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应力
风应力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59758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潮汐及海平面专委会、计算海洋物理专委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宁夏气象学会2013年联合学术讨论会、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分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等;风应力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铭、沙文钰、井爱芹等。
风应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9758篇
占比:99.94%
总计:159858篇
风应力
-研究学者
- 张铭
- 沙文钰
- 井爱芹
- 李崇银
- 杨修群
- 王业桂
- 薛洪斌
- 谢玲玲
- 马寨璞
- 于雷
- 俞雷
- 刘玉光
- 刘秦玉
- 刘雪源
- 吴修锋
- 吴忠祥
- 吴时强
- 吴晨晖
- 吴海燕
- 孙即霖
- 巢纪平
- 张宇
- 张永垂
- 张际标
- 张鹏
- 徐准
- 戴江玉
- 时晓蠓
- 朱森林
- 李克让
- 李大鸣
- 李忠燕
- 李敏
- 杨丹宁
- 杨倩倩
- 林贤超
- 潘玉萍
- 王芳芳
- 纪文君
- 胡杰珍
- 胡瑞金
- 胡艳冰
- 谢涛
- 赵利容
- 赵珊珊
- 赵辉
- 邓培昌
- 郭琳
- 钱永甫
- 陈春亮
-
-
张娜;
李帅;
耿姗姗;
张庆河;
何小松
-
-
摘要:
为了合理推算冰水共存海域的设计波浪条件,本文提出了一种包含冰影响的波浪推算方法,通过将冰浓度以线性变化的加权百分比的方式纳入SWAN模型的风应力方程中,进而用于模拟冰水共存条件下的波浪演化,并以2011—2012年为例研究了渤海海冰对波浪分布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2011—2012年海冰覆盖的范围最多占整个渤海的33.3%,而渤海有效波高和谱峰波周期受冰影响的区域最多分别占整个渤海的75.8%和73.0%.辽东湾靠近湾顶区域的有效波高和谱峰波周期在整个冬季受冰影响最多减小了70%,而渤海湾和莱州湾受冰影响的衰减程度最高可达10%.结果表明:海冰的存在不仅阻挡了海-气之间的热量和动量交换,导致冰覆盖区域的有效波高和谱峰波周期受海冰影响减小,而且相当于减小了整个渤海的有效风区,使得靠近冰区的无冰海域的有效波高和谱峰波周期也受海冰影响而减小.因此,海冰的影响在寒区海域的设计波浪推算过程中不可忽略.
-
-
杨忠勇;
钱门亮;
纪道斌;
周哲轩;
姚仕明;
范中亚
-
-
摘要:
基于2018年11月29日~12月15日三峡水库支流香溪河峡口站点的水文气象等实测数据,讨论了香溪河初冬一次典型降温过程中水体的垂向混合结构动力过程,以及水-气界面的热通量和风应力在其中的贡献机制.结果表明,该时段香溪河表层约8m水深范围的垂向混合结构呈显著的日间弱分层,夜间强混合模式,且日间分层时段较短,仅发生在正午前后的约4h内(最大浮力频率约2×10-4s-1).水-气界面的能量输入或耗散过程对水体分层混合过程的贡献显著大于风应力对水体的机械扰动作用.太阳短波辐射是表层水体日间吸热从而分层的主要驱动力,长波辐射在夜间放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潜热和感热过程在水体放热过程中作用相当.风应力以机械扰动的方式对水体混合模式的影响极小(湍能通量最大值2×10-7m3/s3),主要集中在表层水体约0.5m内,但其可通过影响潜热和感热的方式显著增强中层水体混合特征.由于研究时段香溪河水温较低,蒸发放热较小,而水-气温差相对较大,风应力通过感热驱动的湍能通量(8×10-7m3/s3)略大于潜热(7×10-7m3/s3).
-
-
王林慧;
史洁;
高会旺
-
-
摘要:
秘鲁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冷水带到表层,对沿岸的生态系统与渔业资源产生重要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对秘鲁上升流影响显著,而2014—2016年是近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之一.本文利用区域海洋模型RO M S,分析了秘鲁上升流在2014—2016年强厄尔尼诺期间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14与2015年春季,秘鲁沿岸表层海温出现正异常,主要与上升流减弱与平流增强造成的增暖有关,不同的是,2014年夏季平流增暖效应减弱,上升流增强,阻碍了海温正异常的继续发展;2015年夏季平流增暖效应持续,上升流作用被抑制,海温正异常持续至2016年春季;2014—2016年夏季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与风应力增强有关;在冬春季节风应力减弱,利于产生上升流;2014和2015年春季出现下沉流,主要是由秘鲁潜流增强引起;风应力在2014—2016年无显著年际差异,潜流变化是产生厄尔尼诺年际差异的主导因素.
