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颤振

颤振

颤振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480篇,主要集中在航空、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9篇、会议论文129篇、专利文献59503篇;相关期刊442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中国航空学会第十四届发动机结构强度振动学术研讨会等;颤振的相关文献由38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超、叶正寅、史忠科等。

颤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9 占比:2.20%

会议论文>

论文:129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59503 占比:97.59%

总计:60971篇

颤振—发文趋势图

颤振

-研究学者

  • 杨超
  • 叶正寅
  • 史忠科
  • 葛耀君
  • 于佳鑫
  • 张伟伟
  • 陈海
  • 杨翊仁
  • 吴志刚
  • 杨庆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晏筱璇; 韩景龙; 马瑞群
    • 摘要: 高超声速气动热弹性分析涉及流场、结构场和热力场间的相互耦合,计算复杂且耗时长。根据分层求解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降阶模型的高超声速气动热弹性分析框架。分别采用系统辨识法和本征正交分解法对高超声速气动力和气动热建立降阶模型,并与模态叠加法耦合实现热配平状态下气动热弹性问题的快速计算。以典型高超声速三维机翼为例,预测热结构的颤振动压,并与全阶流⁃固⁃热耦合计算结果对比吻合较好。所提出的气动热弹性分析框架提高了计算效率,而且精度高,可应用于工程分析中。
    • 张鸣祥; 廖海飞; 王建国; 周晨曦
    • 摘要: 文章采用三维空间内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描述自激力的方法,改进传递函数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方法,从自激力时域描述公式中分离出气动质量,使得公式中的时间历程与当前时间无关,消除了迭代计算中由自激力时域公式引起的荷载非线性,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通过ANSYS实现颤振时程分析,以具有理想平板截面的简支梁和马鞍山长江大桥右汊桥为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证实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并发现颤振导数连贯性对颤振临界风速和颤振频率的分析有较大影响。
    • 刘小兵; 姜会民; 赵煜程; 杨群; 陈思甜
    • 摘要: 为研究山区峡谷大跨度人行悬索桥的抗风性能,以一座跨度为389 m的人行悬索桥为背景开展风洞试验研究。首先采用地形模型风洞试验获得加劲梁设计基准风速、静阵风风速和颤振检验风速;然后采用节段模型测力风洞试验测得加劲梁气动力系数随风攻角的变化规律,采用节段模型测振风洞试验测得加劲梁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竖向位移根方差及扭转角根方差,以分析加劲梁的涡振特性和颤振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风攻角由-10°变化到10°,加劲梁的阻力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升力系数明显增大,扭矩系数缓慢增大;加劲梁在+3°和+5°风攻角下均发生了扭转涡振和软颤振现象,但涡振的起始风速均大于设计基准风速,颤振临界风速均大于颤振检验风速,表明该桥具有较好的涡振性能和颤振稳定性。
    • 朱欢欢; 李厚佳; 张梦梦; 谭绍东; 迟玉伦
    • 摘要: 为提高机床磨削加工过程中对颤振现象识别的能力,提出一种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的颤振识别方法。通过对加工过程中传感器采集到的高频声发射信号以及振动信号相关特征值的提取,获得关于颤振的多特征参数样本库,并用其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BP神经网络在线识别颤振的算法模型,实现对机床加工过程中是否发生颤振的在线监测和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颤振识别测试结果与磨削加工试验中的磨削颤振现象结果相符合。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磨削加工过程中的颤振,并起到在线监测识别的作用。
    • 石慧荣; 王海星; 李宗刚
