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进气压力

进气压力

进气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90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19803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科技资讯、天然气技术与经济、工程机械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先进发动机节能及测试技术论坛、中国内燃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材料与工艺分会和昆明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第十四届推进系统气动热力学专业学术交流会及第一届航空发动机气动稳定性学术研讨会等;进气压力的相关文献由65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运波、石磊、尧命发等。

进气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9803 占比:99.93%

总计:219955篇

进气压力—发文趋势图

进气压力

-研究学者

  • 张运波
  • 石磊
  • 尧命发
  • 邓康耀
  • 郑尊清
  • 上村秀树
  • 付建勤
  • 刘敬平
  • 大川尚信
  • 庞成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芳; 孙晓明; 骆嘉; 耿茂飞; 张炯焱; 王泉超; 张超萍; 李金禄; 姜慧君
    • 摘要: 为了提升空压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能效,对优化空压机的空载功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空载功率的因素,并建立了空载功率比的热力学数学模型及空载功率比和负载率对用电单耗影响的数学模型,经过计算、分析发现:空载运行时的压缩指示功是空载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油气分离器压力和主机进气压力是空载功率的主要影响参数。并通过调节参数变量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油气分离器压力和主机进气压力越低,空载功率越小,空压机越节能。对于额定压力0.8 MPa的空压机,将进气压力设为小于10 kPa(A)、油气分离器压力设为小于0.1 MPa,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后,则其空载功率比可以降至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苏鹏翼; 赵利明; 徐长彬
    • 摘要: 针对因高压流体进气压力及流量变化造成制冷器运行不稳定的问题,基于热平衡方程法,建立制冷器内换热器及自调机构的理论模型,分析不同高压流体进气压力及流量对自调型J-T制冷器运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节流前高压流体的总压降及节流后低压流体的干度随进气压力增加而减小,随流量增加而增大;随着进气压力及流量变化,制冷器制冷量存在峰值;当高压流体进气压力增加或流量减小,制冷器冷段区域范围逐渐减小;当换热器结构一定,随着进口压力及流量改变,阀针插入深度及其锥角具有最优值。对于本文研究的制冷器结构,当质量流量小于0.1 g/s时,可忽略高压流体入口压力变化(20~30 MPa)对阀针插入深度范围的影响。
    • 朱冬涛; 张光德; 周文韬; 张彦杰
    • 摘要: 对柴油掺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进气压力和EGR对柴油掺混聚甲氧基二甲醚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气压力的提高,发动机燃烧相位提前,动力性和经济性明显提高,但NO_(X)排放物随着进气压力的提高持续增加,Soot排放物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EGR率的提高,发动机燃烧相位滞后,明显改善了NO_(X)的排放,但代价是Soot、CO和HC排放物的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略有降低。
    • 郑尊清; 王梦凯; 陈鹏; 张凡; 尧命发
    • 摘要: 在一台由6缸重型柴油机改造而成的单缸试验机上,研究了进气压力及进气温度对低负荷火花辅助汽油压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进气压力下喷油与点火正时都需保持合理间隔才能实现稳定燃烧,提高进气压力后稳定燃烧的喷油正时范围变窄而点火正时范围略有扩大;随进气压力提高,火焰传播放热速率降低,自燃放热比例增加,最大压升率减小;提高进气压力后指示热效率提高,在35 mg循环油量下,最大指示热效率从自然吸气下的41.8%提高至140 kPa进气压力的44.4%。适当提高进气温度可以提高缸内热氛围和燃烧稳定性,在保持最大指示热效率基本不变的同时拓宽稳定燃烧的喷油正时区域,但高的进气温度加快了火焰传播速度,在点火正时较早时会导致压升率过高。
    • 庞成立
