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本
院本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1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社会福利、中华文史论丛等;
院本的相关文献由6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春祥、万姗姗、刘叙武等。
院本
-研究学者
- 李春祥
- 万姗姗
- 刘叙武
- 孙莉
- 曲沐
- 李焱
- 杨昌锐
- 江广长
- 陈佳宁
- 陳翀
- (英)韦陀(R.Whitfield)1
- 余辉
- 俞为民
- 冯晓琴
- 刘兴利
- 刘晓明
- 刘晓蕾
- 刘汉武
- 刘洪涛
- 劉曉明
- 吴刚
- 吴坚
- 夏写时
- 廖新波
- 张卓群
- 张晓兰
- 张本一
- 憨斋
- 戴鸿文(译)2
- 晓尹
- 李天生
- 李民
- 李燕翔
- 李玉秋
- 杨万里
- 杨东
- 杨挺
- 杨艳秋
- 楊雪1
- 江建文
- 汪纪梅
- 焦中栋
- 王万岭
- 王宁
- 王铭
- 申波
- 白理明
- 罗娟
- 罗斯宁
- 聂崇正
-
-
聂崇正
-
-
摘要:
手卷《仿杨大章画》,设色纸本,纵35、横1050厘米。画卷保存完整,清宫原装裱样式,包首上的题签已佚,画心有折痕及稍许裂痕,卷首的碧玉别子,一面浮刻螭龙,一面上镌刻"乾隆御赏冯宁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文字。现存盛装画卷的木盒为后配。画卷描绘的是街市景色,商铺小巷、舟车行人、骡马旅者,热热闹闹、熙熙攘攘,还有船只通过的水门,颇具特点。画卷卷尾下部署款:"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臣冯宁奉敕恭仿宋院本金陵图",钤印"臣""宁"一阳文、一阴文两方小印。
-
-
刘叙武
-
-
摘要:
"院本"一词最早见于金末元初人杜仁杰的散套[般涉调· 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以往研究者多根据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言"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认为金代院本等同于杂剧.其实,既有的材料足以说明,金代"院本"并非杂剧之别名,而是杂剧中的专名,其在戏剧体制功能上相当于宋杂剧艳段,但较宋杂剧艳段更为复杂;院本可与正杂剧结合,也可与正戏文结合,都起导引正戏的作用.进入元代以后,院本获得更大独立性,发育更为充分,与正戏结合方式更多样化,数量也颇为可观.
-
-
陈佳宁
-
-
摘要:
“叫果子”源于商业叫卖之声,可能出现于晚唐时期,在敦煌写卷P.3644抄录有成熟的“叫果子”口号.这一伎艺随后在两宋久盛不衰,跻身宋代百戏的行列.“叫果子”的表演形态在唐五代至北宋期间侧重念说,南宋时采入宫商,由此形成了曲唱和念白并行的说唱伎艺.其后世演变据此分为两途,采入宫商的曲唱成为北曲曲牌;念说一脉成为金元院本“打略拴搐”中的“XX名”,保留着“叫果子”的伎艺形态在元杂剧和明传奇中频繁插演.随着戏剧表演的精进,“XX名”在明代发生两大新变:第一,与叙事紧密结合,第二,成为一种科诨范式,从而完成了伎艺性向戏剧性的艺术蜕变.
-
-
陈佳宁
-
-
摘要:
“叫果子”源于商业叫卖之声,可能出现于晚唐时期,在敦煌写卷P.3644抄录有成熟的“叫果子”口号。这一伎艺随后在两宋久盛不衰,跻身宋代百戏的行列。“叫果子”的表演形态在唐五代至北宋期间侧重念说,南宋时采入宫商,由此形成了曲唱和念白并行的说唱伎艺。其后世演变据此分为两途,采入宫商的曲唱成为北曲曲牌;念说一脉成为金元院本“打略拴搐”中的“XX名”,保留着“叫果子”的伎艺形态在元杂剧和明传奇中频繁插演。随着戏剧表演的精进,“XX名”在明代发生两大新变:第一,与叙事紧密结合,第二,成为一种科诨范式,从而完成了伎艺性向戏剧性的艺术蜕变。
-
-
刘叙武
-
-
摘要:
民间戏文演出本《张协状元》、明成化本《白兔记》可证,戏文原是以院本为开场演出的,其中包含副末唱念诸宫调报告戏情、副净与副末等插科打诨。元末,参与戏文创作的文人剧作家倾向于在作品开场部分直截宣示自己的创作意图,将会干扰这一意图传达的插科打诨删除,并以概括剧情的文人词取代诸宫调。这一体制为明清传奇所继承,传奇"副末开场"实承自戏文开场院本。体制规范、成熟的传奇副末开场形式又称"家门",这一名称也源于院本。
-
-
-
-
冯晓琴
-
-
摘要:
分析近年来山西省晋南地区出土的金元时期乐舞杂剧砖雕文物,可以勾勒出金元时期杂剧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和发展脉络。这些内容丰富、造型精美的千年珍宝,也向今人再次印证了:山西晋南是金元时期院本和杂剧的主要集聚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
闫婧媛1
-
-
摘要:
《中山狼院本》是王九思在学习、继承杂剧和院本等多种文学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短剧体制。它篇幅短小,口语特征明显,具有讽刺意味,符合孙楷第提出的院本的两个特征''短文''和''诨体''。角色行当上,扮演中山狼的净可以定位为副净,符合院本被讽刺的主角是''副净''的规律。演出形式上,东郭生一人主唱的形式并不符合已知的院本形态。另外王九思将其命名为''院本'',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以及文人创作心态的影响,也可能和他对戏曲音乐的喜爱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