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学诊断

光学诊断

光学诊断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09176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激光生物学报、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等;光学诊断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峰、丁永坤、刘慎业等。

光学诊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9176 占比:99.96%

总计:209265篇

光学诊断—发文趋势图

光学诊断

-研究学者

  • 刘海峰
  • 丁永坤
  • 刘慎业
  • 尧命发
  • 彭晓世
  • 王峰
  • 蒋小华
  • 马骁
  • 唐青龙
  • 杨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一锴; 彭靖; 史中杰; 檀丽宏; 李耀宗
    • 摘要: 为保证柴油机在低温与高原环境下能够顺利启动,基于热力学理论与柴油机试验,提出一种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柴油机最小压缩比设计方法。通过光学测试确定柴油喷雾自燃的临界着火温度,获得临界着火温度关于喷雾背景密度的拟合关系式;通过整机倒拖试验得到柴油机压缩终了状态随转速的变化关系;结合光学诊断和整机倒拖试验,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柴油机最小压缩比与环境温度、海拔高度间的数学关系。试验结果与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环境密度的增加,柴油喷雾的临界着火温度先快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最后稳定在700 K左右;随转速的增加,压缩冲程缸内漏气量的减少导致缸内压缩终了压力和温度均增加;对于采用进气预热的柴油机,0 m海拔高度下,环境温度从273 K降低到238 K时,柴油机最小压缩比需从13.8增加到18.0;进气温度263 K时,海拔高度从500 m增加到4400 m,柴油机最小压缩比需从12增加到17;基于光学诊断和热力学分析确定最小压缩比有利于极端条件下柴油机冷起动性能的提升。
    • 毛建树; 马骁; 马跃; 王志; 张翼霄; 帅石金
    • 摘要: 氨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_(n))是内燃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替代燃料,而双燃料燃烧模式是一种公认较有潜力的氨燃烧技术路线。该文围绕PODE_(n)引燃NH_(3)的双燃料燃烧模式,基于光学发动机和高速摄影系统,研究了NH_(3)-PODE_(3)方案均质混合气引燃(HCII)模式中不同PODE_(3)喷射时刻及不同氨能量占比对缸内燃烧图像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ODE_(3)具有良好的引燃特性;随着PODE_(3)喷射时刻从曲轴转角(CA)-20°延迟到-5°,火焰图像面积、火焰亮度和放热率峰值均增加,缸内压力峰值先增加后降低;直喷(DI)喷射时刻为CA-10°时,随着氨能量占比增加,CA10和CA50的相位逐渐滞后,但压力与放热率峰值均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存在最佳的氨-PODE_(3)能量比。
    • 唐勇; 董维; 邹祥瑞; 石保禄; 王宁飞
    • 摘要: 面向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粉末冲压发动机中铝粉颗粒群在高温和氧化性环境的燃烧机理,开展微米级铝颗粒群点火与燃烧特性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甲烷平面火焰燃烧系统提供温度和组分可控的均匀高温环境,通过振荡式气溶胶发生装置产生由氮气携带的局部高浓度铝粉脉冲射流在高温环境中进行点火和燃烧,发展了基于发射光谱和比色法的测温技术,同时运用高速显微摄影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铝颗粒群的着火温度低于单个铝颗粒,颗粒群燃烧温度接近3000 K,实验中观测到了颗粒群边界处铝蒸气燃烧的气相火焰面,说明铝颗粒间的聚集效应对铝粉点火和燃烧过程有重要影响。
    • 王于蓝; 范雄杰; 高伟; 刘存喜; 杨金虎; 刘富强; 穆勇; 徐纲
    • 摘要: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燃烧组织是高温高压受限空间内多级旋流复杂流场结构的气动、燃油雾化、蒸发、油气混合和燃烧化学反应多场耦合过程,而其流场特性影响雾化和燃烧过程,从而对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对燃烧室内复杂强旋流流场组织机理的认识和高精度测试一直是发动机燃烧室研制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针对光学可视模型燃烧室试验件设计方法及典型发动机燃烧室的流场组织机理和特性进行总结,希望给发动机燃烧室研制过程中光学模型燃烧室试验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深刻认识目前两类典型的传统旋流杯模型燃烧室和基于分区分级耦合燃烧技术的新型燃烧室的流场特性,促进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研制.
