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列车风

列车风

列车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34386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世界博览、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等;列车风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连华、党元鹏、孙荣刚等。

列车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4386 占比:99.93%

总计:134474篇

列车风—发文趋势图

列车风

-研究学者

  • 何连华
  • 党元鹏
  • 孙荣刚
  • 彭立敏
  • 朱宝红
  • 杨伟超
  • 王伟
  • 王涛
  • 谢红太
  • 马敬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亚明; 拓守俭; 文杰; 张金瑞
    • 摘要: 为研究高速列车风对邻近混凝土施工的影响,基于数值仿真从浇筑前模板系统的振动响应和浇筑后混凝土养护质量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采用流体分析软件FLUENT获得了高速列车在不同速度通过时作用在混凝土位置的列车风。进一步地,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板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考察模板在列车风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最后,分析了列车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列车通过时,作用在底模上的列车风有正压和负压,正压使得底模有“上浮”趋势,负压使得底模有“下沉”趋势;浇筑前不计底模刚度贡献时,模板系统的基频接近列车风的扰动频率,容易导致模板系统出现共振;列车速度小于120 km/h时,浇筑前底模不会上浮、模板系统不易出现共振,且浇筑后最大振动位移为0.16 mm、最大振动加速度为0.015 g,可保障混凝土养护质量。
    • 刘枫; 束伟农; 高亮; 张高明; 祁跃; 何连华; 陈志强; 周健; 岳煜斐; 侯博文; 颜锋; 赵鹏飞; 王维凝; 周忠发; 申朝旭
    • 摘要: 近年来,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中,“零换乘”概念的提出使得各种轨道形式与航站楼、高铁站交叉融合,轨道交通运行造成的建筑振动和噪声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列车轨行区交通结构与建筑结构采用共构结构成为新趋势,在这类结构中,轨行区结构与建筑结构共用结构构件,振动传递更加直接。另外,高地铁穿越大型交通枢纽,涉及明线、隧道、建筑内部地下站场等多场景转换问题。本项目基于上述特点开展研究工作,提出一套系统的列车振动分析及控制方法,完善了建筑结构,特别是共构结构在列车运行影响下的振动分析及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形成了振动分析-振动控制设计-振动现场检测的全套产业链。
    • 王磊; 骆建军; 李飞龙
    • 摘要: 针对高速列车在横风下突入隧道的普遍情形,考虑空气的非定常、可压缩湍流特性,建立列车-隧道-横风三维数值模型,对比研究有无横风条件下列车突入过程中隧道内的瞬变压力变化规律和列车风特性。通过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横风情况相比,列车在横风中高速驶入时隧道入口周围的瞬变压力和列车风发生明显变化;在尾车完全驶入前,横风对背风侧气动压力的影响程度比迎风侧的大,其中头车突入时对隧道入口气动压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横风对隧道内气动压力和列车风的影响范围有限,当横风速度为24.4 m/s时,隧道内受影响距离为50 m;头车突入隧道时,横风对列车背风侧列车风的影响较大,而尾车完全驶入时,横风对列车迎风侧的列车风的影响比较严重。横风效应是列车背风侧气动压力和气流速度大幅波动的根本原因。
    • 吉晓宇; 邹云峰; 何旭辉; 黄永明; 蒋硕
    • 摘要: 全封闭声屏障尽管降噪效果好,但封闭的结构类型导致列车风效应更突出,严重威胁声屏障的结构安全,为此,综合考虑声屏障表面脉动风荷载和列车表面风压,利用Fluent滑移网格技术模拟高速列车以350 km/h的速度通过顶部不同开口间距声屏障时的瞬态风压,系统研究开口间距对列车风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声屏障顶部开口后,声屏障内各截面处的压力峰值迅速降低,当开口间距为2~8 m时,各截面处的压力峰值相差较小;全封闭声屏障内压缩波与膨胀波的传播和反射导致同一横截面内的压力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当声屏障顶部开口后,压力时程曲线形状发生改变,声屏障表面风荷载的持续时间缩短;对于列车而言,声屏障顶部开口降低了列车鼻尖的压力,当开口间距为2~8 m时,开口间距增加对列车鼻尖压力影响变得很小。
    • 罗禄森; 邓锷; 岳欢; 费瑞振
    • 摘要: 高速铁路接触网属于复杂的空间耦联体系,其支持结构一直是我国高速铁路系统的薄弱环节。为给高铁隧道内接触网的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三维不可压缩N-S方程和标准k-ε两方程湍流模型理论,建立隧道-竖井-列车-空气三维CFD数值模型。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结合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等手段,确定竖井对交叉段内接触网支持结构的不利影响范围以及最不利位置,探讨竖井对交叉段列车风影响的机制,分析不同竖井面积、竖井高度以及竖井交叉角度分别对接触网振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横通道-隧道交叉段相比,竖井-隧道交叉段对接触网支持结构风致振动的不利影响更为显著。最不利断面位于竖井前方10 m处,接触网支持结构上最不利位置位于定位点处。竖井-隧道交叉段内最不利位置处接触网振动响应指标(加速度和动位移)与竖井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与竖井高度和交叉角度呈负相关关系。单线隧道条件下接触网振动响应较双线隧道显著。对于单线隧道,竖井设计参数推荐采取面积14 m^(2),高度100 m,交叉角度120°;而对于双线隧道,推荐采取面积40 m^(2),高度100 m,交叉角度90°。
