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属薄膜

金属薄膜

金属薄膜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9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2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465518篇;相关期刊212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材料导报、现代材料动态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第十届全国塑料光纤聚合物光子学会议、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2012江苏省青年力学论坛暨第八届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等;金属薄膜的相关文献由253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可为、孙军、刘刚等。

金属薄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5518 占比:99.92%

总计:465896篇

金属薄膜—发文趋势图

金属薄膜

-研究学者

  • 徐可为
  • 孙军
  • 刘刚
  • 宋忠孝
  • 王飞
  • 刘庆纲
  • 丁向东
  • 秦自瑞
  • 郎垚璞
  • 江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栋凯; 吴凯; 刘刚; 孙军
    • 摘要: 近年来,柔性电子技术突破了传统电子产品无法变形的局限,以其独特的柔性在电子、能源、医疗、信息、国防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作为柔性电子器件基本的结构单元,金属薄膜/柔性基体体系在服役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拉、压、弯和扭等变形的作用。面对严苛的服役条件,金属薄膜/柔性基体体系如何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对材料制备、界面设计、结构设计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作为最常使用的基体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弹性模量较低,变形过程中对金属薄膜的约束作用较弱,且膜基界面结合强度也较低,导致PDMS基体上金属薄膜的延展性较差,甚至在沉积态金属薄膜即发生断裂,这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柔性电子器件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PDMS基体上金属薄膜的变形和断裂行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试图从薄膜优化制备、增强膜基界面结合、薄膜/基体结构设计等方面提高其延展性。在金属薄膜优化制备方面,通过调控制备工艺以改善薄膜应力状态,压缩应力有助于提高体系的延展性;在膜基界面改性方面,通过紫外-臭氧处理、氧等离子体处理、添加界面结合层以改善金属薄膜与PDMS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提高体系延展性。然而,仅通过改变制备工艺和界面特性来提高体系延展性的调控空间非常有限。鉴于此,研究人员通过薄膜/基体结构设计、引入褶皱/屈曲结构的方法,大幅提高了体系的延展性,为柔性电子器件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可能。此外,断裂是薄膜最常见的失效形式之一,显著影响金属薄膜/柔性基体的延展性,研究人员通常通过上述手段避免薄膜发生断裂,而如果可以合理控制金属薄膜的断裂行为并加以利用,则可实现其正面贡献。近来,通过对PDMS基体上金属薄膜断裂行为的有效调控,证实了含裂纹结构的金属薄膜在柔性应变传感领域的应用潜力。本文归纳了PDMS基体上金属薄膜变形与断裂行为的研究进展,分别对薄膜优化制备、PDMS基体表面改性、界面过渡层设计以及薄膜褶皱/屈曲结构设计等提高体系延展性的方法进行介绍,总结了目前仍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为高性能柔性电子器件的优化制备与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应用指导。
    • 马健行; 王彦君; 陈华东; 徐建勇; 黄寅生; 毛立
    • 摘要: 选用桥丝(BW)与金属薄膜(MF)两种镍铬合金换能元,以及Pb(SCN)_(2)/KClO_(3)与Zr/Pb_(3)O_(4)两种点火药剂,分别制备了4种不同的点火元件。点火元件与5.8系发射药制成药包,并在密闭爆发器中点燃,获得相应的压力-时间曲线,以此探讨不同点火药与典型换能元的匹配情况。其中,涂覆有4.8 mg Pb(SCN)_(2)/KClO_(3)的金属薄膜点火头增压速率为80.84 MPa/s,而涂有相同质量药剂的桥丝点火头增压速率仅为68.15 MPa/s。结合高速摄影图像与理论分析认为:换能元的电热转换效率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点火药剂的发火状态;金属薄膜换能元由于具有较为集中的发火区域,因此点火能力相较于桥丝换能元更加稳定;Pb(SCN)_(2)/KClO_(3)药剂的发火状态也比Zr/Pb_(3)O_(4)药剂稳定。