    • 易文韬; 丰雷; 王煜; 崔雁清; 刘海峰; 尧命发
    • 摘要: 通过一台高温、高压可视化定容燃烧弹,采用高速摄像技术研究了不同稀释气体(Ar、N2和C02)在10%~40%的氧体积分数范围内对柴油喷雾着火和火焰发展过程的影响;采用羟基自发光成像和双色法研究了低氧体积分数下稀释气体组分(Ar和N2)对火焰发展特征和碳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氧体积分数增加,柴油机喷雾火焰自发光亮度增强,火焰宽度减小,碳烟初始形成位置向喷雾上游迁移.氧体积分数为30%,稀释气体为C02时,火焰头部出现剧烈波动.在低氧体积分数下,稀释气体为N2时的火焰自发光亮度远弱于稀释气体为Ar的情况,在气体成分为10%02 + 90%N2的情况下,在燃烧初期会观察到微弱的蓝色化学发光.使用Ar替代N2作为稀释气体后火焰浮起长度显著缩短,火焰温度上升,火焰中游内部的碳烟浓区分布更广.相比于N2,极端低氧体积分数下使用Ar作为稀释气体能够有效提升柴油喷雾火焰的着火稳定性.
    • 孙哲; 崔明利; 王鸿雨; 李雪松; 许敏
    • 摘要: 均质稀薄燃烧已被证实是未来进一步优化直喷汽油机燃烧、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然而,稀薄燃烧的控制应用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在低速稀薄燃烧工况下,温度较低,气流速度较弱,火核形成以及火焰传播速度较慢,对油气混合均匀度要求较高.本文针对一台直喷光学发动机中闪沸喷雾的应用,对低速稀薄燃烧工况下火焰发展规律、放热规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闪沸喷雾可以有效提升燃烧放热速度,改善缸内指示平均有效压力(IMEP).
    • 张志永; 高定伟; 赖海鹏; 张彬; 邢化锋
    • 摘要: 对汽油分层压燃燃烧方式进行了光学诊断,研究了缸内直喷(GDI)持续期、喷油时刻及轨压对分层引燃压燃效果影响.在一台光学单缸机上,采用气道喷射预混,缸内直喷辅助火花引燃的方法,分别在0.5、1.2、2.0 ms的3种不同喷油持续期,上止点前曲柄转角CA为40°、50°、60°、80°和100°的5种直喷喷油时刻,以及3.8、10、15 MPa的3种轨压下开展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高压缩比发动机维持常规气门定时,利用气道喷射预混,缸内直喷辅助火花点火,可以实现分层引燃压燃燃烧.通过合理标定直喷喷油持续期、喷油时刻和轨压,可以提高压燃成功率、提升压燃稳定性并降低碳烟排放.
    • 李晶鑫; 邵琪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含氧燃料在降低污染物上的差异,选用三种不同燃料,通过自发光的光学诊断方法对燃烧火焰进行研究.发现DMF30的含氧量和CO-O*生成量不一致,推测燃料中的氧可能有其他的转化方式,B30燃料相对于其他两种燃料来说的能够有效减少碳烟、CH等污染物.
    • 何旭; 刘聪; 冯海涛; 刘福水; 伍岳; 马骁; 李雁飞; 齐运亮; 刘泽昌; 徐一凡; 周扬; 李熊伟
    • 摘要: 活塞式内燃发动机是现代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机械装置.由于其内部燃料喷射、蒸发、燃烧等复杂的工作过程会对发动机的结构可靠性、能量利用效率和污染物生成产生极大影响,研究内部过程的物理机理并确定控制策略对于发动机的设计和改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近年来,为更加深入理解发动机内部工作过程,研究人员广泛采用光学诊断试验技术来测量发动机缸内流动和燃烧特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各类用于模拟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试验台架(如定容燃烧弹、快速压缩机、光学发动机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光学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发动机研究中的应用.光学诊断技术分为两类进行讨论,分别是基于传统光学的传统诊断技术(如纹影法、双色法等)和基于激光的先进诊断技术(如粒子图像测速法、激光诱导荧光法等).光学诊断技术可在多尺度下测量缸内温度、物质浓度、液滴粒径等参数,为准确评估发动机喷油、蒸发、燃烧过程提供试验依据.更重要的是,光学诊断技术为更加深入理解高温高压环境下流动、燃烧的物理/化学机理提供了可能性,为开发高功率、高能效、低排放的先进发动机提供可靠的试验手段,同时为研究人员未来开展基础试验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发动机工作过程提供指导.
    • 刘海峰; 文铭升; 杨智; 房性会; 唐青龙; 尧命发
    • 摘要: 在一台轻型光学发动机上对比了部分预混压燃(PPC)和燃料活性控制压燃(RCCI)两种燃烧模式的着火及燃烧发展过程,并分别探究了不同喷射策略对两种燃烧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PPC燃烧模式,混合气浓度分层越小,燃烧过程中自燃占比越高;混合气浓度分层越大,燃烧过程中火焰传播占比越高.对于RCCI燃烧模式,缸内直喷高活性燃料比例较高时,燃烧是从高活性区到低活性区分阶段顺序自燃;缸内直喷高活性燃料比例较低时,燃烧是火焰传播与自燃共同主导的过程.从而阐明了PPC和RCCI相较于均质压燃(HCCI)能够实现更高负荷高效清洁燃烧的本质是,燃烧发展历程从单纯的多点自燃燃烧转变为火焰传播与自燃共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