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密度

电子密度

电子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910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3篇、会议论文102篇、专利文献719456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 相关会议78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电波传播学术年会等;电子密度的相关文献由251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健、董丽芳、陈金忠等。

电子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0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19456 占比:99.89%

总计:720251篇

电子密度—发文趋势图

电子密度

-研究学者

  • 吴健
  • 董丽芳
  • 陈金忠
  • 丁宗华
  • 刘彦明
  • 代连东
  • 李小平
  • 许正文
  • 邓文
  • 魏小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彬彬; 钱才;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张小涛; 余怀忠
    • 摘要: 利用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朗缪尔探针观测的原位电子密度数据和等离子体分析仪观测的原位氧离子密度数据,针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分析震前电子密度和氧离子密度异常特征,并总结以往震例。结果显示,在门源M_(S)6.9地震前11天出现电子密度和氧离子密度高值异常;对电离层异常进行震例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地震前6天以内出现电离层异常,且走滑型地震和逆冲型地震震前居多,讨论异常产生的机理可能为大气声重波机制和电场机制。
    • 金帅; 高书涵; 张远涛
    • 摘要: 近年来,大气压射频放电由于可以产生大体积均匀的等离子体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引入脉冲调制后,所产生的脉冲调制等离子体与连续等离子体相比表现出不同的放电行为,这为研究大气压射频放电中不同的时间尺度关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基于一维流体模型,以首电流脉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压变化时间(射频频率)、电压施加时长和电压关断时长对放电的影响,讨论了电场变化、带电粒子迁移与带电粒子扩散之间不同时间尺度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首电流脉冲现象仅出现在电压变化时间较短,即电压变化率较高的条件下;随着电压施加阶段的延长,首电流脉冲将明显增强,稳定后的放电电流也有所增加;随着电压关断阶段的延长,首电流脉冲先增强后减弱,稳定后的放电电流则一直减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大气压射频放电中不同时间尺度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应用中放电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王成勇; 陈鹏; 谭金龙; 方永城
    • 摘要: 浮选建立在矿物表面润湿性差异之上,为了研究水对黄铁矿和煤表面的润湿机理,构建了黄铁矿和理想化的煤表面模型,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在黄铁矿和理想化的煤表面上的吸附。结果表明:黄铁矿表面的电子性质活跃,表面Fe与S原子均有未成键的悬挂键,使得黄铁矿表面对水具有较强的吸附活性;水分子在黄铁矿表面各吸附位的吸附能均为负值,底部对硫穴位为水分子吸附的最稳定构型(吸附能为-87.42 kJ/mol);氧分子在黄铁矿表面吸附时会发生解离,但其对已吸附的水分子影响较小。理想化的煤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与体相相同,且表面对电子的束缚较强,使得理想化的煤表面吸附活性较弱;水分子在各吸附位的吸附能均为正值,说明水分子难以吸附在理想化的煤表面上;氧分子在理想化的煤表面上吸附时未发生解离,且将已吸附的水分子排离表面。因此,黄铁矿表面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而理想化的煤表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
    • 范玉荣; 符杰林; 安涛; 王俊义; 林基明
    • 摘要: 在传统像素基电离层层析成像中,直接将每个格网内的电离层电子密度作为未知数进行反演,容易出现由于未知数数目庞大而导致反演效率下降的问题。通过利用国际参考电离层(IRI)模型提取经验正交函数(EOFs)作为垂直方向基函数,将每个高度剖面的EOF系数作为未知数,可以显著减少未知数的数目,结合乘法代数重构算法(MART)进行电离层电子密度的重构,有效提升了反演计算效率。通过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该算法的反演结果进行验证,并将反演结果与测高仪实测数据和传统MART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反演区域电离层电子密度
    • 付唯; 汤栋; 陈建军; 陈波; 叶宗标; 芶富均; 张坤
    • 摘要: 为提高等离子体密度和工质气体电离率,本文采用螺旋天线产生的螺旋波激励Ar等离子体,并利用射频补偿Langmuir探针分析了等离子体的离子密度和电子温度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气压增加的同时,随着功率的升高,螺旋波等离子体出现放电模式转换,提前进入螺旋波放电模式.在1.0 Pa压强下,当射频功率达到400 W时,等离子体进入螺旋波放电模式,此时扩展区域的等离子体密度超过1×10 ^(18) m^( -3).电子密度在放电管中心区域最高,并沿径向逐渐降低.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大体积H;螺旋波等离子体提供依据和经验.
    • 蔡丽君; 袁英豪
