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致振动

风致振动

风致振动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47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98107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振动工程学报、结构工程师、建筑结构学报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全国第二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等;风致振动的相关文献由1003位作者贡献,包括顾明、廖海黎、陈文礼等。

风致振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9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98107 占比:99.65%

总计:98452篇

风致振动—发文趋势图

风致振动

-研究学者

  • 顾明
  • 廖海黎
  • 陈文礼
  • 李惠
  • 陈政清
  • 欧进萍
  • 葛耀君
  • 马存明
  • 全涌
  • 李永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蔚; 王中辰; 樊显涛; 唐博文
    • 摘要: 随着化工设备集约化,并排塔器因大幅横风向振动而发生破坏的现象时常发生,然而各塔器间的耦合机制复杂,少有报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应用弹性支撑的刚性截断模型模拟并排塔器的横风向振动,开展了风洞实验,深入分析了并排塔器的横风向激振特性;设计了一种微型翅片,通过调整尺寸参数达到了最佳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并排塔器的横风向激振可按照间距比范围分为三种典型振动状态,即单钝体模式、剪切层再附着模式和共同脱涡模式。当间距比S/D<2时,上游塔器在较小的折合流速下即发生驰振,且与下游塔器存在能量转化,在工程中应予以避免。当微型翅片的厚度参数大于0.1D及长度参数大于0.9D时,微型翅片的减振效果最佳,可以防止尾流驰振,使并排塔器的横风向振幅减小78.63%~95.67%。
    • 赵林; 陈旭; 柯世堂; 张军锋; 葛耀君
    • 摘要: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火/核电厂大型冷却塔建设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呈现超高、超大的发展趋势。风荷载作用下的冷却塔塔筒壳体风致稳定和结构风振效应成为结构设计建造的关键控制因素。笔者从理论分析、试验模拟、数值计算、现场实测4个方面论述了冷却塔风致稳定和风振效应系列研究进展,阐明了基于环向均匀加载的冷却塔稳定验算公式难于适用复杂风压条件下壳体弹性稳定分析与评估,强调了基于现场实测建立超高雷诺数条件下动态绕流物理风洞试验模拟准则的必要性,推荐开展风致动力分析中冷却塔结构阻尼比实测工作。面向台风和龙卷风等特异风灾气候结构效应研究的现实需求,亟需开展特异风场作用下大型冷却塔壳体失稳和结构风振效应和机理的研究。
    • 罗祎; 杜江波
    • 摘要: G312合六叶公路桥属于大跨径连续钢箱梁桥,其主跨跨径达到180m。为提高合六叶公路桥在服役期间的安全性与抗风致振动的稳定性,基于有限元模型与风振稳定性验算,对其风振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采用TMD减震器以提高桥梁的风振稳定性。
    • 岳霖; 岳田; 杜振辉
    • 摘要: 针对防风抑尘网结构设计的参数取值问题,以已建防风抑尘网工程为实例,采用风洞试验与规范规定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了散货堆场防风抑尘网的结构设计方法,集中分析了风荷载体形系数、风振系数等的取值方法。结果表明:防风抑尘网作为港口工程散货(煤炭、矿石)堆场的重要防风抑尘措施,具有受力明确、荷载传递路径清晰、施工便捷等特点。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风荷载计算公式为基础,合理选取风振系数、体型系数等设计参数,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
    • 张丹; 郑述; 窦亚萍; 隋文涛; 宋汝君
    • 摘要: 为了解决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风向采集单一的问题,在圆柱涡激振动的基础上将翼型档板加在悬臂梁的另一端,翼型挡板感受方向带动圆柱体转动,实现随风向的改变而改变。翼型挡板还可以在风能的激励下发生颤振,提高悬臂梁的振动效率。运用Solidworks对风能采集装置的转动部件进行仿真,通过改变风速的大小分析转动部件不同位置在流体中所受压力和压强,保证装置在自然环境中正常工作。
    • 周小刚; 张迅; 陈韬; 邱敏捷; 罗实
    • 摘要: 为获得高速列车下穿时的列车风和桥梁振动响应特性,以某独塔无背索钢箱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采用CFD仿真获得钢箱梁不同部位的列车风荷载,并基于桥梁动力模型研究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风致振动响应。结果表明:高速列车下穿时,钢箱梁翼缘板、腹板及底板的表面风压均表现出明显的“头波”“尾波”特性;随着车-桥间距和距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加,风压极值逐渐衰减,底板和腹板处的衰减速率较翼缘板处更快;在距轨道中心线20 m处,梁体受到的升力、阻力及扭矩极值分别下降为轨道中心线处的28%,23%和11%;当车速为350 km/h、轨面距梁底为7.25 m时,合龙前梁端最大竖桥向位移为9.89 mm、最大竖桥向加速度为164.58 mm/s^(2),运营阶段跨中最大竖桥向位移为3.24 mm、最大竖桥向加速度为91.95 mm/s^(2)。
    • 李征徽; 李国鹏; 林恰
    • 摘要: 龙门大桥的设计需考虑人非通行需求,通过对比横断面的人、非、车通行空间的布置,选定了双层桥梁作为总体设计方案,然后对下层慢行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有限元建模,对大桥整体振动特性的影响、人致振动舒适性、风致振动3个方面做了设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慢行系统对全桥动力特性影响较小,行人舒适度和风致振动验算满足规范要求,本桥慢行系统构造设计合理。
    • 温作鹏; 楼文娟; 姜雄
    • 摘要: 针对具有离散自振频率的三自由度系统,提出一种修正的矩阵摄动解方法,推导了同时考虑惯性耦合及气动刚度的特征值实部修正解。该修正解表明,考虑惯性耦合后系统稳定性与多项气动力参数相关,稳定性判断较为复杂,但在一些常见条件下可得到简化的实用判断式。以某D形覆冰六分裂导线为例,通过与数值解的对比验证了该修正解的准确性。对该修正解的分析表明,附加质量主要通过重力刚度、惯性耦合的作用改变特征值实部数值,从而影响系统的舞动稳定性,且这两种作用均存在与气动力的耦合。最后,基于该修正解对输电线路常用的双摆防舞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对给定风攻角的双摆防舞器能够有效抑制舞动,但若风攻角及气动力条件发生变化,则可能失去防舞效果。该修正解提供了一种分析附加质量对舞动稳定性影响机理的方法,对输电线路防舞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赵威; 刘艳; 李秋彤; 姜秀杰; 刘欢; 陈亚楠
    • 摘要: 悬挂式单轨轨道梁为开口薄壁箱梁,结构阻尼比小,极易发生风致振动,从而影响列车乘坐舒适性、结构耐久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研究悬挂式单轨轨道梁结构的风致振动特性及相应的减振控制措施。考虑风载荷的流体特征,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有限元法(FEM),建立风载荷流体-轨道梁流固耦合模型并予以验证,分析风致振动引起的轨道梁动力响应,提出“X”形减振器的减振设计方案,研究其减振效果与弹簧刚度及阻尼器阻尼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1级侧风作用下,风载荷会在轨道梁附近产生涡流,导致梁体横向位移响应共振放大;“X”形减振器可有效抑制共振放大现象,当刚度为50 kN/m及阻尼为50 kN·s/m时,减振效果最优,可降低36.7%的轨道梁位移振幅,且可在0.2 s达到最大耗能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