    • 摘要: 汽车柴油机进气压力远程在线监测装置设计与开发属于汽车监测装置领域范畴,在汽车柴油机装配热试验的过程中,构想设计远程监控机器进气压力等运行参数,通过监控测量出的柴油机中冷前后压力参数,判断柴油机故障并提供依据。同时该设计方案可减少生产过程中更换增压器造成的浪费,提高台架效率。而且测量过程不需要进入试验间读取数据,能够远程控制,保证操作者人身安全。该设计方案在保障柴油机热试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科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梁建国; 李小亮
    • 摘要: 采用管道输送天然气时须去除在输送条件下会凝结成液体的气相水和天然气液烃组分,因而提升其脱水效果会有利于天然气能源的运输与利用。旋风过滤装置广泛应用于气液分离,结合旋风分离与过滤分离方法的特点对传统旋流器进行开发,改进后的煤层气旋风分离器可提高对煤层气的脱水效果。为验证自制旋风分离器的脱水性能,开展气体流量为百方级、千方级级别的煤层气旋风分离器脱水性能实验,研究气体流量、气体压力对自制旋风分离器脱水效率和脱水后气体压降的影响,并通过与市售普通旋风分离器的对比实验说明自制旋风分离器的工业应用前景。结果表明:进气压力由100 kPa逐渐增至600 kPa时,旋风分离器的脱水效率及脱水后压降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气体流量增加,自制旋风分离器的脱水效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脱水后压降出现持续增加的现象;自制旋风分离器可承受的气体流量波动范围为设计流量的±30%,在此范围内自制旋风分离器的脱水效率可保持在95%左右,明显优于普通旋风分离器的脱水效率,同时脱水后气体压降保持在1000 Pa以内。
    • 韩伟强; 唐国强; 汪欣; 罗强; 陆远国
    • 摘要: 通过在六缸重型柴油机上进行汽油/柴油活性控制压燃(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燃烧模式的试验,探究了不同喷油定时(start of injection,SOI)、进气压力(inlet pressure,IP)和预混比(premixing ratio,PR)对低负荷RCCI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燃烧特性方面,随着SOI的提前,第一阶段放热率峰值逐渐增大,对应相位同步提前,滞燃期和缸内平均温度峰值增大;IP的增加会导致滞燃期和缸内平均温度峰值减小;而PR增大使压力升高率峰值和最大累积放热量均降低.在气体排放方面,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HC)与CO排放整体上随着SOI的提前而降低,NO x排放随SOI的提前而增加;HC与CO的排放会随着IP和PR的增加而增加,但PR的增大会使NO x排放减小,且随着SOI的提前,减小幅度先减小再增大.在颗粒物排放方面,核态颗粒物数量浓度随SOI的变化规律不明显,PR较大时IP几乎对核态颗粒物数量浓度没有影响;聚集态颗粒物数量浓度随SOI的变化稍显复杂,在较大PR下,增大IP会使聚集态颗粒物数量浓度减少,且减少幅度随SOI的延迟而变大;与聚集态颗粒物数量浓度相比,在较大PR下IP对减少颗粒物总质量浓度的影响程度更强,但在较小PR下无影响.
    • 杨位东; 马露; 陈震; 赵志强
    • 摘要: 随着《GB 20891-201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的推出,原有大泵发动机逐渐被高压共轨发动机淘汰.在切换过程中,司机们纷纷表示高压共轨发动机没有大泵发动机有劲,然而通过比较各发动机公司提供的发动机性能数据单发现,高压共轨发动机的输出扭矩较大泵发动机的输出扭矩更大.通过进一步调研发现,司机反馈的现象为"起步没劲"、"起步来油慢",本文将以搭载潍柴发动机WP12G460E310发动机的徐工非道路宽体自卸车为试验及分析对象,全面解析"来油慢"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加大排气管直径并取消消音器可解决"来油慢"问题,且效果明显.
    • 庞成立
    • 摘要: 柴油发动机进气过程中,其进气压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进气量,影响内燃机内燃烧是否充分,确保进气压力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使有害气体进一步降低,从而增大发动机的功率,使发动机排放更干净。该文就柴油发动机进气压力的监测和工作原理进行探究,并对常见进气压力监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和解决办法。
    • 张荣鑫; 范晨阳; 吕刚; 李亚松; 张伟; 宋崇林
    • 摘要: 采用全气缸取样系统获取不同进气条件下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的缸内碳烟颗粒,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量碳烟样品在微观尺度下的二维形貌,并计算碳烟颗粒的分形维数和碳烟基本粒子直径,进而研究不同进气压力对柴油机缸内碳烟颗粒物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烟生成主导阶段,进气压力的升高会增大生成的碳烟基本粒子的平均直径;而在碳烟氧化主导阶段,进气压力的升高会导致碳烟氧化过程加快,从而使碳烟基本粒子的平均直径快速减小.另外,进气压力的增加对尾气碳烟中基本粒子的平均直径影响不显著.在碳烟氧化主导阶段,碳烟破碎现象会导致碳烟分形维数下降,增加进气压力会使下降起始点提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