贡献。创立地质力学,并以相关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60-1969年英雄模范人物。
-
-
孔祥超;
卢文姬;
孙景耀;
刘欢;
鲁浩
-
-
摘要:
基于研究区施工的39个第四系浅层钻孔资料,通过系统采集粒度、孢粉、自然重砂、^(14)C等样品,对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结构、沉积类型及沉积相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黑土湖组沉积早于10154 BP,临沂组以1500~3500 BP为主要沉积时期。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温凉偏干、温暖湿润、趋于温凉3个阶段。粒度分析表明,于泉组为河床河漫滩沉积;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来源为北侧胶北基岩隆起区,搬运距离短。对研究区第四纪沉积物按成因类型进行沉积相划分与对比,初步建立了沉积模式。
-
-
-
-
摘要:
李四光(1889年10月-1971年4月),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做出了贡献。创立地质力学,并以相关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人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60-1969年英雄模范人物。
-
-
-
-
摘要:
李四光(1889年10月-1971年4月),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做出了贡献。创立地质力学,并以相关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60-1969年英雄模范人物。
-
-
李廷栋;
刘勇;
丁孝忠;
庞健峰
-
-
摘要:
今年,欣逢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特以此文恭贺中国地质学会百年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对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科研项目。经过十多年志书的编写获得了诸多创新性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1)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科技水平;(2)提出发展洋板块地质的学术思想,初步建立了洋板块地质构架;(3)地层研究取得重要新进展,完成全国显生宙构造-地层区划和地层格架研究;(4)开启了蛇绿岩研究新思路,拓宽了蛇绿岩研究范围;(5)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获颠覆性科学成果,阐明了太古宙地壳演化规律,提出中—新元古界新的划分方案;(6)取得多项岩浆岩创新性科研成果,建立了中国及邻区侵入岩时空演化格架;(7)中国地质构造研究获突破性进展;(8)地球深部探测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建立了全方位“深地”探测研究科技支撑体系;(9)为资源环境评价开辟了新方向,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取得长足进展;(10)探索了地质图件研编新模式,总结了地质制图的基本经验。
-
-
-
-
摘要:
李四光(1889年10月-1971年4月),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做出了贡献。创立地质力学,并以相关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60-1969年英雄模范人物。
-
-
-
-
摘要:
李四光(1889-1971年),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李四光先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成果为第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做出了贡献。创立地质力学,并以相关理论指导勘探煤炭、石油、铀、地热等能源资源以及防治自然灾害等。从造船救国,到为国找矿,再到地质研究;从在外求学,到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李四光先生不曾动摇、不曾停歇。
-
-
-
-
摘要:
李四光(1889年10月~1971年4月),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做出了贡献。创立地质力学,并以相关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60~1969年英雄模范人物。
-
-
-
-
摘要:
李四光(1889年10月一1971年4月),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做出了贡献。创立地质力学,并以相关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60-1969年英雄模范人物。
-
-
安志宏;
李任时
-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
| 2012年
-
摘要:
土地荒漠化演变过程是一个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复杂的演变过程.黄河流域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之一,流域内裸露的大面积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砂、砂砾和亚砂土,它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通过采用CBERS遥感数据,在综合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荒漠化现状和第四纪地质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详细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内荒漠化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关系,发现黄河流域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区内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经过空间对比与分析发现,在黄河流域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第四纪风积、冲洪积和冲湖积松散沉积物与土地荒漠化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黄河流域内大面积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物质来源,在适当的气候和人文条件下土地荒漠化程度将会继续加重,土地荒漠化趋势将会继续扩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