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馆阁体

馆阁体

馆阁体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中国文学、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篇、专利文献528169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文史杂志、书画世界、艺术探索等; 馆阁体的相关文献由1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明刚、曹隽平、陈佳等。

馆阁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28169 占比:99.97%

总计:528339篇

馆阁体—发文趋势图

馆阁体

-研究学者

  • 杨明刚
  • 曹隽平
  • 陈佳
  • 丁莹
  • 伍立杨
  • 兰浩
  • 周嘉淇
  • 张颖昌
  • 张香琪
  • 曹宝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俞栋
    • 摘要: 尽管宋代大文豪苏洵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但今天人们谈起科举时代的状元却大多是“负面”的,如称其文章是味同嚼蜡的“八股文”,评其书法是了无生机的“馆阁体”,论其个人建树也基本“泯然众矣”……而在笔者看来,且不论文章与个人建树,仅就状元的字而言,无论从水平还是功力上看不少均属上乘之作,当今那些所谓的书法名家或职业书家亦只能望其项背。因为在科举时代,倘若应试者书艺不精,字迹潦草,书写马虎,其试卷纵然文采斐然也是很难打动考官,最终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
    • 陈勤
    • 摘要: 鲁迅书法在民国书法史上处于怎样一个地位?是什么原因使一位"无心作书家"的鲁迅成为公认的书法大家?让我们回到20世纪初,来追寻鲁迅书法的形成轨迹。一、筑基坚实鲁迅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书法是家庭男性成员的必修课。祖父周福清为晚清翰林,家教既严,文化功底又厚。其书法飘逸俊雅,承王右军一路,兼掺宋人笔意;父亲周伯宜,会稽秀才,虽然写的是馆阁体,却也工整圆润;从叔祖周玉田,作为鲁迅的启蒙塾师,书法功底极深,且治学严谨,重视书法基本功训练,要求鲁迅从描红入手,讲究用笔的提按顿挫、一丝不苟。曾祖母戴氏粗通书道,也对鲁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宋俊宇
    • 摘要: 馆阁体自唐兴起,经宋、元、明,至清康乾年间基本成熟,成为科举考试、官吏选拔、公文缮写和书籍编修的官方标准字体.清代皇宫中的匾额具有非常显著的馆阁之风,而各个时期的匾额书法也因帝王的不同喜好而有所差别.馆阁体虽有不足,但在当时社会的功用是不容小觑的.
    • 摘要: 乾隆"纪恩堂"玺1.45亿港元成交,创圆明园流失文物拍卖第二高价4月22日,一方圆明园旧藏的清乾隆"纪恩堂"玺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艺术珍品"专场上拍,最终以1.25亿港元落槌,含佣金约1.45亿港元成交,创造了圆明园流失文物拍卖第二高价。乾隆御宝交龙钮白玉"纪恩堂"玺,质地为玉,交龙钮,阳文篆刻"纪恩堂"三字,印体周围阴刻乾隆帝御制文《纪恩堂记》,馆阁体的蝇头小楷隽永清秀。
    • 韩金光燮; 肖大平(译)
    • 摘要: 从文艺性的立场来看,一般认为骈文文学性不足。这是因为,由于骈文是出于公共目的写作、且按照固定格式写成以此传达内容的文体,缺乏对于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表现。因此,骈俪文的功令文习气越少,就越能获得优美的评价。这种优美的骈文,就是徐庾体骈文。特别是到了17世纪,馆阁体骈文成为一时文章写作主流,出现了一些关注六朝时期文艺性骈文、致力于骈文创作的作者。这一时期,韩国文坛中骈文代表作家有任叔英(1576—1623)、赵缵韩(1572—1631)、南龙翼(1628—1692)等人。本文对俪文选集类文献,以及个人文集中“俪文”条的出现的情况及其意义进行了考察,同时考察了徐庾体骈文的美学风格。通过对骈文选本的编纂情况与“俪文”条的出现,以及南龙翼《俪评》中的骈文批评的分析,可以看出17至18世纪朝鲜汉文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馆阁体骈文。其中,只有少数作家从事文艺性较强的徐庾体骈文的写作。在壬辰倭乱、丙子胡乱以及仁祖反正之后,由于事大表文写作需求增加,以及朝鲜国王肃宗对骈文的特殊爱好,朝鲜前期以对策文为主的唐宋文写作,到了壬辰倭乱之后,转向以表笺为主的馆阁体文章的写作。因此,比起四书三经等经学著作而言,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左传》以及诗家文章的类抄或表文类抄等,学习文章写作技巧。此外,对于活跃在17世纪朝鲜文坛的南龙翼、李安讷、李端夏、南九万、申钦等人的徐庾体骈文写作,人们给予了“高华”“清楚”“遒丽清新”“清丽”“瑰丽清健”等评价,文中对于这些评价也进行了考察。总体上来看,上述诸人的徐庾体骈文写作风格为“清丽”,与“绮丽”略有不同。此外,笔者还发现,茶山丁若镛与南龙翼对于罗丽鲜初的骈文的认识有差异。基于此,笔者认为将17世纪,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这两个阶段的徐庾体骈文的情况进行区分考察十分必要。这是因为,徐庾体骈文与小品文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关联。
    • 韩朴禹勋; 肖大平(译)
    • 摘要: 对于骈文,古代中韩两国不少文人持否定性看法。不过古代韩国文人对骈文的否定性看法与中国略有不同,表现有二:一是中国古代文人对骈文的否定性看法要较韩国激烈;二,与中国古代文人对骈文的整体性否定见解不同的是,古代韩国文人将骈文分为徐庾体与馆阁体,其所否定的只是其中的徐庾体。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比起中国而言,朝鲜半岛对事大表状等骈文写作的现实需求更高。
    • 王永平
    • 摘要: 馆阁体是清朝官方的指定书体,多用于官方公文、牌匾碑额、书籍编撰以及民间墓碑题记等场合。尽管其以丰润饱满的用笔、平稳匀称的结字、整齐均衡的章法、雍容华贵的气象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却因"千人一面""千手雷同"而受到诸多书家诟病。为什么一种官方指定、民间广泛使用的书体会受到如此评价?对于一种延续近三百年的书体,如何看待其是是非非,妥善处理好扬与弃、正与新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当代书法艺术传承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更能体现出我们能否摆脱少数书法大家艺术眼光局限,以一种平和、客观、真实的心态看待和把握书法艺术发展规律,从而推动书法艺术走向新的大发展、大繁荣。
    • 梁基永(文/图)
    • 摘要: 近年翰林对联在市场上颇为流行,赝品也越出越多,新仿的翰林联,基本都是一种行书的风格,面貌倒是很单一,细看之下,书写者其实并不具有严格的楷书功力,更不具备馆阁体那种严格的节奏感和沉厚的感觉。总而言之,真正的翰林对联,即使稚嫩,其间架结构和节奏感仍然很强烈,而新仿品则无法望其项背了。
    • 陈金杜; 苏金成
    • 摘要: 一、于右任草法的形成因素于右任生活于文化古城陕西三原,这里遗存许多汉魏隋唐碑碣,在这样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慢慢影响着于右任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早在十一岁于右任开始在私塾读书,真正意义上接触了传统书法,在当时学习书法主要为入仕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不学习"馆阁体",所以起初于右任从帖学入门,对元代赵孟頫用功极深,对《三门记》和《胆巴帝师碑》勤加研习,在临摹赵孟頫书法可以说颇为神似,风格清丽遒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