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辐射雾

辐射雾

辐射雾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89216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大气科学、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浙江气象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辐射雾的相关文献由4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子华、朱明、杨军等。

辐射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9216 占比:99.75%

总计:89438篇

辐射雾—发文趋势图

辐射雾

-研究学者

  • 李子华
  • 朱明
  • 杨军
  • 管振云
  • 赵瑞达
  • 靳英燕
  • 高洁
  • 但尚铭
  • 刘德
  • 刘文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佳
    • 摘要: 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1月23日和24日连续两日的vaisala自动观测的风、温度、能见度数据以及探空图数据,从辐射雾发生和消散的几大原因对这两次辐射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连续两日出现大雾过程的原因以及第二日过程中能见度在日出后再次转差的原因。分析发现:空中污染物多,PM2.5数值大的时候容易连续几日出现早间辐射雾天气;3 m/s或以上的风速有利于辐射雾的消散;1~2 m/s的风速有利于辐射雾的发展。辐射逆温层有多层结构,逆温层内风场和温度场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正是辐射雾过程中风速、能见度以及温度等要素有反复的原因。
    • 司林青
    • 摘要: 利用2010~2021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地面逐时观测数据、贵阳站探空以及再分析资料等,统计辐射雾生消规律和发生辐射雾的天气形势和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归纳对辐射雾造成的低能见度天气有高影响的高、低空物理量因子。将与能见度变化相关的相关要素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针对不同区间的能见度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分类训练了3个统计模型;并与WRF天气模式产品对接,采用分步筛选法,研发了龙洞堡机场24 h时效的逐时能见度预报产品。检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开展逐时预报,预报结果与能见度实况日变化趋势和最低值接近,比本地WRF模式产品预报能力有较大提高,分级命中率平均提高了9%~35%,尤其对0.35~0.8 km,平均提高了30%~45%,对0.8 km的低能见度过程技巧评分显著提高了39%,达到了73%的命中率。
    • 宋媛
    • 摘要: 本文基于贵阳龙洞堡机场整点天气报告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寻低能见度与低RVR之间潜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低能见度、低RVR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季节变化特征:出现频次为冬季 秋季 夏季 春季;每年的1月、8月、10月、12月低能见度、低RVR出现频次最多;6月、7月、9月出现最少;低能见度与低RVR均在后半夜出现次数最多,即世界时21时~次日01时(北京时05时~次日09时)出现次数最多;在下午至前半夜出现次数最少,即世界时05时~15时(北京时13时~23时)出现次数最少。
    • 田润泽; 徐峻; 张众志; 唐枷榕; 程苗苗
    • 摘要: 大多数针对北京地区冬季重污染过程的研究侧重于气溶胶,关于该过程中雾的研究较少。利用北京南郊观象台L波段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MODIS和VISSR卫星数据等,对2013年1月12—15日北京地区重污染期间的雾进行分析,发现4 d中共发生2次辐射雾和2次平流雾,每天的雾在类型、垂直分布、形成过程、层结等方面都完全不同:12日清晨为充分发展的辐射雾,辐射雾的生成和发展使近地层稳定层结转变为近中性;13日清晨为2层相连的高空平流雾,分别来自不同源地,平流雾的到来造成近地层雾的消散,也使低层大气扩散能力有所加强;14日清晨出现辐射雾,其发展仅限于初生阶段,生存时间仅约2 h,期间存在贴地逆温;15日清晨为加深的平流雾,较前1天夜间的平流雾,雾顶高度抬升约500 m。鉴于北京地区冬季重污染过程中,雾在形成过程、垂直结构和层结影响等方面呈现出的复杂和多变的状况,针对重污染期间雾层的研究,以及其在垂直扩散和辐射等方面的效应研究都有待加强。
