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饱和

非饱和

非饱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91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7012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2007年地面和地下工程中岩石和岩土力学热点问题研讨会等;非饱和的相关文献由20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志清、李立、王康等。

非饱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1.20%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7012 占比:98.72%

总计:17232篇

非饱和—发文趋势图

非饱和

-研究学者

  • 李志清
  • 李立
  • 王康
  • 陶高梁
  • 韦昌富
  • 刘伟
  • 张升
  • 陈宝
  • 余翠
  • 叶为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翁新海; 王家鹏; 翁郁馨
    • 摘要: 库水位变化是库区边坡稳定最关键的外在因素。对库水位不同上升幅度和下降幅度对非饱和边坡稳定性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定量研究非饱和边坡稳定系数与库水位变化幅度规律,当库水位上升时,边坡安全系数先变大到峰值后下降后趋缓,当库水位下降时,速率越大安全系数下降越快,安全系数下降趋缓。
    • 缪宏杰; 郑宣恭; 黄若鹏
    • 摘要: 为研究在降雨入渗条件下透水路面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透水道路模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大雨还是小雨条件下,传统道路面层均难以接收水分,降雨强度大时路表出现积水和径流,而透水路面面层在降雨过程孔压始终在零点附近波动,未出现积水现象;透水路面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雨水均能顺利到达基层,使得透水路面的基层达到饱和状态;大雨条件下透水路面的基层响应更快,比小雨强度下基层达到饱和的时间提前18 min.而传统道路基层只有在大雨条件下才能达到饱和状态,大部分时间处于非饱和状态,未能有效帮助道路排水.
    • 林燕紫
    • 摘要: 基于非饱和土渗流理论,采用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不同降雨工况下,某市政道路路堤土质边坡分别在降雨前、降雨中、降雨结束后,内部渗流场及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强降雨工况下,边坡的基质吸力减小,随着降雨的持续,土质边坡表面会迅速形成暂态饱和区;在渗透系数突变的土层交界面,地下水的向下运移趋势受阻。在降雨停止之后,边坡表面的暂态饱和区逐渐消散,基质吸力逐渐增大。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呈迅速减小的态势;降雨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稳定性系数快速回升,之后再次减小并趋于稳定。
    • 杜强; 曲立强; 刘俊芳
    • 摘要: 为了探明砂土滑坡的力学机理,采用自行研制的降雨诱发滑坡离心模型试验装置,进行粗砂滑坡离心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结果,采用改进后的离散元数值模拟程序对滑坡过程进行细观研究,从细观和非饱和角度对离心模型试验进行补充。研究结果表明:粗砂滑坡发生的细观机理为坡体中的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土颗粒悬浮在水颗粒中,土颗粒间的接触减少甚至脱离,土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转化为土颗粒与水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土体出现流体特征,抗剪强度丧失。滑坡的发展表现为两种可能的形式:各处水颗粒施加给土颗粒的作用力与此位置土颗粒的接触力正好相等,表现为整体滑动;水颗粒施加给土颗粒的作用力等于土颗粒重力和前部土颗粒的接触力之和,表现为后部滑坡向前部发展。
    • 侯会明; 胡大伟; 赵晓华; 祝志文; 杜威
    • 摘要: 为对高放废物处置库进行安全评估,建立了岩土材料饱和-非饱和的渗流-温度-应力(THM)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对处置库(处置容器、缓冲材料和围岩)进行非饱和THM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平台,以北山花岗岩高放废物处置库和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为研究对象,对高放废物处置库进行长达500 a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耦合与非耦合的模拟结果,并对渗透率、导热系数和地下水深度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耦合模拟的温度比非耦合模拟的温度低13°C;地下潜水面由0 m上升到1000 m的时候,缓冲材料完全饱和的时间由703 a下降到了28 a;围岩的固有渗透率下降5个数量级时,缓冲材料的饱和时间由28 a上升到了250 a;各个物理场相互耦合,共同影响处置库的长期稳定性。
