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应变
小应变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2405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第10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等;小应变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施建勇、刘元雪、张培森等。
小应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405篇
占比:99.86%
总计:62492篇
小应变
-研究学者
- 施建勇
- 刘元雪
- 张培森
- 伊颖锋
- 蒋树屏
- 赖勇
- 余德孙
- 倪丽
- 刘国楠
- 刘嵩
- 刘弈辰
- 刘汉龙
- 叶冠林
- 吴庆曾
- 周亚宇
- 周燕国
- 夏琴香
- 孙政波
- 孙肖寅
- 孟迪
- 宋雄伟
- 庞小朝
- 张泓
- 徐腾
- 施群
- 曹宇东
- 杨军
- 杨铭键
- 江璐
- 汪中卫
- 王世斌
- 王添令
- 石晨光
- 祁双喜
- 程秀全
- 肖刚锋
- 胡靖
- 赵燕明
- 郭进军
- 郭阳明
- 陈先华
- 陈捷
- 陈湘生
- 雷国辉
- 顾晓强
- 黄根清
- 黄茂松
- Chao ZHOU
- ChongPohting
- Jie XU
-
-
宋丙辉;
孙永福;
宋玉鹏;
周其坤;
刘振纹;
王琮;
杜星
-
-
摘要:
开展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是众多海洋工程活动顺利实施和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查明海底土小应变动力特性是十分关键的。文章借助海上原位钻孔取样和室内共振柱仪对辽东湾近海海底土小应变动力特性开展试验研究,探讨前人总结提出的滨海海底土初始动剪切模量G_(max)预测经验公式在辽东湾海域的适用性,对比文章试验结果与周边海域已有海底土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分析小应变范围内海底土动剪切模量的衰减特征和阻尼比发展演变趋势,并同时进行定量化模拟预测,评价海底土动剪切模量衰减曲线的归一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共振柱试验得到的原状海底土剪切波速与周边海域已有海底土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吻合良好;(2)相比起陆地土,海洋土在小应变范围内归一化动剪切模量G/G_(max)衰减得更慢,阻尼比增长得也更慢;(3)通过引入临界剪应变,不同土类和埋深对应的海底土小应变动剪切模量衰减曲线可以进行归一化。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展海洋工程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司海宝;
徐辉;
毕庆龙
-
-
摘要:
针对小应变亚塑性黏土本构模型参数物理意义不明确、工程应用困难,基于PLAXIS有限元软件用户自定义材料属性的二次开发接口,自定义本构模型参数,开发小应变亚塑性黏土本构模型子程序,用于模拟分析单调载荷作用下多特蒙德黏土和循环载荷作用下高岭土的变形过程,并与文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子程序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将开发的子程序模拟分析京张高铁官厅湖段湖相沉积黏土在列车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随载荷循环次数的增加,湖相沉积黏土变形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模拟结果较好地体现了黏性土体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基本力学特征,且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二次开发的小应变亚塑性黏土本构模型子程序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
-
-
毕红华;
李明慧;
袁浩泽;
李佩星;
王鑫钰;
孙举涛;
彭俊彪
-
-
摘要:
研究了20%应变下炭黑用量对胶料Mullins效应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探究在周期性应力作用下,橡胶内部微观和亚微观结构与橡胶模量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应变在20%附近时,形变时胶料内部主要发生炭黑聚集体的破坏,同时橡胶中较短分子链也会产生滑移和取向。炭黑用量越多,炭黑间橡胶分子链就越短,在相同应变下大分子链滑移的越多、程度越大。
-
-
顾正瑞;
徐中华;
杨涛
-
-
摘要:
借助大型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Plaxis3D,采用能够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HS-small土体本构模型对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工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围护结构的变形、坑外土体位移、立柱回弹和支撑轴力等变形与受力规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基于HS-small本构模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实测数据能够很好吻合,该方法适用于深基坑工程的分析.
-
-
夏雨;
张庆文;
李重阳;
刘欢;
聂广影;
徐国林
-
-
摘要:
以广泛分布于大临铁路沿线的绢云母片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开展非饱和状态下绢云母片岩残积土的共振柱试验,研究了动剪应变γd在小应变范围内(10-6<γd<10-4)不同含水率、干密度及固结围压对动剪切模量Gd与阻尼比D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对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影响较大,对干密度及固结围压的影响较小.Gd及D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大,存在某一临界含水率使Gd达到最大值,此后Gd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在高围压、高含水率状态下D-γd关系曲线有重合趋势.同一动剪应变幅值下,干密度增大Gd随之增大、D随之减小.不同固结围压下Gd随动剪应变γd的不断增大呈衰减趋势,固结围压对D的影响不明显,但γd相同时D随固结围压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
-
-
卞荣;
刘华清;
陈飞;
吴冰;
贺雷;
叶冠林
-
-
摘要: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交通隧道、地下车站和地下商铺等建筑(构筑)物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密集,既有隧道周围会频繁存在堆载的情况.采用数值方法分别研究摩尔-库伦(M-C)本构模型及考虑土的小应变特性的硬化本构模型(HSS)情况下基坑开挖地表堆载尺寸、堆载大小及隧道埋深对既有顶管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堆载大小及堆载宽度的情况下,HSS本构得到的土体受堆载影响范围明显低于M-C(Moore-Coulomb)本构计算结果.当堆载大小为100 kPa时,M-C本构的侧边和深度影响范围达到了75 m,而HSS本构下侧边及深度影响范围仅有35、30 m左右;当堆载宽度为25 m时,M-C本构的侧边和深度影响范围达到了75 m,而HSS本构下深度影响范围不超过35 m,侧边则不超过40 m.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对实际工况提出严禁在既有隧道的正上方进行堆载的建议.