    • 摘要: 针对地面与飞行器之间通信“黑障”问题,采用垂直极化的太赫兹波实现了地面与飞行器的通信。利用放电装置产生等离子体来模拟飞行器表面的等离子体鞘套,使用全光纤耦合式太赫兹时域光谱仪产生0~1 THz的太赫兹波,从实验的角度研究了垂直极化太赫兹波在不同电子密度的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电子密度越大,垂直极化太赫兹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速度越快;随着电子密度的增大,衰减会越小。所进行的研究为实现地面与飞行器之间的通信互联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参考。
    • 公正; 林京君; 林晓梅; 黄玉涛
    • 摘要: 为了解决LIBS技术应用于冶金过程成分分析时,温度变化导致测量精度低,重复性差的问题,就温度变化对等离子体的影响进行研究。以Al元素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温度下的光谱强度、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总结了温度上升和下降时光谱强度和等离子体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l元素特征谱线强度随温度上升呈增大趋势,在700°C时达到饱和,等离子体特征参数变化趋势与谱线强度基本一致,当样品温度加热至700°C时,等离子体电子温度上升至13122 K,电子密度增大至4.65×10^(16)cm^(-3);与温度上升相比,温度下降过程中,等离子体光谱强度,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变化总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样品停止加热自然冷却,光谱强度、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随样品温度迅速下降;第二阶段,当样品温度下降至660°C左右时,光谱强度下降速度变缓,并趋于平稳,此时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稳定在16000 K左右,电子密度为7.6×10^(16)cm^(-3);第三阶段,光谱强度及等离子体特征参数持续下降,直至样品温度下降至室温。由此可见,将LIBS技术应用于熔融金属成分检测时,可以通过控制样品温度,获取最佳的测量点,进而提高LIBS技术的检测准确性。
    • 付春鹏; 陈昌舜; 徐智; 李东博; 杨睿; 张军君; 夏廷毅; 张瑞萍
    • 摘要: 目的:研究使用Monaco计划系统的X射线体素蒙特卡罗(XVMC)算法,评价脊柱植入钛合金对放射治疗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在医院行放射治疗的11例脊柱内植入钛钉患者,所有患者根据钛钉和正常组织的电子密度修正与否,将其分为修正组和无修正组。两组的计划参数保持一致,比较有或无电子密度修正的剂量分布变化。结果:金属植入物对放射治疗靶区和周围组织的放射治疗剂量及覆盖率均有影响。修正组靶区内覆盖率平均值为0.9329,低于无修正组平均值0.9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9,P<0.01);修正组靶区内、距离靶区1 cm、2 cm和3 cm区域平均剂量分别为4 256.27 cGy、3 597.93 cGy、2 252.09 cGy和1 441.92 cGy,无修正组分别为4 308.58 c Gy、3 622.37 cGy、2 266.13 c Gy和1 450.90 cGy,修正组3个不同距离靶区的平均剂量均低于无修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1,t=7.960,t=7.501;P<0.01)。结论:通过评价脊柱植入钛合金对放射治疗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影响表明,修正靶区内金属植入物及周围组织电子密度,其靶区覆盖率以及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均低于未修正计划,可为临床放射治疗使用XVMC算法降低金属植入物对靶区剂量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提供依据。
    • 蔡鹏程; 闫佳; 孔鹏; 张卫国; 庞澜; 惠进; 蔡红星
    • 摘要: 氮化硅陶瓷具备耐腐蚀、耐磨损和耐高低温冲击的优良性能,常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激光武器是未来高超声速目标拦截和打击的主要技术手段。采用Nd3+:YAG固体脉冲激光器作为辐照源,热压烧结氮化硅陶瓷为靶材,中阶梯光栅光谱仪为探测器搭建实验系统,采集激光波长1064 nm,脉宽15 ns,不同能量(50 mJ~500 mJ)作用靶材的辐射光谱。基于美国标准技术与研究院原子光谱数据库对谱线指认,利用玻尔兹曼斜线法计算得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范围为6203 K~6826 K,斯塔克展宽法计算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范围为8.40×10^(15)cm^(−3)~1.14×10^(16)cm^(−3),等离子体电子振荡频率为8.23×10^(11)Hz~9.58×10^(11)Hz,随着激光能量增加电子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电子密度变化存在波动。
    • 鲁恒新; 申旭辉; 赵庶凡; 廖力; 林剑; 黄建平; 泽仁志玛; 孙芳; 郭峰
    • 摘要: “张衡一号(简称ZH-1)”卫星搭载的三频信标机(tri-band beacon,TBB)载荷,能够对站链上空的电离层进行高精度测量.为检验TBB载荷在电离层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利用2018—2019我国中低纬地区TBB观测数据,采用求均值及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各月份F_(2)层峰值电子密度(N_(m)F_(2))数据进行处理,分析N_(m)F_(2)的半年变化特征;将2018-08-26磁暴当天与宁静日的电子密度作差值,分析电子密度对磁暴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TBB观测数据能够有效监测电离层变化,正确反映站链上空电离层变化规律;在磁暴事件中,观测到了电子密度的变化过程,其准确地反映了正暴相的特征,证明在重要天气事件中,这一手段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观测数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