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硒酸盐

亚硒酸盐

亚硒酸盐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8182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第十五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亚硒酸盐的相关文献由3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伟、赵竹青、张联合等。

亚硒酸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182 占比:99.89%

总计:78267篇

亚硒酸盐—发文趋势图

亚硒酸盐

-研究学者

  • 刘新伟
  • 赵竹青
  • 张联合
  • 郁飞燕
  • N·福克斯
  • 刘爱琴
  • 安彩秀
  • 施畅
  • 李友军
  • 李淑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鸣凤; 彭文勇; 刘新伟; 赵竹青
    • 摘要: 为了解油菜对不同外源硒吸收利用的差异,以华油杂9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硒源(硒矿、硒粉、硒酸盐、亚硒酸盐)对油菜生长及硒吸收累积规律的影响,分析土壤中残留硒的形态。结果表明:相比对照(不施用硒肥),不同外源硒对成熟期油菜籽粒、果荚、茎叶和根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硒矿、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后,油菜籽粒、果荚、茎叶和根的硒含量均显著增加;施用不同形态硒后,油菜在不同生育期对硒累积曲线接近“S”形;施用硒矿后,油菜硒最大累积速率出现在花期,施用其他3种形态的硒肥,油菜硒最大累积速率出现在蕾薹期;施用硒酸盐后,油菜各器官的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油菜籽粒硒含量高达44.56 mg/kg,硒酸盐、亚硒酸盐、硒矿、硒粉、对照处理的油菜各器官的硒含量依次降低;施用硒矿后,油菜籽粒硒累积分配比例最高,达23.20%;油菜收获后,硒酸盐、亚硒酸盐、硒矿、硒粉、对照处理中土壤残留有效态硒含量依次降低。综合分析,硒酸盐对油菜富硒的效果最强,亚硒酸盐次之,而硒矿也能显著的促进油菜籽粒富硒,硒粉则无显著的富硒效果。
    • 赵蕊; 宋圆圆; 郭建博; 何月
    • 摘要: 为解决在亚硒酸盐厌氧生物还原过程中因电子传递效率慢而导致其还原性能低的问题,利用四磺酸苯基卟啉(TPPS)良好的电子传递特性来调控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MR-1)生物还原亚硒酸盐,并探究其对亚硒酸盐生物还原的性能影响及对合成的硒纳米颗粒(SeNPs)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如下:TPPS加速希瓦氏菌还原亚硒酸盐的最佳投加浓度为200μmol·L^(-1);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35°C;乳酸钠作为碳源.TPPS在还原过程中通过影响SeNPs表面有机包覆层中蛋白质组分使颗粒粒径和颗粒间静电力发生变化,使SeNPs表面zeta电位更低、平均粒径变小,粒子分散更均匀.本研究为卟啉在污染物生物转化方面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卟啉调控纳米颗粒合成方向提供技术支持.
    • 闫颖; 吕家珑; 张雅倩; 胡良; 宫欢
    • 摘要: 【目的】探讨磷、硒配施对小白菜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为提高土壤中磷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及两因素三水平设计,两因素分别为磷酸盐和硒酸盐,其中硒酸盐选择亚硒酸钠(Na_(2)SeO_(4))和硒酸钠(Na_(2)SeO_(4))2种,设置0,1.0,2.5 mg/kg 3个水平;磷酸盐选择磷酸氢二铵((NH_(4))H_(2)PO_(4))和磷酸二氢铵(NHHPO)2种,设置0,75,150 mg/kg 3个水平,进行完全交互设计,共36个处理,分析不同磷硒配施处理对小白菜生长、地上部和地下部磷含量以及土壤有效P含量的影响。【结果】单施磷肥时,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小白菜的株高、根长、生物量以及小白菜地上部、地下部磷含量均增大。单施硒肥时,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小白菜的株高、生物量总体增加,根长先降低后增加,地上部磷含量减小,地下部磷含量先降低后上升。磷硒配施处理时,相同磷水平下,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小白菜株高、生物量均增大,地上部磷含量总体减小,地下部磷含量总体先减小后增大;施硒处理土壤的有效P含量总体均较无硒处理增大。磷硒配施处理时,相同硒含量下,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小白菜的株高、根长、生物量以及小白菜地上部、地下部磷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有效P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磷硒配施时,施用硒肥会增强磷对小白菜株高、生物量的促进作用,但也会抑制磷对小白菜磷吸收的促进作用,促进土壤中磷的释放,提高土壤有效P含量。
    • 李慧峰; 黄咏梅; 李彦青; 滑金锋; 廖金秀; 陈天渊
