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身体素养

身体素养

身体素养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837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新课程导学、当代体育科技、山东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未来班级与班主任核心素养和能力”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学术论坛等;身体素养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宁科、彭响、胡碧升等。

身体素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2.7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837 占比:97.25%

总计:4974篇

身体素养—发文趋势图

身体素养

-研究学者

  • 宁科
  • 彭响
  • 胡碧升
  • 张震
  • 胡科
  • 赵富学
  • 任红娟
  • 余威
  • 刘如
  • 刘溪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柏慧
    •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来研究加拿大学校体育身体素养发展的现状,通过加拿大学校体育身体素养发展情况和现状的分析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学校体育身体素养,从而在学校体育中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该现状研究对我国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身体素养的培育有以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身体素养测评体系;(2)将身体素养理念与课程标准相结合;(3)将身体素养的理念贯彻到实践当中。
    • 葛伟
    •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加,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还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养。2008年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使得体育精神深入民心,也使得各大院校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并将学生个人身体素养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教育中。为了更好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需全面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以增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养为教学目标而努力。本文主要探究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以及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
    • 赵富学; 吕钶
    • 摘要: 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是国内外学术界目前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澳大利亚政府在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框架结构,有一定的代表性。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以《澳大利亚身体素养框架》为分析文本,对澳大利亚政府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的要素进行释析,并得出中国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的启示。《澳大利亚身体素养框架》以体力、心理、社交、认知4个身体素养要素为基本结构,形成了可动态调节和选择的身体素养提升要素体系。其中:体力素养强调通过体育运动使青少年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身体管理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心理素养指的是人对身体运动和体力活动所产生的内心感受与态度;社交素养侧重于建立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认知素养强调以特定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产生的各种益处。通过分析《澳大利亚身体素养框架》得出启示:中国也应构建符合中国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身体素养提升理论体系,并研制中国青少年身体素养监测方法和评价工具;将体教融合理念融入中国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机制中;完善中国青少年身体素养评测指标体系,并融入主动健康的内容;中国学者应加大参与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方面的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的力度,促进相关研究的话语表达逐步与国际接轨。
    • 彭响; 胡科; 刘如
    • 摘要: 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与青少年身体素养培育均有着相同的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媒介与实施目标;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为青少年身体素养培育提供关键保障,培育青少年身体素养则为学校深化体教融合提供具体目标。研究认为,学校深化体教融合视域下的青少年身体素养培育,要以游戏化教学创设沉浸式课堂情境,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控制能力;以预设性教学形成赛事化课堂氛围,建立学生身体活动动机信心;以深度化教学构建体验式学习模式,增强学生身体活动知识理解;以戏剧性教学培养生活化体育习惯,内化学生身体活动终身意识。同时,还要完善体教融合相关政策,畅通学生身体素养培育壁垒;以身体素养为核心理念,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制身体素养评价体系,动态监管学生身体素养水平;构建多元主体治理格局,优化身体素养资源供给方式。
    • 文宽; 刘栋; 鲁瑛; 刘冰洋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身体素养理念和职业社会化理论,深入探讨身体素养理念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以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借鉴。
    • 张孝禄
    • 摘要: 大学体育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养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大学体育课程则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载体,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性、时代性的系统工程。在身体素养视域下重新审思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问题,提出大学体育课程需要在价值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和实施主体五个方面实施转向,并结合时代特征与社会客观需求提出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径,以实现大学体育课程全面育人的价值功能。
    • 杨庭颂
    • 摘要: 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和阐释了"Physical Literacy"与"身体素养"的殊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典籍中"身体素养"的涵义和哲学意蕴,得出其本然含有身心一元论与具身认知理论,继而提出"身体素养"是中国古代体育教育的题中之意。以中国传统射艺为中心视角,梳理出其身体素养蕴藏了:(1)气力与心志相统一;(2)精神修养与形体历练并行不悖;(3)仪礼与德艺整体发展;(4)日用之间、内外交养、日新至臻的身体素养论。察其要旨,古人修身强调道艺双修、德美育成,重视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审美性质,在仪式性场域中实践社会伦常,融洽群己行为,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体育特色。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在素养教育与体格培育两方面与现代体育理念遥相契应,深化中国传统射艺价值研究不仅能够建构凸显中国特质的身体素养理论,亦有助于重新定位传统射艺的当代价值。
    • 刘黎; 魏来来; 侯同童; 李有强
    • 摘要: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 童钇沣
    • 摘要: 目的:探索健身APP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身体素养的影响。方法:结合前人研究,提出假设,设计问卷,对验证合格的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论证假设。结果:感知有用性、身体行为、身体认知两两之间皆呈较强的正相关(r>0.7,p<0.001),感知有用性能够正向显著影响用户的身体行为和身体认知(β_(H1)=0.694,β_(H2)=0.714,p<0.001)。结论:健身APP用户的感知有用性能够正向显著影响身体素养,提升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其身体素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 马思远; 张振龙; 李耀章; 仇乃民
    • 摘要: 构建体育项目业余锻炼等级标准,有利于打通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之间的运动技术等级评定壁垒,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科学、一体化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以问题为导向,依据身体素养等理论,遵循统合贯通原则、协调发展原则、综合促进原则,构建了体育项目业余锻炼3阶6级运动技术等级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将适用人群年龄段划分为5个阶段:儿童(6~12岁)、少年(13~18岁)、青年(19~35岁)、中年(36~59岁)、老年(60岁及以上);按照3个维度(情感认知、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评定业余锻炼等级。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情感认知、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的逻辑关系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不同年龄段的业余锻炼等级评定的3个维度的权重不同。该标准体系具有显性激励功能、贯通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指导完善我国各单项业余锻炼等级标准、发展体育项目人口、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