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髓内固定

髓内固定

髓内固定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39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97098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实用骨科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首届北京国际外固定与骨-关节修复重建大会、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大会等;髓内固定的相关文献由1048位作者贡献,包括阳运康、周光林、孙旭海等。

髓内固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0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7098 占比:99.92%

总计:397435篇

髓内固定—发文趋势图

髓内固定

-研究学者

  • 阳运康
  • 周光林
  • 孙旭海
  • 李怀先
  • 范锡海
  • 刘仲刚
  • 卓乃强
  • 叶俊武
  • 奥隆·C·史密斯
  • 张年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天勇; 王德伟
    • 摘要: 背景: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已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固定方式,然而髓内钉松动移位、钉尾软组织激惹等问题突出。部分带锁髓内钉手术操作难度大,难以推广应用。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有待设计出一种新型髓内固定产品来减少这些问题。目的: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青年志愿者的锁骨CT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建立锁骨中段横行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骨折内固定原则,分别组装成锁定板、桥接内固定系统和钛制弹性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最后使用ANSYS 15.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和数据处理,比较各模型锁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最大Von Mises应力及最大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不同载荷下,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应力分布与钛制弹性钉固定类似,髓内连接棒在骨折断端附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异同点是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外锁定处出现次级应力集中,使桥接内固定系统组整体应力较钛制弹性钉组更分散;②轴向压缩载荷下,桥接内固定系统组锁骨最大Von Mises应力为251.96 MPa,高于其他两组;骨折面的最大Von Mises应力为33.79 MPa,低于其他两组;悬臂弯曲、顺/逆时针扭转载荷下,桥接内固定系统组锁骨和骨折面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均小于钛制弹性钉组而大于锁定板组;③不同载荷下,3组中植入物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均出现在骨折端附近,其中钛制弹性钉的应力峰值最大,桥接内固定系统次之,锁定板最小;④不同载荷下,各组中锁骨的最大位移均在锁骨远端,其中钛制弹性钉组中锁骨远端及骨折端的位移峰值最大,桥接内固定系统组次之,锁定板组及无损锁骨较小;⑤提示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钛制弹性钉固定,内固定松动移位风险较钛制弹性钉低,但固定强度不如锁定板。
    • 廖志光; 翁永前; 莫世奋
    • 摘要: 目的:探究gamma钉髓内固定和自动力内固定架髓外固定对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1月本院骨科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采用自动力内固定架行髓外固定65例患者为髓外组,采用gamma钉行髓内固定的55例患者为髓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12个月时,髓内组随访53例(失访2例),髓外组随访60例(失访5例)。住院时间髓外组(10.98±1.61)d,髓内组(10.41±0.97)d,(t=1.497,P>0.05);手术时间髓外组(57.55±7.86)min,髓内组(44.68±8.10)min,(t=-14.633,P0.05),两组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行Gamma钉更易操作,创伤较小,术后更早行负重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术后12个月无论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 王兵; 徐明轩; 曹松松; 林志祥; 朱宜权; 童立; 陈小勇
    • 摘要: 目的总结皮肤标记指引股骨髓内导针置入在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皮肤标记指引股骨髓内导针置入治疗,25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触摸方法置入股骨髓内导针治疗,25例)。记录手术情况、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肤标记指引股骨髓内导针置入应用于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可缩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 毛文文; 陈昊; 李立; 陈刚; 张敏; 李克; 朱友森
    • 摘要: 目的 观察逆行股骨髓内钉和顺行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取股骨干中段骨折患者76例纳入本研究,根据主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逆行组36例和顺行组40例。比较2组围术期、随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髓内钉直径、透视次数、骨折两端螺钉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组手术时间短于顺行组,而出血量多于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组膝关节屈曲度为(130.22±4.31)°,优于逆行组的(126.58±8.41)°,逆行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发生率(19.4%)高于顺行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逆行髓内钉和顺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中段骨折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逆行置钉无需牵引床,相对便捷,但逆行钉固定后膝关节并发症相对较多。
    • 郝旭光; 刘洋; 向首阳; 李雪玉; 薛岩; 刘丽; 刘勇; 聂广辰