    • 摘要: [目的]分析2种薯肉色甘薯对亚硒酸盐的吸收累积效应,为探索安全高效的富硒甘薯生产技术和促进广西富硒甘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橘黄色薯肉的桂薯10号和紫色薯肉的桂紫薯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盆栽土壤中不同浓度(0、0.20、0.40和0.80 mg/kg)亚硒酸盐处理[分别设为Se 0(对照)、Se 0.2、Se 0.4和Se 0.8处理]甘薯植株的农艺性状、薯块产量和品质,分析亚硒酸盐在不同薯肉色甘薯品种各器官中的累积和分配规律.[结果]施用0.20和0.40 mg/kg亚硒酸盐均可显著提高甘薯的单株鲜薯产量(P<0.05,下同);施用不同浓度亚硒酸盐对同种薯肉色甘薯植株的蔓长、分枝数和单株结薯数及薯块的可溶性糖、蛋白和胡萝卜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Se 0.2、Se 0.4和Se0.8处理桂紫薯1号的原花青素含量均低于对照,其中Se 0.8处理显著低于对照23.08%;根、茎、薯块和叶片的硒含量在植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均高于对照;2种薯肉色甘薯各器官的硒累积量和分配率排序均为薯块>根>叶>茎;薯块中的硒形态均为有机硒,未检测到四价硒和六价硒,其中,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态硒含量的比例明显高于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桂薯10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硒含量的比例随着外源亚硒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桂紫薯1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硒含量的比例随着外源亚硒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桂薯10号和桂紫薯1号中的硒均为有机态的硒代胱氨酸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其中硒代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在土壤中施用0.20和0.40 mg/kg亚硒酸盐甘薯薯块的产量较高,施用0.80 mg/kg亚硒酸盐桂薯10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态硒含量的比例高于桂紫薯1号,生产实践中可根据甘薯品种特性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硒.
    • 李雨珊; 周岚
    • 摘要: 硒是人体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硒及其硒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高效的选择性细胞毒性得到广泛关注。亚硒酸盐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及研究最多的无机硒化物,通常被认为通过充当促氧化剂来杀伤肿瘤细胞。亚硒酸盐能与细胞内的硫醇反应介导活性氧簇产生,氧化参与代谢、转录、信号转导等相关蛋白中的巯基,改变其生物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远不止这些。研究发现亚硒酸盐可通过抑制相关酶活性及调控代谢基因干扰肿瘤营养代谢,激活内源及外源性凋亡通路,调控抑癌或促癌基因表观遗传修饰,转化为内源性硒纳米颗粒介导细胞毒性,刺激免疫细胞分裂活化并协助识别肿瘤抗原等机制发挥肿瘤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亚硒酸盐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和认识,既能为临床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证据,又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对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篇综述旨在总结亚硒酸盐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 李雨珊; 周岚
    • 摘要: 硒是人体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硒及其硒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高效的选择性细胞毒性得到广泛关注.亚硒酸盐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及研究最多的无机硒化物,通常被认为通过充当促氧化剂来杀伤肿瘤细胞.亚硒酸盐能与细胞内的硫醇反应介导活性氧簇产生,氧化参与代谢、转录、信号转导等相关蛋白中的巯基,改变其生物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远不止这些.研究发现亚硒酸盐可通过抑制相关酶活性及调控代谢基因干扰肿瘤营养代谢,激活内源及外源性凋亡通路,调控抑癌或促癌基因表观遗传修饰,转化为内源性硒纳米颗粒介导细胞毒性,刺激免疫细胞分裂活化并协助识别肿瘤抗原等机制发挥肿瘤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亚硒酸盐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和认识,既能为临床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证据,又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对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篇综述旨在总结亚硒酸盐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 袁伟玲; 刘志雄; 吴金平; 殷红清; 陈磊夫
    • 摘要: 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外源硒对生菜生长特性、品质、养分吸收和硒含量的影响,为富硒蔬菜生产合理施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芳妮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6个处理(0,0.5,1.0,1.5,2.0,2.5 mg/L Se),于生菜定植后第15,25天叶面喷施,研究硒对植株生长、品质、养分含量和硒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硒浓度小于1.5 mg/L时,促进生菜的生长,产量增加;当硒浓度大于2.0 mg/L,抑制了生菜的生长,产量降低.叶面喷施外源硒增加了生菜地上部可溶性总糖和总酚含量;低浓度外源硒(Se≤1.5 mg/L)增加了粗纤维和维生素C含量,而高浓度硒(Se≥2.0 mg/L)降低了其含量;类黄酮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生菜地上部分N、Ca、Zn含量随着喷施外源硒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喷施硒浓度的增加,Mg含量增加,而P、K、S含量表现出下降趋势;低浓度硒降低了生菜地上部Fe元素的含量,但随着喷施硒浓度的增加地上部的含量明显增加.生菜地下部N、S元素的含量随叶面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Ca、Mg、Fe、Zn含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适量硒浓度(Se≤1.5 mg/L)增加生菜地下部K元素的含量,高浓度则降低了其含量.生菜地上部硒的含量以有机态硒为主,有机硒转化率均在80%以上.因此,喷施硒浓度为1.5 mg/L对生菜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和养分吸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富硒功能蔬菜的生产.
