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资本批判

资本批判

资本批判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宁夏党校学报、理论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等;资本批判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全胜、邱卫东、胡刘等。

资本批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63.5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73 占比:35.96%

总计:203篇

资本批判—发文趋势图

资本批判

-研究学者

  • 孙全胜
  • 邱卫东
  • 胡刘
  • 庄友刚
  • 杨耕
  • 郝淑芹
  • 付文军
  • 任洪玲
  • 刘召峰
  • 姚鹤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聂阳
    •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数字劳动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从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视角看,数字劳动的产生和扩展是嵌入在当代资本形态的数字化转型之中的,其本质是数字资本将人的数字化活动及其产物进一步改造为社会再生产的中介环节,使资本扩张与主体生产建立更为紧密的关联。数字劳动异化意味着资本权力借助数字技术更隐蔽地渗入社会关系和生命过程,深层规范着人的欲望和个性的再生产。扬弃当代资本主义中的数字劳动异化既不能通过放弃数字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也不能通过技术加速的方式来完成,而是要将技术治理和资本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更新主体的劳动观念、规范数字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
    • 李馨宇; 张畅
    • 摘要: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完成是通过《资本论》最终实现的。就其资本批判理论的逻辑框架而言,现实向度的批判内含着原则性批判。在对资本进行现实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将资本置于资本主义现实运动中进行考察,从而实现了逻辑递进,过渡到历史向度的批判,历史向度的批判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将其看作资本主宰下的终极社会形态,因此解开了“永恒资本”的历史谜团,最终上升到价值向度的批判,为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
    • 邓雄雁; 陈敏
    • 摘要: 阐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漏洞,可凸显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四史”的理论史学习。理论界对空想社会主义给出了三点基本共识,首先,诉诸抽象理性来解释社会发展规律;其次,不相信无产阶级主体性,暗含宗教救赎思想;最后,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畅想没有现实操作性。依托《资本论》,可以进一步探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重大缺憾在于缺失资本批判维度。第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性历史发展观是形而上学思维的产物,不是资本批判的产物;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不当定位是缺乏异化劳动视域;其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蓝图依然囿于资本逻辑牢笼中,不能消解资本悖论。
    • 邵然
    • 摘要: 目前,当学者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等方法论原则出发,证明《资本论》的开端必须是商品且只能是商品的时候,他们的论证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纯学院化概念哲学话语体系中去,进而丧失掉唯物史观的开放精神和实践精神。从文本学研究的意义上看,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乃是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而非“结晶体”,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就仍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伟大著作,对其叙事结构的解读仍将不断经历变迁和重塑。从方法论原则上看,由于还存在着从“生产一般”“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本身”等范畴出发进行资本批判的诸选项,《资本论》也并非一定是(要)从商品开始叙事。只要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抗资本压迫的立场上思索开端问题,从资本逻辑中的“某一必然环节”开始,《资本论》都能被塑造成“一个艺术整体”。更为切实的是,续写当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要从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出发,分析新问题、新情况,而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再从商品重新开始探讨。
    • 陈广亮; 王娟娟
    • 摘要: 如何认识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是国内外学界关注、探究的一个焦点。相较于国内学界多从宏观角度把中美经贸之间的冲突视为战略之争,忽视或回避国外提出的中国驾驭资本的实践是“中国版资本主义”论调,立足马克思资本批判维度的探究认为,资本基于对立性关系赢取增值的特性,决定了以资本为轴心运演的美国必然挑起中美贸易战;把握资本方式的不同,决定了遵循资本逻辑的美国必然会对积极采取驾驭资本的中国发起全面多维的贸易战;资本是一种暂时必然存在的社会力量性,决定了中美终将走出贸易纷争、寻求共赢发展。因而,资本批判的视角,有助于中国认清美国挑起贸易战的二重意图。在保持战略定力中,牵引双方逐步走上聚同化异、合作共赢轨道。
    • 陈晓雪
    • 摘要: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二次掠夺剩余价值的工具,因此对它的批判必须置于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之下。消费主义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的问题,也成为资产阶级控制社会的精神鸦片。因此,对消费主义不能仅从单一角度静态地进行剖析,必须用马克思的科学思维方法,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对其进行批判。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自我覆灭,而作为资本帮凶的消费主义也必然会被科学的消费价值理念所超越。
    • 夏巍; 邝光耀
    • 摘要: 在解析结构性转型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时,哈贝马斯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深刻阐明了其仍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和亟待解决的社会危机。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核心是阶级政治冲突下自由和民主两大原则对抗的矛盾,并直接表现为政治系统合法化危机导致的“政治私人化”和民主冷漠现象。哈贝马斯致力于在交往理性共识基础上达成普遍利益的方式重建民主政治。他诠释晚期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的根本目的是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出“治疗药方”,其阶级观念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走向了温和左翼的改良主义。
    • 郭晶; 管清宇
    • 摘要: 资本主体性是指资本在追求无限增殖的过程中获得的类似于人所具有的那种独立性和个性,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和攫取,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性。资本主体性体现在资本与对象的主客关系中,资本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对象都作为客体加以支配,资本主体性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成为“特殊的以太”和“普照的光”。资本主体性的根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预见了资本主体性的自我扬弃,即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形式,资本将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体性将消解。
    • 韦心怡
    • 摘要: 数字化产业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作为在数字产业中诞生的新型劳动形式,数字劳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的限度,为社会带来新活力。数字劳动受制于资本逻辑,始终未脱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维度,仍然没有改变资本剥削劳动者的本质,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结合对劳动者进行全面的控制,从而使劳资对立、数字劳动异化、收入差距、垄断剥削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切实保障数字劳动者的权益,将数字劳动纳入以人为中心,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轨道,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 郭翰超
    •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展开了对政治经济学和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并在此过程中展开了对资本的批判。马克思通过揭示国民经济学与形而上学所具有的相同本质,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与形而上学的共谋性质。在资本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阐释了共产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于人类解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种新世界观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体现,为之后马克思描绘人类社会的蓝图提供了理论准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