    • 王萍
    • 摘要: 利用非饱和土三轴仪对宁夏固原地区重塑黄土开展了不同基质吸力和不同围压下的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探讨了该黄土在不同围压、不同基质吸力下的变形规律,计算了不同含水率下的强度参数,得到了总黏聚力随吸力的变化曲线。研究表明:该重塑黄土的偏应力应变曲线整体呈硬化型,且强度和硬化程度与基质吸力和净围压关系较大;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净围压50 kPa时该重塑黄土具有明显的剪胀特性,净围压300 kPa时具有明显的剪缩特性,且剪胀和剪缩程度与基质吸力有关;黏聚力与吸力均近似呈线性关系;摩擦角随吸力的变化不明显。此外,将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的强度参数随吸力的变化关系引入Lade-Duncan破坏准则中进行修正,得到π平面内不同吸力下重塑黄土的强度破坏面。验证表明,该修正破坏准则可以考虑吸力对非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
    • 巨永前; 夏琼
    • 摘要: 基于传统朗肯土压力计算方法和Fredlund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得到非饱和土条件下朗肯主、被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公式,结合现有降雨入渗理论,提出了朗肯土压力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计算公式.所得公式是关于土压力在降雨入渗状态下随深度和时间变化的函数,更接近工程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动土压力随着中间主应力b的增大不断减小,被动土压力则相反;中间主应力b对非饱和土土压力的计算有重要影响,在实际工程中非饱和土土压力计算中不能忽略中主应力的影响;主动土压力随降雨入渗时间变化呈现减小又增大的波动,而被动土压力却呈现增大又减小的波动,最后均趋于稳定,该现象是因为降雨的发生、入渗、停止过程产生基质吸力改变而引起的.
    • 高盟; 彭晓东; 陈青生
    • 摘要: 为了解决南海非饱和钙质砂动力特性问题,选取南海地区钙质砂开展动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参数对非饱和钙质砂力学特性影响规律.试验表明:非饱和钙质砂动应变和动孔压发展规律与饱和钙质砂存在明显差异.动孔压在饱和状态下试验前期发展较慢,近似呈线性增长,试验中后期波动较大,而在非饱和状态下的发展规律与之相反;钙质砂在非饱和状态时动应变曲线只有低围压下才有明显失稳点,100、150 kPa有效围压下无明显失稳点,在饱和状态时各有效围压下均有明显失稳点;非饱和状态下动孔压发展趋势受基质吸力影响较大,随基质吸力增大,最大动孔压整体呈现递减趋势,高基质吸力下试样破坏时的最大动孔压小于低基质吸力下试样破坏时的最大动孔压.
    • 夏雨; 张庆文; 李重阳; 刘欢; 聂广影; 徐国林
    • 摘要: 以广泛分布于大临铁路沿线的绢云母片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开展非饱和状态下绢云母片岩残积土的共振柱试验,研究了动剪应变γd在小应变范围内(10-6<γd<10-4)不同含水率、干密度及固结围压对动剪切模量Gd与阻尼比D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对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影响较大,对干密度及固结围压的影响较小.Gd及D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大,存在某一临界含水率使Gd达到最大值,此后Gd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在高围压、高含水率状态下D-γd关系曲线有重合趋势.同一动剪应变幅值下,干密度增大Gd随之增大、D随之减小.不同固结围压下Gd随动剪应变γd的不断增大呈衰减趋势,固结围压对D的影响不明显,但γd相同时D随固结围压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
    • 李彦礼
    • 摘要: 针对大面积堆浸场渗漏问题,计算了饱和区最大高度,得到静水压力Hw.并根据土工膜渗漏量理论,分土工膜与下垫层接触良好和接触不良两种工况,计算了单层土工膜防渗和复合土工膜防渗渗漏量,表明土工膜与下垫层接触良好、采用复合防渗,可以大幅度减少渗漏量,同时由于施工中偶然因素,土工膜出现缺陷渗漏,建议在大规模堆浸场建设中,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联合防渗型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