    • 吕臣浩; 邓小芳; 陈友恩; 陈家伟; 赵竹青; 刘新伟
    • 摘要: 通过叶面喷硒研究了硒对生姜产量、各部位硒含量和累积分配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生姜硒营养特性,为富硒生姜的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外源施硒可显著提高生姜各部位硒含量,且对生姜的产量有显著影响.三叉期和膨大期喷施硒酸盐,生姜各部位硒含量分别是亚硒酸盐的5.5~8.2倍和2.8~4.1倍;喷施亚硒酸盐,姜皮硒含量均高于姜肉,喷施硒酸盐,姜肉硒含量高于姜皮.无论何时喷施何种硒源,硒在生姜中的有机转化率均可达到57%以上,膨大期喷硒,生姜有机硒比例高于三叉期.喷硒处理下,生姜Vc、还原糖和姜辣素含量均有提高,因此施硒对生姜品质有一定改善作用.
    • 李俊江; 宋圆圆; 刘雁滨; 郭延凯; 张伟宏; 赵蕊; 廉静
    • 摘要: Accelerating the selenite reduction rate is important in selenite bioreduction by microorganism proces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redox mediators (α-AQS,AQS,1,5-AQDS and AQDS)on bioreduction of selenite by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and optimizes the bioreduction conditions with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and AQDS.The selenium particles obtained from cultures are analyzed using Zeta potential analyzer.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four tested redox media-tors are able to accelerate the reduction of selenite by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and AQDS is the best.The optimum condi-tons are AQDS concentration of 0.2 mmol/L pH of 8.0 and temperature of 30 °C.Selenite is completely removed after 48 h bioreduction by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with optimum conditons.Bigger size selenium nanoparticles (SeNPS)can be obtained with AQDS.AQDS may influence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the organic layer covering around selenium nanopar-ticles (SeNPs).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particle application in selenite biodegradation.%针对微生物还原亚硒酸盐过程普遍存在的时间较长的问题,考察了4种水溶性醌类介体(α-AQS,AQS,1,5-AQDS和AQDS)对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亚硒酸盐过程的加速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培养条件,对硒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和粒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醌类介体都加速了亚硒酸盐的还原,其中,AQDS的加速效果最显著;在pH值为8.0,温度为30°C,AQDS浓度为0.2 mmol/L条件下,48 h时亚硒酸盐的转化率达到100%;加入AQDS后会生成更大尺寸的硒纳米颗粒,并可能使硒纳米颗粒表面包裹的有机物质成分及含量发生改变.研究结果为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修复亚硒酸盐污染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标金; 陈庆隆; 戴廷灿; 周瑶敏; 史华新; 罗林广; 魏益华; 张祥喜
    • 摘要: OsNIP2;1是水稻亚硒酸盐转运子,是类NOD26内在蛋白家族的成员.本研究从GenBank数据库检索获得水稻、玉米和拟南芥的NIP家族成员氨基酸序列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OsNIP2;1及其家族成员的蛋白理化性质、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对3种植物NIP家族成员的同源和进化关系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OsNIP2;1是定位于细胞质膜中的疏水性跨膜蛋白,包含6个跨膜结构域,其二级结构由38.26%的α螺旋、21.48%的延伸带、10.40%的β转角和29.87%的随机卷曲等构成;OsNIP家族的其他成员都与OsNIP2;1具有类似的蛋白理化性质和结构;3种植物NIP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很高,其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都显示出进化过程的高度保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