-
-
盛旭圆
-
-
摘要:
文中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进行建模,对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总结归纳了上海地区土体参数设置的方法,并比较了MC、HS、HSS三种土体本构模型的模拟结果.通过三种本构模型的横向比较,及与现场监测数据的对比发现,通过设置合理的土体刚度参数及OCR值,HSS本构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模拟出围护墙体水平位移变形.
-
-
陈源;
潘宇雄;
胡会根;
谢群政
-
-
摘要:
小应变硬化土模型在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适用性很好,但模型参数较多.简单介绍了HSS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原位测试、室内实验、经验公式等研究手段给出了一套海口地区典型地层的HSS模型参数选用方法,并给出了建议取值.采用建议参数取值对超大型深基坑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得较好.从而验证了文中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参数选用方法的可靠性.
-
-
尹松;
张昊;
李新明;
白林杰
-
-
摘要:
以广东台山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所对象,采用共振柱试验方法对不同应力状态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动剪切模量G和阻尼比D进行测试,并进行模型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动剪切模量G与应变γ的关系整体呈典型双曲线形态分布,围压σ′0对G-γ曲线的影响随γ增大逐渐减小;围压对D-γ关系的测试结果影响不明显;双对数模型能够反映最大剪切模量G max随围压的非线性递增趋势,工程中可以采取该模型对G max参数进行预测;小应变下,土体G-σ′0关系曲线较为接近,当γ>10-5时,各围压下G值衰减较快,工程参数选取时,应注意小应变范围内剪切模量随应力状态(深度)的变化差异.根据Martin-Davidenkov模型及选用的阻尼比经验公式对动力参数G/G max和D进行拟合分析,并给出了小应变下动力参数的推荐值,可为同类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
-
张硕;
叶冠林;
甄亮;
李明广;
陈超斌
-
-
摘要:
针对上海软土统一本构模型不能模拟小应变情况下土体剪切模量的衰减特征问题,结合小应变下经典刚度理论对小应变范围内的上海软土统一本构模型进行改进,以使软土本构模型能够模拟土体在小应变下的刚度变化规律,并将模拟结果与上海浅层软土在小应变下的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改进的软土本构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改进的软土本构模型能够模拟小应变情况下土体较高的初始切变模量及其非线性衰减特征,并能够较好地表征自然黏土体的结构和超固结特性.
-
-
尹骥
- 《第六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介绍了小应变硬化土模型(hardening soil model with smallstrain stiffness,简称HSS)的理论基础及其参数确定的方法。同时,文中给出了上海地区软土HSS模型的经验参数。通过上海地区两个深基坑工程实例的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HSS模型用于深基坑工程数值分析的可行性以及文中所建议的上海地区HSS模型参数的准确性。
-
-
-
吴庆曾
- 《2006年全国基桩、无损检测及岩土工程新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所谓“小应变”是指在桩头施加的瞬态激振力引起的反应相对较小,其量级的分界显然是相对的,姑且暂把它划规在几十微米数量级,以便以此为前提加以研讨。又鉴于有关的理论诸多学者已反复加以系统论述,本文只从实际应用角度淡些拙见,并力图将基本概念阐明。
-
-
刘元雪;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蒋树屏;
刘东升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
| 2004年
-
摘要:
盾构法隧道施工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分别采用笔者提出的可以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本构模型与修正剑桥模型对盾构隧道施工进行了数值分析.这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的规律性是一致的;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沉降量、开挖影响范围受盾构施工质量的影响不大;采用笔者提出的可以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本构模型计算结果对盾构施工质量很敏感.盾构开挖过程中土体的有代表性的应力路径大都在修正剑桥模型屈服面之内,判断为卸载,即使有部分加载路径,根据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也不大,笔者提出的本构模型合理地定义加卸载,可以反映土体小应变时的高刚度,随应变增大土体刚度的迅速减小过程,因而较好地反映了施工质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表明笔者提出的本构模型计算结果是合理的,也证明了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必要性.
-
-
-
-
刘元雪;
蒋树屏;
赵燕明
- 《第五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原状土的结构性对它的力学性质影响显著.通过多应力路径的原状土与重塑土的试验结果比较来揭示原状土体从小应变到大应变的特殊力学特性及应力路径的影响.从等压固结对比试验可看出该原状样明显的结构性与欠固结性.对于原状欠固结土,体应变对土体结构性的破坏要大于剪应变.原状欠固结土的结构性对土体强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摩擦角的增大.土体小应变时表现出明显的高刚度与非线性.通过不同方向切样的原状土试验结果对比,反映了原状土体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结构性引起的各向异性在应变越小时越明显.
-
-
刘元雪;
施建勇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
| 2002年
-
摘要:
从土体极限应力状态线所致的各向异性出发,结合原状土的力学特性,给出了原状土的应力空间、应力增量变换公式.在变换应力空间,屈服面、边界面只能在允许的应力空间中运动(等向硬化或运动硬化),更合理地反映了岩土体次生各向异性与应力路径的影响,为原状土本构描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应力空间变换基础上,借助边界面与损伤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反映原状软土从小应变到大应变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与有关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模型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