    • 摘要: 为了准确预测圆柱工件正交切削加工的稳定性,建立了考虑工件表面波动以及刀具和工件变形的非线性正交切削系统模型,利用多尺度法对系统进行了求解,分析了切削加工参数和系统参数对主共振和1/2次共振稳定性的影响,根据主共振和次共振的稳定性获得了切削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云图,并与线性近似系统的稳定性叶瓣图(lobe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含有2次和3次非线性刚度的正交切削系统会出现主共振、1/2、1/3及1/4次共振不稳定现象,从而导致系统具有倍周期、准周期和混沌运行行为.通过比较也证明该非线性正交切削运动动力学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系统的稳定性.
    • 梁亚东; 韦立博; 杨鹏瑞
    • 摘要: 为了解不同气动措施对人行悬索桥颤振稳定性的影响,以某460 m主跨人行悬索桥为例,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稳定板、改变护栏透风率、增大主梁透风率等气动措施对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大主梁透风率能提高颤振稳定性能;2)封闭人行道护栏能起到类似上稳定板的作用,在模型背风侧添加稳定板能更好地抑制此攻角颤振发生,合理增大稳定板高度可使不同攻角颤振稳定性趋于均衡;3)相同类型抑振机理的措施对颤振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叠加;4)同时布置上下中央稳定板时,在迎风侧分段布置中央稳定板,此攻角的颤振稳定性优于通长布置稳定板,但在背风侧分段布置稳定板时,颤振稳定性可能会降低,而通长布置对任一攻角颤振性能都有所提高;5)通长布置下稳定板与封闭护栏的组合措施优于单独使用任一措施,可同时提高正负攻角的颤振性能。
    • 韩江旭; 刘南; 史晓鸣; 郭晋; 王松; 于贤鹏
    • 摘要: 颤振风洞试验是研究飞行器跨声速颤振特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相比暂冲式风洞,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的长时间运行能力和负压运行能力等优势非常适合开展颤振试验研究。重点突破连续式跨声速风洞颤振安全防护技术以及振动信号处理和分析技术,结合安全防护控制软件、防喘阀快速降速压和防护格栅网等手段,能够对模型和风洞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利用谱峰值倒数外插能够在试验过程中获得较为可靠的颤振边界,为试验安全性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针对根部固支和舵机支撑(包括机械舵机和真实舵机)2种边界条件,利用定马赫数阶梯变速压和连续变速压2种方式开展了舵面颤振试验。结果表明:阶梯变速压和连续变速压2种方式得到的颤振边界非常接近,颤振速压差别不超过5%;真实舵机的作用对舵面颤振特性的影响很难通过数值计算方法获得,风洞试验是研究该问题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反馈作用可以提高颤振速压,对所提舵面模型颤振速压提高约10%。
    • 杨铎; 陈添定; 李鹤; 饶成飞
    • 摘要: 在轧辊磨削过程中,选择稳态叶图边界曲线附近的参数易发生颤振,使得轧辊磨削工艺参数选择过于保守,导致磨削效率严重降低的问题。为此,通过引入Duffing振子,构建三自由度非线性轧辊磨削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过程参数在稳态边界附近变化对轧辊磨削颤振的影响;为抑制轧辊磨削颤振,提出混沌摄动方法抑制颤振。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良好的颤振抑制效果,为实际加工过程中参数选择和轧辊磨削颤振抑制提供参考。
    • 徐茂; 裴城
    • 摘要: 根据某山区大跨钢箱梁悬索桥的具体地形地理条件,计算得出了桥梁的设计风参数和结构动力特性。为了研究主梁断面的抗风性能,进行了节段模型静力试验和动力试验,研究了桥梁的颤振特性和涡激振动特性。结果表明:主梁升力系数斜率为正,说明断面具备气动稳定的必要条件。成桥状态当风攻角为+3°和+5°时,颤振临界风速为94.3 m/s和84.2 m/s,施工状态当风攻角为+5°时,颤振临界风速为95.7 m/s,均大于相应的颤振检验风速,具有足够的颤振安全性;成桥状态主梁出现了1个竖向和1个扭转涡振区,竖向振动锁定风速17.8 m/s,振幅为46 mm;扭转锁定风速为23.4 m/s,振幅为0.097°,均在规范容许值之内。
    • 周霆; 李沁峰
    • 摘要: 为研究山区峡谷中钢桁架主梁抗风性能,文章以主跨680 m的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桥为背景,针对钢桁架主梁制作节段模型进行风洞试验,主要研究主梁的关键气动参数,评价其涡振及颤振性能。结果表明:主梁升力系数斜率为正,说明断面具备气动稳定的必要条件。+3°、+5°风攻角时,主梁分别出现了1个扭转涡振区以及1个竖向、1个扭转涡振区,涡振风速区间为20~25 m/s,主梁竖向涡振最大振幅为20 mm;+3°、+5°风攻角时,主梁扭转涡振最大振幅分别为0.074 7°和0.131 8°,均小于规范允许值。+5°风攻角时主梁的颤振临界风速为61.43 m/s,高于颤振临界风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