    • 郭婷; 夏超; 储世俊; 杨志刚
    • 摘要: 随着高速列车速度的不断提升,列车尾部非定常尾迹引起的列车风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探究转向架构型对列车风和非定常尾迹的影响,以CRH3两节编组的高速列车缩比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增强型延迟分离涡模拟对三种不同转向架构型,即不对称转向架、对称转向架和无转向架,进行列车非定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列车风时均和脉动速度分布以及尾迹流场结构,同时采用SPOD (Spectral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方法对非定常尾迹进行模态分解和流场重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转向架构型的列车尾迹均是由一对反向旋转的半环形流向交替涡脱落主导;相对于对称转向架构型,不对称转向架底部带来的扰动与尾迹流向涡对的相互作用更强,增加流向交替涡脱落的强度,继而诱导出更高的列车风脉动速度;无转向架的转向架舱及其后缘流动分离产生的大尺度涡脱落导致尾迹流向涡对展向范围更宽,列车风时均速度最大;SPOD方法通过增强相关矩阵的对角相似性,使得提取的主导模态配对性增强,模态峰值频率更加凸显,模态空间分布更加清晰。以上研究结果对高速列车转向架的设计优化有一定参考意义,显示了SPOD方法在高速列车非定常尾迹分析中的优势。
    • 周小刚; 张迅; 陈韬; 邱敏捷; 罗实
    • 摘要: 为获得高速列车下穿时的列车风和桥梁振动响应特性,以某独塔无背索钢箱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采用CFD仿真获得钢箱梁不同部位的列车风荷载,并基于桥梁动力模型研究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风致振动响应。结果表明:高速列车下穿时,钢箱梁翼缘板、腹板及底板的表面风压均表现出明显的“头波”“尾波”特性;随着车-桥间距和距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加,风压极值逐渐衰减,底板和腹板处的衰减速率较翼缘板处更快;在距轨道中心线20 m处,梁体受到的升力、阻力及扭矩极值分别下降为轨道中心线处的28%,23%和11%;当车速为350 km/h、轨面距梁底为7.25 m时,合龙前梁端最大竖桥向位移为9.89 mm、最大竖桥向加速度为164.58 mm/s^(2),运营阶段跨中最大竖桥向位移为3.24 mm、最大竖桥向加速度为91.95 mm/s^(2)。
    • 李鲲鹏; 靳守杰; 赵云云; 周昱涵; 杨泽锋
    • 摘要: 列车在通过电分段时,由于绝缘锚段关节与受电弓之间存在很大的电压差而产生电弧,受绝缘锚段关节特殊位置的影响,列车行驶很慢,造成电弧难以熄灭,电弧的长期维持会对弓网系统造成严重的烧蚀,影响列车安全稳定运行,出于安全性和成本的考虑,难以通过相关实验复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物理场仿真模拟真实情况,针对列车受电弓通过绝缘锚段关节时产生电弧后电弧的极限拉断距离展开研究,评估当前绝缘锚段关节设置的合理性。基于磁流体动力学理论,考虑列车以18、108、144、180 km/h等不同的车速通过绝缘锚段关节的情况,分析了不同强度的列车走行风对电弧极限拉断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通过绝缘锚段关节的速度小于180 km/h时,电弧存在时间长,难以熄灭,将对弓网系统造成严重的烧蚀,列车通过速度大于180 km/h可以使电弧快速熄灭。
    • 袁金秀; 王道远; 王悦; 朱永全; 栾永军; 崔光耀; 崔海龙
    • 摘要: 研究目的:当列车运行速度和频率增大时,隧道进出口防寒保温设防长度与规范建议长度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文基于非稳态热传导理论、叠加原理和Bessel方程推导考虑列车风影响的寒区隧道温度场理论解,分析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行间隔对隧道洞内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给出考虑列车风影响的寒区隧道设防长度建议。研究结论:(1)本文推荐的考虑列车风影响的寒区隧道温度场理论解与现场实测误差不足10%,可运用于寒区隧道防寒保温设计;(2)列车运行速度和行车间隔未改变隧道洞内温度场分布规律,但洞内纵向温度曲线整体发生平移,增大了洞口范围内负温长度;(3)列车速度分别为100 km/h、150 km/h、200 km/h、250 km/h、300 km/h、350 km/h和400 km/h时,隧道洞口防寒保温设防长度需提升45.76%、65.55%、84.65%、110.31%、127.02%、155.21%和222.70%;(4)列车行车间隔为30 min、15 min、10 min和5 min时,隧道洞口防寒保温设防长度需提升4.28%、12.21%、28.34%和48.65%;(5)本研究成果可为寒区隧道防寒保温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 梁习锋; 邹涌; 刘宏康
    • 摘要: 由于横风下运行的高速列车气动特性恶化,面临侧翻的风险,并且转向架和风挡对高速列车周围的流场及气动特性影响较大,会加剧横风下的不稳定性,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研究横风作用下转向架和风挡的平顺化设计对高速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横风下平顺化列车模型由于结构简单,气动阻力更小,同时由于背风侧大尺度涡流引起的负表面压力,侧向力更大,而在原始模型中转向架减弱了大尺度涡流对高速列车背风面表面压力的影响。转向架在列车底部产生了大量的旋涡,是原始模型和平顺化模型中流场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风挡结构比转向架简单,对流场的扰动效果弱,但风挡表面压力对气动阻力会产生较大影响。在频谱分析中,由于原始模型中转向架引起的扰动,高速列车气动力震荡的幅值更大。转向架产生的大量小尺度涡与大尺度涡相互作用并削弱了大尺度涡对高速列车的影响,从而导致原始模型中气动力的主频率消失。此外,转向架产生的小尺度涡加剧了流动的混乱程度,这些涡在横风作用下被推离车体,影响测点处列车风分布,在阵风分析中导致各次运行间差异较大。原始模型中列车风的峰值出现在车头部分的轨道高度处,会对轨道旁的设备和施工人员产生威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