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压缩比

高压缩比

高压缩比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7252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农机使用与维修、车用发动机、内燃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净化节能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03年石油装备年会暨庆祝石油大学建校50周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等;高压缩比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瑞平、卓贤成、朱自强等。

高压缩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7252 占比:99.97%

总计:327360篇

高压缩比—发文趋势图

高压缩比

-研究学者

  • 王瑞平
  • 卓贤成
  • 朱自强
  • 李世六
  • 王立存
  • 陈进
  • 沈源
  • 王锐
  • 刘耀东
  • 卢佩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国庆; 韩丹
    • 摘要: 为满足日趋严苛的油耗及排放法规要求,基于某2.0 L自然吸气汽油发动机,通过采用高压缩比、阿特金森循环等技术,开展提升发动机热效率的研究,实现整机热效率42.2%,从而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的油耗水平,满足节能汽车的要求。为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国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2020年10月2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按照规划明确了传统燃油车深度电混的目标,即到2025年混合新车占传统能源乘用车的50%以上。
    • 赵自庆; 蔡开源; 王志
    • 摘要: 采用一维仿真,预测并分析了压缩比对射流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烧特性规律,进一步结合台架试验研究了高压缩比下采用不同稀释策略时射流点火天然气发动机的燃烧及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压缩比提升至17.0时,燃烧初期放热迅速,滞燃期缩短,燃烧持续期显著增加;采用纯空气稀释时,燃烧效率提高,热效率提升小于1%;CO、NO_(x)排放增加,HC排放减少;射流撞壁造成传热损失的增加以及后燃现象限制了热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引入废气再循环(EGR)后,高压缩比下缸内燃烧恶化相对严重,燃烧效率降低,HC及CO排放增加,最高指示热效率在低压缩比下达到44%.
    • 谭丕强; 周捷; 楼狄明; 胡志远; 房亮; 赵彬皓
    • 摘要: 以一台采用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技术的增压直喷汽油机为研究样机,试验研究了高压缩比15.0时不同EGR率(0%、5%、10%、15%)下该机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压缩比11.5相比,采用高压缩比15.0时,该机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升高,点火正时提前,燃烧持续期延长,平均指示压力变动系数增大,有效热效率显著提高;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HC)排放和颗粒物数量增加,CO排放和颗粒物质量降低,NO_(x)排放略有升高。采用EGR技术能够有效抑制爆震和降低NO_(x)排放。相同工况下,随着EGR率升高,该机的燃烧持续期延长,平均指示压力变动系数增大,低负荷(制动平均有效压力(brake mean effective pressure,BMEP)为0.5 MPa)下的缸内最高燃烧压力逐渐下降,有效热效率变化不大。高负荷(BMEP为1.0 MPa)下的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先上升后下降,有效热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压缩比情况下该机EGR率为10%时的热效率最高,为38.45%;CO排放先减小后增加,HC排放逐渐增加,NO_(x)排放降幅增大,最大降幅达86.8%。
    • 郭亚奎; 吴影生; 余澍民
    • 摘要: 针对一种新颖的高压缩比横展结构的大阵面天线折叠机构,设计两侧六缸的精准同步控制系统,以避免边块列骨架形变而损坏内部电子器件的情况出现。同步控制系统采用PI调节闭环控制,采样循环控制周期仅为5 ms;采用同步控制算法依次整定各油缸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从而实现天线两侧横展6个油缸的精准同步控制。本设计解决了大口径雷达天线快速架撤和高机动运输的一个难题。