-
-
范秀梅;
樊伟;
唐峰华;
吴祖立
-
-
摘要:
西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寒流(Malvinas Current,MC)和巴西暖流(Brazil Current,BC)交汇点(the Brazil-Malvinas Confluence,BMC)的南移是很多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海流流量的变化和风场的变化来分析交汇点变动的原因.利用199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平均流场计算截面流量,分析得到MC流量呈现递减趋势,而BC流量则出现递增趋势.2014-2016年的Argo浮标的轨迹线表明MC的水体主要来自于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经过德雷克海峡的3个极锋中的其中之一—亚南极锋(the Subantarctic Front,SAF).计算SAF的流量,得到其也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这是MC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而和SAF相邻位于其南边的极锋(the Polar Front,PF)的流量出现递增趋势.利用1993-2016年月平均风场数据分析得到南半球盛行西风风应力增加且有向南极偏移的趋势,这会使得ACC也有向南极收缩的趋势,这解释了SAF流量减少而PF的流量增加的原因,故得到南半球盛行西风的南移和BC流量的增加是BMC南移的原因.
-
-
赵艳玲;
邓冰;
张铭;
刘赛赛;
胡冬
-
-
摘要:
为考察海洋上层各物理量对热带气旋风应力的响应问题,本文利用海洋线性化约化重力方程组开展了解析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求解该问题使用跟随热带气旋中心移动的极坐标较为方便,当热带气旋风应力在热带气旋云墙内即热带气旋眼中为静止,在云墙处及之外随该极坐标半径增加而成反比衰减时,可求得该问题在此极坐标系中的定常解析解,该解强度与风应力成正比;解的流场在热带气旋云墙内为静止,在云墙处及之外呈现有向外流出的气旋式涡旋形态,且随极坐标半径增加而衰减.在云墙之外离云墙较近处,解的切向流速大于径向流速,在更远处则反之.解的径向流与热带气旋切向风应力平衡,切向流是梯度流,流动呈水平无辐散状态.在热带气旋眼中以及云墙处,海洋上层的厚度不变,且达到最小值.从云墙向外则厚度值逐渐增加.厚度值的变化反映了密度跃层的变化,在厚度值最小处附近,跃层位置有明显抬升,这会造成跃层附近海水涌升,从而海洋上层的响应涡旋是冷性的.略去海洋上层对热带气旋移动的响应,将此移动极坐标系中的解返回到固定坐标系后,则解的空间分布形态不变,但由定常解转变为非定常解,且随热带气旋一起移动;此解最重要的物理性质是其具有准平衡性,这与非平衡的近惯性振荡与重力惯性内波有本质区别.
-
-
谢泽林;
王召民;
武扬
-
-
摘要:
利用麻省理工学院海洋环流模式研究了风应力输入到海洋中的能量的气候变率特征.结果表明:风应力输入到海洋中的能量对气候变化有显著的响应.在北大西洋涛动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正位相的年份, 风应力输入到海洋中的能量的大值区北移且加强, 主要由于暴风路径的北移和天气尺度大气扰动的加强导致;同样, 在南半球环状模 (Southern Annular Mode, SAM) 正位相年份输入到南大洋的能量大值区南移并加强, 且输入到南极大陆沿岸流中的能量也有显著增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结果表明:NAO主导了风应力输入到北大西洋区域的能量变化.SAM解释了南大洋区域风应力输入能量的第一模态, 第二、三模态解释了受ENSO (El Niňo-Southern Oscillation) 影响的情况.最近几十年, 在南大洋区域, 风应力及其输入能量的年代际变化都有所增强, 而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区域有所下降.%In this study,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ind power input (WPI) is investigated by MITgcm.The response of WPI to climate change is also analyzed.The result of the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responses of the WPI to the world ocean to the climate change signifycantly.The areas of high value of time-mean WPI to the ocean are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regions, such as the South China Sea, Kuroshio Current and Gulf Stream,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of atmosphere is significant in these areas.Moreover, the areas of high 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WPI to the ocean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Storm Tracks.The value of max WPI increases and the area of max WPI shifts northward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sulting from the strengthening and northward-shifting Storm Tracks in the positive phase of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However, there is a greater amount of WPI that travels into the Gulf Stream when the phase of NAO is negative.The WPI to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nsity of Westerlies in the recent decades, and the area of max WPI has shifted southward as the Westerlies shift southward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Similarly, the WPI to the Antarctic coastal curren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during this period.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variability of the WPI to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is dominated by the NAO, while the second and third modes indicate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WPI to the oceans during positive phase or negative phase of the NAO.The Southern Annual Mode (SAM) leads to the first EOF mod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ile the second and third modes are related to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The 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WPI to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decades, while it has decreased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
-
肖启涛;
张弥;
胡正华;
肖薇;
王伟;
刘寿东;
段洪涛;
李旭辉
-
-
摘要:
气体传输速率是湖泊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的重要驱动因子,但其估算具有不确定性.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的参数化方程估算大型(面积2400 km2)浅水(平均水深1.9 m)湖泊——太湖水—气界面的气体传输速率,探讨大型湖泊气体传输速率的控制因子和变化范围,为估算模型的选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气体传输速率的两个重要参数风应力和水体对流混合速率存在夜间高、白天低的变化特征,因此气体传输速率也存在夜间高、白天低的变化特征.总体上太湖气体传输速率主要由风力控制,可以通过风速函数估算得到.太湖水—气界面气体传输速率的年均值为1.27~ 1.46m/d.因气体传输速率存在空间变化,单一站点参数化的模型可能不适合其他区域湖泊水—气界面气体传输速率的估算,但湖泊的面积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预测因子.