    • 摘要: 目的探讨双克氏针经基底髓内交叉固定治疗近节指骨关节外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科收治的22例(23指)近节指骨关节外骨折患者,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4岁。致伤原因:摔伤5例,暴力扭伤5例,压砸伤4例,击打伤8例。伤指分布:示指9指,中指6指,环指3指,小指5指。伤后至手术时间1~4d,平均2.3d。均臂丛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双克氏针经基底交叉固定治疗,术后复查手指正侧位X线片,术后第2天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开始功能练习,术后每4周复查手指正侧位X线片。统计分析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指掌指关节活动度,患指屈伸活动按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结果手术时间30~42min,平均38.6min;术后无针道感染、克氏针变形、断裂发生。患者均获4~9个月门诊随访,平均5.7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95±3.38)周;拔除克氏针后1周,患指掌指关节活动度为81°~89°,平均87.5°;TAM为243°~278°,平均265.4°,均为优。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双克氏针经基底髓内交叉固定治疗近节指骨关节外闭合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可靠,患指可早期功能练习,预后好。
    • 朱梓宾; 曹玉净; 王前进; 程帅榜; 刘超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InterTan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CBM等数据库,搜集关于InterTan和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分为PFNA组和InterTan组,检索时限为2003年1月至2020年6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99例患者.与PFNA组相比,InterTan组手术时间更长(MD=11.93,95%CI:9.21~14.64,P0.05).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对于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治疗,PFNA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但InterTan术后并发症更少,两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功能恢复差异不显著.
    • 许晓沛; 吕欣
    • 摘要: 背景:伴有内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类常见的转子间骨折类型。由于内侧壁骨皮质承担着股骨近端主要的力学传导,在临床中对此类损伤的分型及治疗方式在不断改进。目的:通过对伴有内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分型、损伤机制及力学研究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为此类骨折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内固定",英文检索词为"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medial wall,fracture fixation"。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内侧壁骨皮质承担着股骨近端主要的压力传导,股骨矩尤为重要。常见的骨折分型有Evans分型、Jensen分型、AO/ATO分型、Kyle分型、Muller ME分型等,对内侧壁损伤骨折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侧壁破坏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采用何种内固定治疗方式尚无统一的观点,需根据内侧壁稳定情况及老年患者基础情况进行最佳选择,但可明确的是对于不稳定型内侧壁损伤的老年患者,应首先恢复内侧壁骨性支撑及皮质的连续性。
    • 许晓沛; 吕欣
    • 摘要: 背景:伴有内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类常见的转子间骨折类型.由于内侧壁骨皮质承担着股骨近端主要的力学传导,在临床中对此类损伤的分型及治疗方式在不断改进.目的:通过对伴有内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分型、损伤机制及力学研究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为此类骨折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内固定”,英文检索词为“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medial wall,fracture fixation”.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股骨转子间内侧壁骨皮质承担着股骨近端主要的压力传导,股骨矩尤为重要.常见的骨折分型有Evans分型、Jensen分型、AO/ATO分型、Kyle分型、Muller ME分型等,对内侧壁损伤骨折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侧壁破坏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采用何种内固定治疗方式尚无统一的观点,需根据内侧壁稳定情况及老年患者基础情况进行最佳选择,但可明确的是对于不稳定型内侧壁损伤的老年患者,应首先恢复内侧壁骨性支撑及皮质的连续性.
    • 张建军; 张宇; 赵建伟
    • 摘要: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见于老年人,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其中保守治疗效果较差,且并发症较多,故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转子间骨折[2]。其中髓内固定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而临床常用的髓内固定方式包括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第三代Gamma(Gamma3钉),关于二者之间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本研究旨在对比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Gamma3钉、PFNA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谢峰; 秦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附加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附加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记录患者股骨干骨折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SS功能评分和Harris功能评分分别对患侧膝、髋关节的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3.25±2.72)个月.23例股骨干骨折一期行髓内钉固定出现骨不连患者经翻修最终均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4.77±0.55)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对骨不连翻修术后临床疗效均表示满意,无患肢短缩、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达100%.结论 附加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二期翻修手术为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策略,该方法 临床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