    • 李祁
    • 摘要: 雾即团状雾(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团由于团雾能见度往往只有10至20米,严重威胁车辆安全,有高速公路“流动杀手”之称,因团雾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屡见不鲜。近期就又发生了一起因团雾导致的交通事故。
    • 袁艺; 赵瑞达; 邹永成
    • 摘要: 通过对2012—2020年发生在双流机场的83次辐射雾天气进行环流分型,得到了3种典型的辐射雾环流形势,分别为高压型、偏西波动型和弱环流场型,其中高压型出现次数最多,弱环流场型次之,偏西波动型最少;3种典型辐射雾个例,都是出现在微风、近地层湿度大环境中,天空状况在入夜后转为碧空状态。通过对辐射雾环流背景进行分型,可以给双流机场低能见度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提供参考,提高预报准确率。
    • 袁艺; 赵瑞达; 邹永成
    • 摘要: 通过对2012-2020年发生在双流机场的83次辐射雾天气进行环流分型,得到了3种典型的辐射雾环流形势,分别为高压型、偏西波动型和弱环流场型,其中高压型出现次数最多,弱环流场型次之,偏西波动型最少;3种典型辐射雾个例,都是出现在微风、近地层湿度大环境中,天空状况在入夜后转为碧空状态.通过对辐射雾环流背景进行分型,可以给双流机场低能见度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提供参考,提高预报准确率.
    • 蒋伊蓉
    • 摘要: 利用逐5 min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风云四号卫星云图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20年2月1-2日出现在榆林市的一次浓雾天气成因及维持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浓雾属于辐射雾,发生在500 hPa为较平直纬向气流,700 hPa和850 hPa盛行弱偏北风,地面处于均压场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大雾出现前雾区有降雪,降雪后空气湿度达到饱和,地面维持3 m/s以下弱偏北风,夜间辐射降温,气温下降至露点温度,饱和水汽凝结成小水珠,大雾得以形成和发展;雾区上空850 hPa上逆温层稳定存在,影响动量的垂直交换,使得水汽在近地层长时间集聚,是浓雾得以维持12 h的主要原因;日出后地面气温回升,近地面动量下传和冷空气入侵,垂直扩散增强,浓雾得以快速消散.分析浓雾期间动力和水汽条件发现,大雾出现前,水汽在雾区上空辐合,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水汽基础;大雾维持阶段,雾区上空层结稳定,近地面有逆温层存在;大雾消散阶段,逆温层被破坏,低层转为辐散气流,浓雾快速消散.
    • 朴美花; 陈长胜; 李依瞳; 姚帅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EC、Grapes_GFS、Grapes_MESO、NCEP以及Japan等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分析了2020年6月10日吉林省一次大雾天气的天气背景,着重检验各个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吉林省受高空冷涡底部偏西气流控制,地面位于弱高压后部,晴空区利于地面辐射冷却,湍流较弱,风速小,上干下湿,有利于近地面逆温层的形成与维持以及水汽积聚凝结成雾.各个模式对地面能见度的预报数值整体偏大,优势各不相同.各模式对于相对湿度和边界层探空结果的预报效果好于能见度预报,对大雾天气的出现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但底层风场预报偏大可能会低估雾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此,对于这种局地性的浓雾或强浓雾天气,不能仅局限于能见度预报产品,还要综合利用实况监测及更多的模式产品,拓宽预报着眼点来提高大雾落区和强度的预报.
    • 余佳
    • 摘要: 本文选取了长沙黄花机场一次辐射雾天气过程,采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风场数据,跑道RVR、MOR值,温度、露点等实时数据,分析了底层风场与能见度下降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稳定较小的风速(4m/s以下)以及稳定少变的风向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同时500 m高度有弱的风向切变比500 m以下一致风向更有利于大雾发展.500~600 m高度以下风场结构对于辐射雾的形成有着较大影响.当中空(1~2 km)风廓线上显示有反气旋高压环流时,往往反映着逆温层的存在,而高压环流底部位置与逆温层的底部有着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