-
-
王洪兵;
张高英;
齐琳琳;
刘健文
-
-
摘要:
By using monthly and 5d data of SODA3.3.1 from 2011 to 2015,w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ub-surface temperature,MLD (mixed layer depth),wind stress and wind stress vorticity in the Westem Pacific,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re discussed with correl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ld center near the equator;MLD de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and there are two maximum centers near the Kuroshio extension.Wind stress direction is north in winter and autumn with a higher value,while wind stress direction is west in spring and south in summer.SST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LD in most areas and shows a downward trends near equator.This trend is more obvious in La Nina years and not obvious in E1 Nino year.Sub surface temperatur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LD to the north of 15°N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LD in the Kuroshio area.SST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ind stress vorticity to the north of 15°N.The correlation index is high during Jan.to Mar.and Jul.to Oc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d wind stess vortisity is irregular.%基于SODA3.3.1海洋数据集2011-2015年逐月和逐5d平均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表层和次表层海温、混合层深度、风应力及风应力旋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使用相关系数和相关矩方法分析了海温与混合层深度、风应力旋度的相关关系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在赤道附近存在冷中心;混合层深度呈北高南低分布,在黑潮延伸体以南有两个极大值中心;风应力秋冬季方向偏北且取值较大(冬季为全年最大),春季方向偏西,夏季方向偏南,两季风应力较小,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温与混合层深度在大部海域呈负相关,冬夏两季相关系数较高,在赤道附近相关系数下降,厄尔尼诺年下降趋势小,拉尼娜年下降趋势大,次表层海温与混合层深度大部呈正相关,黑潮流域呈负相关,相关区域主要位于150N以北.表层海温与风应力旋度相关区域主要位于150N以北,呈正相关,1-3月份和7-10月份相关性较高,次表层海温与风应力旋度相关区域分布零散无规律.
-
-
张永垂;
禹凯;
史剑;
张文静
-
-
摘要: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ea level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 is reviewed.The impact of external forcing and internal physical processes on interannual sea level and the climate modes affecting the sea level in China marginal seas are summarized.The hot-spots of the study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ea level are pointed.%对影响中国近海海平面年际变化的气候模态(包括ENSO和PDO)做了回顾.指出目前海平面年际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区域海平面加速上升、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海平面变化的相对作用大小和区域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可预测性等.
-
-
-
-
方国洪;
魏泽勋;
王永刚;
李淑江;
王新怡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潮汐及海平面专委会、计算海洋物理专委会n;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宁夏气象学会2013年联合学术讨论会》
| 2013年
-
摘要:
南海环流由内部环流和域际环流所构成,前者主要由作用在南海海面的风应力和浮力(海—气之间热量和淡水交换)所驱动;后者主要由作用在太平洋海面的风应力和浮力所驱动.南海域际环流对南海海水特性起主要作用,决定了南海的物理自净能力,并决定了南海海面的热量和淡水的净热通量和净淡水通量,故而影响南海和周边气候.本文对南海域际环流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一回顾.主要结论如下:观测证实了在南海存在自吕宋海峡通过南海流向印尼海的海流,它构成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的一个分支。观测表明,这个分支存在于冬季,年平均流量比先前的大多数模式结果要小;通过明都洛海峡流量尚有待于进一步观测来准确测定;南海域际环流对南海有极大影响,对东海和印尼海也有重要影响,对印度洋和太平洋影响较小。具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太平洋一印度洋贯穿流南海分支对印尼贯穿流的影响主要限于后者的入流部分,特别是望加锡海峡贯穿流,其季节性调节作用尤为明显。但这种影响主要限于印尼贯穿流的入流部分,对最终进入印度洋流量的影响要小的多;南海域际环流主要由作用在太平洋海面的风应力所驱动。作用在南海海面的风应力和作用在太平洋海面的浮力对南海域际环流形成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
-
-
-
曾一非
- 《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应用多层模型和有限差分法计算三维N-S方程,采用交错网格技术,分别对一狭长等深封闭海湾和半封闭海湾在常风应力作用下的风潮运动做了数值模拟计算.矩形湾水深10m,假设整个流场上方均匀作用有一定常风应力,其风速恒为10m/s,垂向分为5层,水平方向的网格间距为1000m,得到了其线性和非线性、定常和非定常的结果.并与对应的浅海风暴潮线性理论和非线性理论模型进行了计算比较和讨论,给出了定常状态下与沿湾长风暴潮位线性理论与非线性理论的结果比较,以及非定常模型下风暴潮位时历曲线的结果比较.结果显示它们之间有很好的一致,但浅海风暴潮理论某些因子的选取值得探讨。
-
-
薛洪斌;
张铭;
王业桂
-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利用64-93年NCAR/NCEP再分析风应力强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lNiń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ńo3区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lNiń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lNiń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最强的ElNiń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对64-93年所有的ElNińo年的风场,SOT,SST的异常进行综合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