    • 刘万龙; 朱昊伟; 赵宏; 胡旭坤; 李茂
    • 摘要: 为了研究高压缩比单级环形引射器的性能,基于一维管流的基本理论对环形引射器进行设计,分别加工了开缝及不开缝环形引射器.在零负载情况下,试验测得不开缝引射器临界启动压力为1.127MPa,极限真空压力为6294Pa,压缩比约为16.1;试验测得开缝引射器临界启动压力1.181MPa,极限真空压力为984Pa,压缩比约为103,开缝后压缩比提升了6.4倍左右.相比不开缝引射器,开缝引射器可以大幅降低零负载情况下的真空压力,但启动压力也略有提升,试验表明在0.1MPa以内.启动后引射器真空压力与入口压力之间有接近线性的递增关系.目前的试验表明,通过合理开缝,可以通过单级环形引射器实现1000Pa以下的极限真空,可以应用在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启动前30km高空模拟.
    • 盛凯; 赵翔; 张衍林; 王秀之
    • 摘要: 针对目前青玉米秸秆或半青玉米秸秆粉碎后采用传统青贮方式密实度小、厌氧程度低、氨化不足、易腐烂变质、不便密封等缺点,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青贮秸秆高压缩比的打包机。对打包机的关键部件压缩装置预先进行4、5、6倍等3种压缩比的压缩成型试验,并经过正交设计及多水平分析,确定打包机最优压缩比为1∶6。基于提高打包成型率的质量目标,确定压缩箱采用2个液压油缸开闭加料活动盖板,2个主液压油缸对压进行压缩,1个液压油缸推出及保压箱保压等技术完成压缩和保压成型;根据物料压缩后由于应力松弛,存在一定程度膨胀和回弹的特性,进行设计性试验。确定打包机保压箱长、宽、高分别为600、300、365 mm。经过校验后的压缩装置实现内部有效工作区间长、宽、高分别为1800、600、365 mm,实现体积压缩达到6∶1的较高压缩比,极大改善了青贮秸杆厌氧条件并提高了其氨化程度。
    • 朱登豪; 邓俊; 李理光
    • 摘要: 汽油机小负荷工况由于泵气损失较大,燃油经济性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基于一台压缩比16的直喷汽油机,结合自主研制的高能点火系统将稀燃极限从1.5拓宽到1.65,最大相对热效率提升22%,其中稀薄燃烧贡献了17%,高能点火贡献了5%.一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稀薄燃烧可以提高比热比,降低泵气损失和传热损失,高能点火的作用在于加快燃烧初期的湍流火焰速度,增大火焰面积以及生成更多促进燃烧的中间产物,从而缩短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拓宽稀燃极限.
    • 张志永; 高定伟; 赖海鹏; 张彬; 邢化锋
    • 摘要: 对汽油分层压燃燃烧方式进行了光学诊断,研究了缸内直喷(GDI)持续期、喷油时刻及轨压对分层引燃压燃效果影响.在一台光学单缸机上,采用气道喷射预混,缸内直喷辅助火花引燃的方法,分别在0.5、1.2、2.0 ms的3种不同喷油持续期,上止点前曲柄转角CA为40°、50°、60°、80°和100°的5种直喷喷油时刻,以及3.8、10、15 MPa的3种轨压下开展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高压缩比发动机维持常规气门定时,利用气道喷射预混,缸内直喷辅助火花点火,可以实现分层引燃压燃燃烧.通过合理标定直喷喷油持续期、喷油时刻和轨压,可以提高压燃成功率、提升压燃稳定性并降低碳烟排放.
    • 摘要: 柠檬混动DHT系统荣获“中国心”2021年度十佳发动机奖.近日,“中国心”2021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结果揭晓,长城汽车1.5T柠檬混动DHT系统实力当选。作为中国汽车品牌首个推出的双电机混联混动架构产品,长城汽车这套1.5T柠檬混动DHT系统凭借1.5T混动专用发动机的中置WT、高压缩比、高滚流进气道、深度米勒循环、980°C VGT增压器.
    • 周洋; 杨汉乾; 蒋艳丹
    • 摘要: 传统的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比设计过低,致使应用高纯度甲烷的天然气发动机的热效率难以提高,然而提高压缩比又会导致缸内NOx排放变差.为了设计出了最佳的燃烧室,基于一台LNG/CNG发动机,利用AVL Fire软件建立了燃烧系统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四种燃烧室形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纯度甲烷的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比提高之后,直口型燃烧室的点火稳定性较好,气缸内NOx源排放较低,燃烧噪声低且热功转化与其它方案基本一致,是最佳的设计方案.仿真分析结果为燃烧室方案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