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
翰林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4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文史知识、咬文嚼字、海内与海外等;
翰林的相关文献由335位作者贡献,包括邸永君、房日晰、张掮中等。
翰林
-研究学者
- 邸永君
- 房日晰
- 张掮中
- 王学双
- 聂鑫森
- 赵林英
- 丁启阵
- 余俊
- 凌鼎年
- 初国卿
- 叶祖孚
- 唐东升
- 夏青辉
- 小西
- 张振华
- 文平
- 朱春学
- 李斌
- 李翰林
- 李豫川
- 林运时
- 王丽
- 王晓明
- 胡博文
- 若水
- 赵子雨
- 邬时民
- 郑礼炬
- 郑荻
- 马素英
- 马越
- -冯久辉
- ACE(图)
- Maggie Hiufu Wong
- 一掬中流
- 世一
- 丛绿(撰文)
- 东埔
- 严锡禹
- 严阳
- 于是
- 云志
- 任兆祥
- 任晓丽
- 任闻
- 伊永文
- 伍振
- 何克勤
- 余世存
- 余洪辉
-
-
许振东
-
-
摘要:
据《清代翰林名录》统计,清代畿辅翰林共485人。顺治朝为初兴期,单科取中率为清代各朝最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缓慢发展期,虽然总数较高,但单科取中率较低。嘉庆至光绪五朝为持续增长期,授选总数和取中率都比较高。清代畿辅翰林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顺天和天津两府,自中心呈波浪状向外起伏延展,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清代畿辅翰林的时空分布,除与进士录取率有着必然的联系,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政治形势、特定的区域文化环境和深厚的家族传习紧密相连。
-
-
李宜春;
张焕颖
-
-
摘要:
中国古代常有良好的储才制度,体现社会公平,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如两汉的郎官、大夫制度,唐、明、清代的翰林制度,宋代的馆职帖职与侍从两制制度等。汉武帝独尊儒术,推行察举,是古代储才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翰林院成为唐代最重要的储才基地,出现与翰林制度密切相关的宰相成长的“八隽”之途。馆阁、翰林院是宋代的储才基地,宋代储才制度注重文学与儒学修养,体现开放与公平,注重实践锻炼,崇高其位以砥砺名节,最具优点。翰林制度在明清仍是储才制度的核心,但在注重实务与基层锻炼方面逊色于唐宋。储才制度成为以加官、差遣方式打造中央核心决策体制或曰宰相体制、内辅体制的基础,优秀人才得以凭借文学、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央核心决策团队,提高了决策水平,这是古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色,又以其对层级制组织存在的僵化、隔阂、低效等弊端具有补救、矫正作用而与当下的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组织、有机-适应性组织等新型组织、管理理论相吻合,因而具有启发意义。
-
-
赵大泰
-
-
摘要:
清朝时期,甘肃省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科举考中进士的就有四十一人,其中更有著名的“十大翰林”彪炳史册,何承先和尹世衡就是其中两位。依托搜集到的史料,可以了解二位的生平事迹,并管窥当时的科举制度及社会风貌。
-
-
王从仁
-
-
摘要:
林孝恂为林长民之父、林徽因祖父,长期浮沉于晚清官场,历任知县、知州等职。任职期间,尽心尽力,被誉为“循吏”。林孝恂思想开明,子侄数人都被他送往日本留学,接受先进教育。林家堪称满门忠烈,阖府精英,与林孝恂的教育传承有密切的关联。但是,迄今为止,未见关于林孝恂的生平的专文研究。本文从正史、方志、笔记、档案,以及文集、年谱等文献中,搜罗大量原始资料,排比剖析,厘清旧说,纠正谬误,剔除讹传,为林孝恂研究作一番筚路蓝缕的开拓工作。
-
-
田哲
-
-
摘要:
1清朝人周天爵是山东东阿人,考上进士那一年,他已经36岁了。在清朝,这样的年龄考上进士,算是比较大了,好在周天爵总算凭借进士这块敲门砖,进人了官场。周天爵的官场之路,走得颇为顺畅。他考上进土后没有被点翰林,失去在朝廷工作的机会,被直接分到地方上,当了安徽怀远县的知县。
-
-
游宇明
-
-
摘要:
阅读民国文化名人逸事时,我有个发现,相当数量的民国文人活得很性情,说话、做事相当随性随意,因而遭遇“不友好”的人往往能泰然处之。一次,钱玄同与蔡元培聊天,两个人正聊得热火朝天,比蔡元培整整小了19岁的钱玄同突然问:“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把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么能够考得上翰林?”蔡元培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也不知道,大概因为那时流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黄山谷就是黄庭坚,北宋的大书法家,以草书闻名于世,他的字不拘一格,线条千变万化,蔡元培以此暗喻前清对翰林的字并没那么看重。
-
-
马军
-
-
摘要:
翰林出身的俞学使在湖北的任期结束被朝廷调回京城,巡抚胡林翼作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设宴为他饯行。虽然俞尚年少,职务、级别和资历亦与他远远无法相比,但送往迎来是官场约定俗成之礼,素有“中兴名臣”之誉的胡怎么会失了这个礼数呢?为表示对俞的敬重,特让麾下名将鲍超作陪。
-
-
邸永君
-
-
摘要:
严范孙先生(1860-1929)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他早年入翰林,后出任贵州学政、学部左侍郎等职。清朝鼎覆,先生继续活跃于文化教育领域,发扬我国私人办学之传统优势,并注入时代活力,积极探索与西方教育模式之整合,奖掖后进,成就者多;且擅书法,与华世奎、孟广慧、赵幼梅并称津门四大书家,世人以得其只字片纸为荣,故颇值得一书。
-
-
戴贤坤(文/图)
-
-
摘要:
我国最后一代翰林的徽州人许承尧曾撰写一副楹联,“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时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瀑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
-
高明;
熊玲皎;
黄薇
-
-
摘要:
“多亏了雷代办员,在网上帮我代缴了电费,解了我们欠费断电的燃眉之急,不然我们老两口今晚就只能摸黑吃饭了。”7月18日傍晚,家住巴中市通江县兴隆镇翰林村的王定权老人饭后散步,夸赞起了为村上进行民事代办的代办员雷太伍。雷太伍是通江县兴隆镇翰林村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通江县政务服务代办队的成员之一。每次下乡,代办员都穿着红色马褂,群众热情地称他们为“红色代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