    • 薛胜辉
    • 摘要: 根据触媒材料的选择原则,在金属触媒中加入了合适比例的钼等粘性金属,在高温高压下合成出了晶形完整、晶体内部几乎没有杂质的高品级金刚石,并对金刚石的晶体缺陷和内部杂质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粘性金属钼由于原子间结合力极强,金刚石在长大的过程中,使金属薄膜表面积的扩大得到了提高,并长时间大于金刚石晶体长大的速度,所以金属薄膜难以破裂,颗粒表面不会形成凹坑缺陷。在碳源供应的过程中,钼作为强的碳结合元素,容易消耗掉一部分碳原子,使碳原子的扩散变的困难,金刚石颗粒在长大时,能降低金刚石的长大速度,从而降低了晶体内部的气泡和杂质,提高了金刚石的品级。
    • 摘要: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单位合作,在钠金属薄膜和等离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利用金属钠所具有的低熔点特点,发展了独特的液态金属旋涂工艺,制成金属钠薄膜,首次揭示金属钠膜的优异光波段等离激元特性。表面等离激是光与金属中自由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新型元激发,因其对光场具有亚波长尺度的约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极限的传输特性,在微纳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曹歧平
    • 摘要: 针对金属薄膜加工中材料热变形大、加工质量差等问题,提出基于纳秒激光的微加工技术.对激光加工汽化机制及热传导理论进行分析;以铝箔为例建立ABAQUS本构模型,对其热变形规律进行仿真分析;基于纳秒激光实验台对钛合金薄膜进行刻划实验,研究不同加工参数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激光加载初期,脉冲激光对材料汽化作用较为明显;随着激光加载时间的延长,热影响区域逐渐增大;沟槽深度随着热源移动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而逐渐变大;仿真和实验结果的平均误差不超过5%.研究结果有助于纳秒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
    • 白亚旭; 吴永恒; 王俊
    • 摘要: 通过对不同埋阻材料的分析对比和试验测试,选择了一款与现有PCB生产工艺流程匹配度较好,且无需增加其他专用设备和其他特殊工艺流程便可加工的埋阻材料.文章介绍了制作高频高速埋置电阻印制板的工艺流程选择和过程加工难点管控.
    • 摘要: 基于吸波硅橡胶的双极化吸/透频率选择结构Structure selection based on dual-polarization absorption/transmission frequency of microwave absorbing silicone rubber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波硅橡胶的双极化吸波/透波型频率选择结构。目前的诸多吸波/透波型频率选择结构,其吸波功能都是通过构造不同的有耗谐振器来实现的。但有耗谐振器的带宽都比较有限。虽然通过在一个周期单元内叠加多个具有相邻吸波频段的谐振器可以实现宽带吸波,但这样会使得结构过于复杂。本发明采用了具有宽带吸波特性且厚度很薄的吸波硅橡胶来实现宽带吸波。在吸波硅橡胶中挖出一个环形缝隙并且在内壁放置金属薄膜来构建通带,同时在吸波硅橡胶上方加入十字形金属片改善吸波硅橡胶与空气的阻抗匹配,其结构简单,且不需要使用任何集总元器件,故而也无需焊接,加工成本较低。该ATFSS实现了优异性能和简单结构的融合(申请专利号:CN201910823508.4)。
    • 李加福; 朱小平; 杜华; 王凯; 赵沫
    • 摘要: 金属薄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车辆交通、半导体和微电子等领域,对其厚度准确性和均匀性的测量成为评价薄膜功能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总结了金属覆盖膜和自支撑薄膜厚度的常用测量方法,包括X射线荧光法、接触式轮廓法、激光共焦显微法、白光干涉显微法以及光谱共焦法,重点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发现尽量减小厚度测量原理性误差、提高薄膜密度测量的准确性有助于实现X射线荧光法与其他薄膜厚度测量方法的量值统一,为薄膜厚度测量技术的溯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 摘要: 一种非羟基溶剂可溶性银络合物,其包含与α-氧羧酸盐和肟化合物络合的还原银离子。非羟基溶剂可溶性银配合物可由下列公式(I)表示:其中L代表α-氧羧酸盐;P代表肟化合物;A是1或2;B是1或2;C是1, 2, 3,或4,只要当A是1,B是1,而当A是2时,B是2。此类配合物可并入感光性可还原银离子组分中,并用于在各种物品中提供导电银金属薄膜或图案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